带孩子去打针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护士还没开始动手,很多孩子就开始“嚎”起来了。
但也有个别孩子,从出生开始,到五六岁了,打针几乎不哭。我认识一个妈妈,她家儿子就是如此。从出生至今6岁了,每次打针甚至吊针都不哭,大家都夸他勇敢。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倾向于认为孩子是因为勇敢才不哭。事实上,孩子这样的表现,可能还隐藏着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触觉失调。
一般情况下,触觉失调比较隐秘,情况轻微的话,容易被忽略,一般人也很难判断。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还有哪些细节表现有可能是触觉失调呢?
比如,平时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特别不喜欢被别人触碰,喜欢咬嘴唇、吸手指,在洗澡、剪指甲时特别闹腾,在睡觉特别容易惊醒,在看书时或玩玩具时特别容易受到影响,这些表现其实也可能是触觉失调引起的。
01
怎么样?上面的行为是不是挺常见的?但大家是不是都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都有可能是触觉失调呢?由此看来,我们还是很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触觉失调?
我们人体的触觉,是触觉细胞接收外界刺激后引起的反应,人体内有很多触觉细胞,存在于皮肤、内脏、骨骼、关节等部位,让我们能清楚分辨冷热、软硬、疼痛、重压等。触觉和前庭觉、本体觉被称为人体的三大主要感觉系统。
所谓触觉失调,是指触觉出现了异常,让我们对外界相应刺激反应过于灵敏或迟钝。通常情况下,触觉失调在我们普遍的认知里,都会偏向认为是指触觉迟钝,其实,触觉失调还包括触觉敏感。
什么是触觉迟钝?
若您发现孩子有如下的一些表现,就很有可能是触觉迟钝了:
*特别不怕疼。孩子摔倒了,即使磕破皮、流血了都不吭声,扎针从来不哭,甚至被热水烫了,也没太大感觉。
*感受不到轻微的触碰,表现为不怕痒,有虫子爬到身上也感觉不到。
*喜欢到处摸,到处跑,但是没有安全意识,老是碰落、打翻家里或桌上的东西。
*社交距离界限不清晰。比如,在学校里,经常不小心碰撞到同学,自己却没感觉。
*对潜在的威胁不够警觉。比如,正在路边捡掉落的篮球,却没注意到迎面开来的汽车。
那么,什么是触觉敏感呢?
*触觉依赖。典型的表现是孩子过于依赖某种东西,比如去哪里都要带着自己的玩偶、小被子或其他物品,或者喜欢摸妈妈的头发、手入睡,喜欢咬嘴唇、吃手指等等。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运动员傅园慧上节目时曾分享自己喜欢摸着一条小红绳,这就是触觉依赖的典型表现。
*有“窝里横”表现。在陌生人或陌生环境中,异常安静,但在家跟家里人一起时,很活泼,还经常喜欢对家里人发脾气。
*特别容易受到干扰。比如,睡觉时,一点点声响就会醒来,在玩具或看书时,一点动静就会被打断。
*比较偏食、挑食,不喜欢尝试新的食物。
*情绪状态切换慢,生气或哭闹后久久不能平静。
02
其实,看完这些触觉失调的表现,就能预见触觉失调对孩子成长带来的危害,最显而易见的现实危害莫过于以下两种:
触觉失调的孩子,到上幼儿园时,很容易遇到很多现实问题。
触觉失调的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比较难适应,上幼儿园生活上吃喝拉撒都容易成问题,比如因为很难适应学校的新食物,可能吃饭都吃不好。
此外,触觉失调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上,也会有困难。若触觉过于敏感,不喜欢让他人靠近,喜欢一个人玩,容易孤僻;若触觉迟钝,又容易导致孩子在跟别人交往时,没有界限感,容易在身体或情绪上冲撞其他小朋友,他自己也容易生气,很难让别的小朋友喜欢他,也很难交到朋友。
触觉失调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潜在危险的威胁。
触觉迟钝的孩子通常在探索世界时,比一般的孩子,更缺乏对未知危险的预判性,常喜欢到处乱摸乱翻,家里有潜在危险的东西,比如热水、刀具、插座更需要避免孩子接触到。
而外出时,大人需要更加小心,避免孩子在马路边、运动场、停车场、水边所等一切潜在风险的地方逗留,避免孩子发生碰撞、跌落的危险。
03
触觉失调对孩子危害这么大,那么有没有办法补救呢?其实,0-6岁,是孩子触觉训练的最好时机。但若错过这个阶段,也不要太慌张,在12岁之前,抓紧时间补救,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带孩子做一些常见的触觉训练游戏,来纠正孩子触觉失调的症状。
(1).多跟孩子做肢体接触游戏
睡前,可以帮孩子按摩背部、腿部、手部等地方,时间大概10-30分钟不等,不但可以帮孩子放松,还可以增加肢体接触,改善孩子的触感。
平时,多跟孩子进行肢体接触。比如,可以多拥抱孩子,或者多跟孩子做一些肢体接触游戏。
肢体接触游戏,可以是“挠痒痒”、“掰手腕”,或者其他一些打闹游戏,只要增加身体接触就好。
但游戏过程中,要注意一定的度,尽量让孩子舒适为宜。
(2).好好给孩子“搓澡”
千万不要放弃洗澡这个好机会。洗澡时,用毛巾、浴球等給孩子搓洗身体的手足、背胸等部位,动作要轻柔舒缓,如果孩子不抗拒,可以稍微持续时间长一点。
此外,除了毛巾,还可以尝试用触觉棒、触觉环等不同质地的物品代替。
洗完澡,可以用吹风机帮孩子稍微吹一吹头发,改用不同的风速,让孩子讲述不同的触觉感受。
(3).“盲盒摸一摸”游戏
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小“盲盒”,在里面放上不同质地的物品,家长说物品的名字,让孩子伸手进去凭感觉把相应的东西一个个摸出来,让孩子感受万物的软硬、粗滑、温凉等等,并让孩子描述感受。
平时在生活中,也可以多让孩子玩沙、玩水,甚至玩大米、数豆子,学翻书等等,让孩子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
还可以多带孩子亲自大自然,引导孩子去收集树叶、果实制作标本;夏天多带孩子吹风,让孩子感受风的抚摸,或者带孩子去游泳,让清凉的河水洗刷孩子的每一寸肌肤。
有心的家长,还可以自己做一本不同材质的统感触摸书。平时让孩子多触摸。
04
结语:现代孩子的触觉失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的过度保护形成的。所以,在生活中,切忌对孩子过分保护。
若因为我们怕脏、怕麻烦、怕危险,过分保护孩子,这不让孩子碰,那不让孩子摸,恰恰剥夺了他们触摸万物的机会,给孩子正常的成长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若下面这些时刻,你曾制止过孩子:
当孩子想爬楼梯时,你却把他抱起来;
当孩子想玩沙子时,你却说脏;
当孩子想玩水时,你怕他弄湿衣服;
当孩子想自己吃饭时,你嫌脏乱;
当孩子想帮你摘菜时,你嫌他添乱……
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就需要反省了。
为人父母,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在保障孩子安全和原则的前提下,不妨放开手,让孩子更加自由探索世界吧。
我是@艾羊育儿,职场妈妈,左手职场,右手育儿,致力于分享科学、有趣、有料的育儿知识,让我们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