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哎!这亲妈!你太过分了!

近日,网络流传一则视频,一位女士推着自行车,在街上打一个女孩。女孩的发箍掉落在了地上,她往回走去捡,女士又用单车前轮撞了几下女孩,女孩倒到了绿化带里,刚站起随后又被这女士狠狠地掌掴了好几下。

视频在不少群里流传,引发热议。

哎!这亲妈!你太过分了!

(8日)下午3时许,西安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对此事进行了通报,网传女子用自行车撞击并掌掴女童视频,查实系母亲打骂体罚女儿,警方对其已批评教育。

警方提醒,为了避免女童再次受到伤害,请广大网友理性上网,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故意发布谣言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哎!这亲妈!你太过分了!

即使孩子犯错了,居然在大街上用车撞孩子,很大力地掌掴孩子,那如果在家里关上门在看不见的地方呢?你会怎样打孩子?

警察的处理有点轻描淡写,这暴打的程度已经超出了教育体罚的范畴,大街上人来人往,孩子的尊严和自尊心置于何地?她的皮肉痛不痛?她的心痛不痛?

如此种种问题,当地的妇联还有街道办是否要走访邻居亲友,还有学校班级,对女孩在生活中是否受到过严重的暴力体罚,是不是有必要干预下呢?

既然在大街上被人拍到暴打孩子,我希望她能受到一定的警告,而不是所谓的批评教育。

即使就这么一次,也要给这亲妈一次震慑,教育孩子不是这种教育法。以前的新闻中,父母失手打死孩子的新闻也有很多,冲动是恶魔。评论中的主观臆测也能理解,毕竟没几个亲妈能下得去这么狠的手,不过好像对“后妈”们太不公平,后妈不全都是“恶毒的继母”。

官方通报已经查清楚了,是亲妈,不是大家猜测的后妈打孩子。看了视频确实被气得血往脑门冲,被学校约谈,就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从视频看,孩子也就上小学的年纪吧,有什么事,回家慢慢跟孩子说,帮孩子分析对错,帮孩子改正。

也在头条看到@河南都市频道的一则《寻子启事》,一个11岁的女孩离家出走,身上没带一分钱,已经四天了,还没找到。

哎!这亲妈!你太过分了!

做了母亲后,最看不得这种新闻,我心急如焚,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和好几个群里转发了,然后又仔细看了一些头条里的评论,肺都快气炸了。

哎!这亲妈!你太过分了!
哎!这亲妈!你太过分了!
哎!这亲妈!你太过分了!
哎!这亲妈!你太过分了!

孩子同学校家长说,女孩去年五月底已离家出走过一次,不过次日就找回。这次已离家四天,女孩家里有四个孩子,她是老三,据说在家里经常挨打,如果她故意躲起来不让找到,那找到的难度就太大了。

看了这些,我一时间语塞,真的无言以对!是的,如果家是温暖的港湾,谁又会舍得离家出走呢?唉……

真的,一方面不想让家长尽快找到孩子,让家长找着急,吸取点教训,心疼如果孩子再回到让她恐惧的那个家,她怎么面对;另一方面,又想赶紧找到孩子,孩子太小了,身上也没有钱,万一在外面遇到危险怎么办?想想女孩的处境,心里堵得难受。今年两会上有委员提出,父母应该持证上岗,我真的觉得太有必要了,就以上两个案例中的父母都太不合格了,他们愧为父母。

哎!这亲妈!你太过分了!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医学博士蒙台梭利女士曾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心理学上也认为,任何一种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时的创伤。

白岩松老师曾在接受访谈中谈到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起码要承担51%控股的责任,中国的父母需要成长!

01 中国传统教育观:“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

教育,真的是一个专业性太强的行为,在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亲子关系发展等理念相对落伍的年代,由于认知有限,曾将棍棒当做“教育神器”。

哎!这亲妈!你太过分了!

当下,我们年轻一代的父母们的教育观念,有一些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如果不汲取先进经验,不走出暴力教育等思想误区,等待将来,后悔已晚矣。

三等父母用拳头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方法管孩子。那些习惯用“拳头”教育孩子的家长,如果打不管用了,还怎么管教?

