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的启蒙,家长你知道多少?

孩子的启蒙,家长你知道多少?

前段时间网上被一张五岁幼童的简历刷了屏:五岁认识了1500个字,会背100多首唐诗,一年读500本英文书。

每天的课程内容安排得满满的,有思维训练、计算训练、数独等,还会钢琴、足球、街舞、游泳、围棋、主持,去过多个国家,每周还写三篇英文日记。

大家惊呼:“这辈子也赶不上这个小孩子了!”父母们更是徒增焦虑:“完了,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了,怎么办?”

孩子的启蒙,家长你知道多少?

牛娃引发的焦虑,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要不要从小就让孩子这么拼?

第二层:如果从小就要这么拼,该拼什么?

第三层:如果才艺和见识也要比拼,家长该怎么办?

这三层焦虑都非常自然。任何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光明的前途,我并不是那种劝人“算了吧,别在意”的人。

我完全能理解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也赞同这种人之常情。

孩子的启蒙,家长你知道多少?

幼儿启蒙,究竟要学什么?

第二层焦虑其实等同于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启蒙,究竟要学些什么?

我想我们都会同意,幼儿启蒙,应该学一些对孩子学业有好处的东西。

五岁牛娃引以为傲的成绩和很多父母在孩子幼升小阶段着重培养的内容基本一致:识字、英文、背诗、计算、数学思维。

这些内容毫无疑问和小学低年级课程直接挂钩。

识字、英文和计算出众的孩子,在一年级的课业中也很容易名列前茅。

但问题在于,长远来看,这些内容对于孩子的学业有多少好处呢?

孩子的启蒙,家长你知道多少?

我们可以对比这样一个问题:一两岁的时候,不同的孩子学会走路和说话的时间早晚都不同,但这种先发优势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有多大的影响呢?

每个父母都可以得出结论:没有什么影响。

有的孩子不到一岁就开口说话,有的孩子快三岁才开口说话,但是一旦学会说话,在说话这一方面孩子之间就不会有任何差别。

正常的孩子到了三岁之后都会流利自如地表达,说话早晚的差距很快就被抹平,看不出区别。

孩子的启蒙,家长你知道多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很简单:说话是一种所有正常人都能掌握的共通技能。

只要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技能,早一点晚一点掌握不会有本质差别。

就像吃饭和睡觉,在婴儿很小的时候,父母往往为了让孩子学会吃饭和睡觉大费周章,但无论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之后就没有不会吃饭和睡觉的。

能使人生产生较大差异的,一定得是某些人能掌握而其他人无法掌握的技能,而不是这种所有人都能掌握的共通技能。

那么识字、拼音、算数算是差异技能,还是共通技能呢?大家都知道,这肯定都是共通技能。

孩子的启蒙,家长你知道多少?

幼儿识字很困难,但没有见过几个正常上学还不识字的人。

到最后每个人认字的多少都差不多,早识字晚识字几乎没有差别。拼音、算数与之类似,无论小学一年级是否适应,也能很快学会。

其实我并不否认确实有很多天才比一般人展现出更超前的特点,小小年纪就取得了杰出成就。

但反过来并不成立,超前赶进度并不等于天才。比别人学得早,并不等于学得好。

如果识字、拼音、算数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共通能力,那么提前的优势能维持多久呢?

很容易想到,没有多少。

即使父母要拼,也应该让孩子拥有一些具有长期优势的能力,而非让孩子费尽心力,苦练一些其他人很快就拉平差距的共通技能。

孩子的启蒙,家长你知道多少?

那么,什么是能让孩子长期保有优势的能力呢?

我们自己可以想一想我们上学的时候,在什么时候、哪些方面最容易跟人拉开差距?

又有哪些学科、哪些技能,是会使人与人之间一辈子都有差别?

其实很容易想到,肯定不是识字之类。

真正让学生拉开差距的,是高年级复杂知识的学习:语言的高级应用、数学和科学的进阶学习。

这些会考验学生对语言和数理知识的深度理解,也是成绩赫然拉开差距的地方。

所以,父母更应关注的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能力。

超前抢跑看上去熠熠生辉,但是把深度理解力的根扎进土壤,初期虽默默无闻,后期却会长成参天大树。

孩子的启蒙,家长你知道多少?

孩子的多元爱好该如何培养?

下面分析第三层焦虑:孩子的多元爱好该如何培养,这是不是拼父母的时候到了?

