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满族大姓,为何只留半个字
在灯市口附近,有一条窄小的胡同,fengfu胡同,因为老舍先生的入住,后来变成了老舍纪念馆,北京人都知道,老舍先生把这个院子称之为‘丹柿小院’,全因为院儿里有两棵柿子树,是老舍跟夫人胡絜青亲手种下的,如今的老舍故居,已经开辟成了老舍博物馆

第一展室里,一张照片吸引了很多北京人的注意,也就是英国伦敦圣詹姆斯广场,这就是老舍全世界四处故居之一,1924年到1929年之间,他曾经在那儿住了三年,当时就住在二层的一间小屋子里,鲜为人知的是‘老舍’就是在这间屋子里诞生的
老舍的原名是舒庆春,这个‘舒’字儿,是从满族八大姓氏之一‘舒穆禄’演变而来的,在满语里是珊瑚的意思,而老舍先生出生在1899年2月3日,正好是阴历年根儿,迎接春天的时候,所以叫庆春,去英国之前,他顶多算是个文艺青年
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当过小学校长,1924年的夏天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汉语,在这儿开始提笔写文章,当年用的还是舒庆春这个原名,1928年创作《老张的哲学》的时候,舒庆春第一次用了笔名儿,取了舒字儿的左半边儿,前边加个了‘老’字
不过人家可不是为了彰显资历身份高,而是代表着永远,意思是‘老得舍得’在英国的时候,还给自个儿起了个英国名字,但很显然姓氏用的依然是‘shu’足以证明老舍先生在英国的时候还在使用原名,而更难得的是代表作《言语声片》无意之中留下了老舍先生20多岁时候的声音
二:鲁迅,生于绍兴,为何成为北京人?
鲁迅先生是咱们小时候课本里的常客,打小儿咱都知道,鲁迅先生出生在浙江绍兴,笔下的百草园,三味书屋,闰土,都随着磕磕绊绊的课文儿背诵留在了北京人的记忆里,但有不少人都说鲁迅是个北京人,而且证据确凿
宣武区菜市口南半截胡同7号,有一个绍兴会馆,除了门口文保单位的牌子,这处大杂院早就看不出些许当年会馆的痕迹,在这儿附近随便跟周围的街坊一打听,都知道鲁迅先生当年就住在这院最里边儿的一间房
这间屋子就是当年鲁迅1912年初到北京,第一个落脚的地方,北京绍兴会馆最安静的一个角落,最初住在会馆的藤花馆西房,后来搬到了这件补树书屋里住,咱北京的会馆很多,大多是一些有钱的官员,为了方便家乡人来京读书,考试等等捐款修建的,鲁迅是绍兴人
自然一来北京就住在了绍兴会馆,在这里一住就是七年半,周围的老居民说,时不常的老有人来这儿找鲁迅的记忆,甚至包括不少外国的留学生,那这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答案很简单,因为‘鲁迅’这个名字,是在这儿诞生的,位于阜成门内大街
宫门口二条19号北京鲁迅博物馆,可以找到《狂人日记》的手稿,1918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第一次用了‘鲁迅’这个笔名,因此《狂人日记》的写作地也就是北京的绍兴会馆,自然成就了‘鲁迅’这个名字的诞生之地
不过笔名儿可不是乱起的,老舍是因为本姓舒,字舍予,曹禺是因为本姓万,万的繁体字上边草字头下边一个‘禺’那鲁迅的笔名究竟是什么意思,很简单,鲁迅认为笔名能够体现一个作家的思想,比方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用过‘令飞 迅行’的笔名
意思是期望民族和自个儿能够飞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周树人有一百八十多个笔名,最终人们记住的,还是‘鲁迅’这个名字,就连绍兴老家都叫做‘鲁迅故居’但是这个名字的含义,却简单的出人意料,头一条他的母亲姓鲁,第二取的是鲁钝而迅速之意
然而鲁迅这个名字虽然诞生在北京,但鲁迅先生在北京用得最多的却不是这个笔名,因为他在北京谋了一件正经的差事,在北洋政府的教育部里谋了个职位,当起了国家公务员,需要实名制,所以只能用‘周树人’这个真实名字了
三:茅盾,两封遗书,署名却有矛盾
后圆恩寺街13号的这个小四合院,茅盾先生的万年时光在这里度过,在这儿住了最后的六个年头,自从1981年茅盾先生过世之后,这里被原状陈列,改建成了茅盾先生的故居纪念馆,茅盾的晚年因为身体不太好,大量时间都在卧室里度过
床尾上的这些绳子就是为了他在床上活动手指,或者轻微的锻炼身体用的,就在床上,茅盾请人代笔,完成了他人生最后的两封信,这就是最后的那两封信了,值得注意的是一封的署名是沈雁冰,一封的署名是茅盾
这份署名茅盾的信,是留给作家协会的,信中提出要捐出自个儿的稿费25万元,作为当代优秀小说奖励的基金,所以这封信是以作家的名义出现,以茅盾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奖项,就是如今的茅盾文学奖
这个名字是1927年,在发表《幻灭》的时候首次使用的,本来用的是思想矛盾的‘矛盾’二字,被当时的编辑叶圣陶加了一个草字头,变成百家姓儿里有的‘茅’从此成了他的固定笔名,而另一封信上的署名‘沈雁冰’ 是因为他原来的字就叫雁宾,过去老北京黄历经常写有一句话
叫‘鸿雁来宾’是吉祥的意思,后来写文章的时候,就把雁宾改成了雁冰,《蚀》三部曲是茅盾先生对当时自我矛盾的一种思考,重新的认识自个儿,四九城故居往事,改名换姓闯北京,解析三位作家不为人知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