父母容易发火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意识到,在向孩子发火时,我们更注重的是“孩子”?是“面子”?还是在发泄我们的情绪?

父母是人,当然会有情绪,但如果我们有勇气诚实面对自己,就会觉知打骂孩子不是因为爱和教育,而是因为缺乏自我管理和有效沟通的能力。使我们情绪失控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从小到大未满足的需求和掩藏在内心深处的创伤被触动。

有了这份觉察,父母便可能在育儿中完成自我疗愈和成长。

02 孩子有情绪时候,父母怎么做?

情绪不可知的时候,就是不可控的。当情绪可以被接纳的时候,就可以流畅地表达出来。在我们的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引导和告诉孩子,他此刻的情绪是什么,是愤怒?难过?失落?开心?

哎!这亲妈!你太过分了!

当孩子能够认识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就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常常也意味着,他对别人的情绪也就有了觉知的可能,感同身受才会发生。

根本原因:沟通过少亲子沟通11个技巧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用孩子愿意接受的语言;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体会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回答时要注意方式;避免用负面意义语气;要注意孩子的非语言反应;经常变换新鲜话题;充实孩子生活经验。

03 “棍棒教育”的危害

今天,各种教育成果和理念已得到了开拓性发展,早该对棍棒教育进行全面警醒了。体罚,带给孩子的不仅是皮肉之苦,还会对心理带来伤害。

1、任何不尊重孩子的“棍棒教育”,都是违法的。《教育法》规定“禁止体罚学生”,《义务教育法》一再强调要尊重和爱护学生。《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家长和教育者所谓的“爱心幌子”再动人,也不能将教育法则,建立在违法乱纪的平台上,只有教育行为合法、合情、合法、合情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2、“棍棒教育”会给被打者带来严重创伤。一般人多认为,打几下,没事,我们的传统教育规则就是,“打是亲骂是近,不打不骂是远人”,一味强调打的效果,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伤害和重创。比如,体罚和暴力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研究发现,从来没有挨过打或极少挨打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要比常挨打的孩子好得多。在5岁至9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

哎!这亲妈!你太过分了!

另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生活在体罚环境中,儿童的情商会受到负面影响。

打骂教育的确有“管理速效”,却抹杀了孩子的远景发展能力、快乐发展能力,虽然“快”,却是一种杀鸡取卵的教育短视。这种经由心理性、实验性数据得出的结论,应该得到中国家长的广泛认同:体罚是“害”,而绝对不是“爱”。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3、开明的家长和教育者,更应该站在世界教育的高度,认识教育,将尊重和快乐进行到底。

西方国家的教育,早已将尊重落实到了细枝末节,落实到了“不许体罚”的高度。比如美国等国家,对于暴力教子实施了强制报告和救护制度,美国还开设了接听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投诉的热线电话,由儿童保护部门的专门接线人员负责接听投诉热线。

以孩子最佳、最大利益为最高原则,受过专门训练的工作人员接受家庭体罚的举报,对举报进行初步评估,判断举报是否有效、调查是否必要,警察或社会工作者及时干预家庭体罚,法庭针对体罚者做出判决、针对孩子提供服务,政府提供家庭危机干预及社区干预两方面的服务。

哎!这亲妈!你太过分了!

尊重孩子做到以下8点

真正投入感情和孩子一起玩;

不借孩子出气;

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

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认真听取孩子想要叙述的事情;

孩子说话时不打断;

让孩子自己回答他人的问题;

履行诺言

儿童心理学家马克布·莱利说: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探索身边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他们正从种种‘坏毛病’中汲取教训,逐渐懂得分辨是非对错。因为当孩子面对错误或挫折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一些冲突,体验到恐惧、愤怒、焦虑等情绪,这会促使他去思考如何去处理和面对所处的情境,这样的孩子会从犯错中学习到责任和聪明的应对方法。

哎!这亲妈!你太过分了!

孩子就像一粒种子,我们做父母的任务就是在它生根发芽的阶段,给它充分的、适合的营养,帮助它把根扎得足够深足够稳,为未来孩子独自面对这一切做好准备。

请懂得引导与尊重,用宽容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虎妞说】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