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文豪,他就是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一生都致力于写文章,他是一位大作家,但同时,
他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他的文章多数饱含批判讽刺的意味,他以笔为武器,以革命思想为行动纲领,唤醒了无数麻木的民众。
然而,在1936年10月19日的这一天,他与世长辞了。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痛失一位革命者,中华人民痛失一位同胞,中华民族痛失一个脊梁,举国同悲。在他的葬礼上,
包括巴金和蔡元培等人在内的许许多多哀悼者,都前来悼念,都来见鲁迅“最后一面”
。
一、鲁迅先生
鲁迅从小很喜欢看书,受家庭影响,
他看的都是四大名著和有趣的故事之类的书
,而不是四书五经八股文那样的书籍。因此,从小鲁迅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原以为他可以顺顺利利过完这一生,谁知道13年之后,他祖父做出了贿赂的事,因此祖父被逮捕了,接着,父亲也病逝了,
好好的家庭,很快就走向了没落
原本周家是富裕家庭,邻里都对他们很热情,但是当他们家没落之后,邻里就再没有过好脸色。于是,鲁迅小小年纪就尝尽了人情冷暖。22岁,他就去了日本留学,这一去,就是十年。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一边学医一边观察生活,在看到国人被欺辱时,他义愤填膺,
在看到国人日渐麻木之后,他终于意识到医生只能治病救人,却无法救治一个人的冷漠的思想,于是他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放弃了学医,开始写文章,
把笔杆子当作武器,希望用文字唤醒麻木的国民。
回到北京后,他就开始用文字抨击各种封建思想,他的文字非常犀利,极具讽刺意味,直逼现实。于是很快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鲁迅也彻底出名了。
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人清醒过来,鲁迅越发废寝忘食,连自己的身体都顾不上,写出了许许多多讽刺国民党无耻行径的文章,并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二、鲁迅先生与世长辞了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即使他知道他犀利大胆的文字会引起国民党的不满,他也没有停手,
反而还因为长时间写作而忽视了身体
。终于,鲁迅先生病倒了,并在病倒之后没多久,
鲁迅先生就与世长辞了
他的去世,对整个文学界来说,是一种惋惜,对整个民族来说,是一种悲痛,
对整个国家来说,是一个无法估量的损失。
那一天,他的儿子才7岁,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就安安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鼻间已经没有了呼吸,他感到恐慌,而他的妻子徐广平,同样悲伤的难以自持。
很快,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中国。于是,许多人都前来吊唁。他们沉默着,不敢惊扰鲁迅先生,
只是脸上的悲痛还是泄露了他们的心情
。有一个曾经得到过鲁迅帮助的文学青年萧军,最后忍不住崩溃痛哭出声。接着,雪峰、宋庆龄等人也赶过来了,与鲁迅的妻子和鲁迅的弟弟等人一起安排丧事。
想到鲁迅生前为大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逝世后却不能得到国丧的对待,冯雪峰不免有些难过。因为
鲁迅先生不是一般的文人,他是一位特殊的革命文人,他写的文章多次批判国民党,国民党早就对他深恶痛绝,肯定不会为他举行国丧。
三、鲁迅先生的葬礼使用民族葬的仪式
宋庆龄觉得既然不能举行国丧,
那么就由她举办这次丧礼
。因为她是救国会的执行委员,由她出面自然可以顺利举行丧事。于是,这事很快就敲定了,出殡等事由万国殡仪馆承办。
他们商量拟定了治丧的名单,包括蔡元培、沈钧儒、矛盾等人在内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鲁迅的学生,以及他的朋友巴金、田尊等人。当天下午3点,
鲁迅的遗体被运到了万国殡仪馆
,到了万国殡仪馆之后,殡仪馆职员就为鲁迅更衣,与往日的素净衣服不同,这一次,鲁迅先生衣着华丽多了。只是这样的一幕,让前来吊唁的人更悲痛了。职员给鲁迅先生的尸身打了个防腐剂之后,各界人士就开始吊唁、瞻仰鲁迅的仪容。
22日下午,大家就“谁抬灵柩”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有人觉得鲁迅先生的应该由文化界来抬,但有些人认为鲁迅先生是民族主义者,所以他不应该由文化界来抬,
最后沈钧儒提出了解决办法:起灵时文艺界抬棺,等到了公墓就换各界人士抬。
这个办法众人都同意了,但是很快众人又在接下来该给鲁迅先生的棺木覆盖一个什么样的旗帜上发生了分歧,有人主张国葬,却遭到了反对,理由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生前的意愿,
最后敲定了用民族的葬仪,象征民族魂。
所有事宜敲定之后,便开始出殡了。
由巴金等16人抬起鲁迅先生的棺木,蔡元培和宋庆龄等人扶灵。
当鲁迅先生的灵柩慢慢地从地上升起的时候,无数人落泪,那一刻,所有人都感觉到了悲壮。
鲁迅先生以笔为战,却奈何生命只留在了55岁这一年。
结语
在送葬的过程中,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说,他爸爸只是睡着了。是啊,鲁迅先生虽然躯体凝固了,
但是他精神长存,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目中。
一个民族有这样一个人,是民族的幸运。一个国家有这样一个人,是国家的幸运。希望我们都能学习鲁迅先生大无畏的精神,学习他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
然后积极努力上进,投身到祖国的建设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