其实,让孩子从小打开视野、培养各种爱好肯定是好事,但这个问题有很多种叙述的角度,也有很多种分析和理解的角度。

第一种角度是:我经常让孩子随意地玩,玩什么都行,有时候唱唱歌跳跳舞,有时候打篮球踢足球,有时候一起玩过家家表演,有时候带他去游泳戏水,有时候在家里瞎画着玩,有时候全家去旅游,简直是天天玩,生活不要太轻松。

第二种角度是:我给孩子安排了很多兴趣班,包括唱歌、跳舞、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画画,还带他走遍天下去增长见识,我希望他每分钟都过得充实高效,这样孩子就能发展多方面的爱好。

孩子的启蒙,家长你知道多少?

这两种角度有差别吗?

对于四五岁的孩子,二者的效果差别微乎其微,即使是最优秀的孩子,在画画、篮球、舞蹈和表演等专业课上的表现,也和玩耍效果差不多,而无论父母是否安排这些课程,孩子也一定会唱歌跳舞、跑跳玩球、画画表演,因为这些都是孩子玩耍天性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在一个让孩子随意玩耍的家庭和一个给孩子安排高强度兴趣班的家庭中,取得的效果可能是差不多的。

然而这二者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家长的态度是全然放松,即使送孩子上学习班,也觉得孩子是玩,不算是取得的什么成绩;而后者家长的态度是严肃紧张的,即使带孩子玩,也觉得是学,要记录每一点成绩。

前者觉得这都是孩子自发的表现;后者觉得这都是我的优秀安排。

这会带来两种不同的人生活法:前者的孩子似乎轻轻松松,就达到后者家长费尽心力给孩子安排的人生。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能玩着学。

这些人的存在时常让我们嫉妒。

但是我们常常不敢相信,人生本来就可以玩着学。

轻松玩爱好和严肃学爱好,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同呢?

会带来感受的差异。

孩子的启蒙,家长你知道多少?

人在放松的状态下,做不做一件事的主要理由是自己是否感兴趣。

在放松的玩耍状态下,孩子基本上会特别容易展现出自己真正敏感、有兴趣的地方,父母也容易观察出孩子最有潜质的方面。

而人在紧张的任务状态下,除了是否感兴趣的因素,还有能否坚持的毅力因素、能否令人满意的取悦因素、积累多少成绩的压力因素共同影响,如果逼得紧,那么孩子可能会把一切都做好。

然而如果一切都做好,也就失去了对这一切的区分。

久而久之,会感受不到哪个是自己内心特别钟爱的。

孩子的启蒙,家长你知道多少?

或许有人会说,毅力、取悦、成绩不重要吗?

它们重要,但它们应是在一个人发现自己内心方向之后,在此方向上不断精进、不断加码时的推动力。

在人生之初,如果把这样的严肃加诸每个方向,那就区分不出任何方向的差别。

我见过不止一个成年的朋友对我说——我感受不到什么是我真正喜欢的;也见过不止一个成年的朋友突然放弃自己学了多年的专业,开始重新寻找。

让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需要的是父母和孩子双方敏感的心,父母需要真正看见孩子。

真的不是拼尽家底把每个方向都砸上就能砸出结果的,很多时候,恰恰相反。

再稍微延伸一点。

区分父母是真的愿意支持孩子的爱好,还是热衷于给孩子闪闪发光的成绩单再新添上一笔,就看父母面对孩子人生选择时的态度。

如果父母想尽办法让孩子学钢琴,训练音乐才能,但是一旦孩子真的对父母说“我要做音乐,我要参加选秀,我要去当流浪歌手”,父母却截然反对,“如果你去了,就打断你的腿”,这就不是真的支持孩子的爱好,而只是把钢琴当作了考学的加分项。

支持孩子的爱好,就要允许孩子在最初自由地尝试,在未来认真选择自己内心熊熊燃烧的那个火焰,在选定的路上义无反顾。

如果没有最初的自由和最后的宽容,就还是不要随便说自己“支持孩子发展爱好”这样的话比较好。

说到底,启蒙也是人生观的体现,要看父母是否能让孩子拥有选择自己的人生的权利。

孩子的启蒙,家长你知道多少?

如何培养对孩子长期发展有益的能力?

看了第二层焦虑造成的事倍功半和第三层焦虑造成的过度紧张,我们不由得要回到第一层焦虑:是不是孩子小的时候完全不需要启蒙,放任其随意玩耍就够了?

对此,我们还是回到最初提出的目标:希望孩子能发展一些对人生长期有好处的能力。

那么,我们还是要进一步深入问一下自己:什么是对孩子长期有好处的能力呢?

从学业上看,对孩子成绩影响最大的,是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逐渐显现的深度理解力的差别。

成绩的分化差不多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此后有很多科目的学习会始终呈现巨大差异。

那么这个深度理解力又是什么呢?

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其实简单来说,是与思考习惯有关。

一个人如果经常进行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如果任何事情他能不满足于被告知答案,而期望自己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答案;如果他能习惯于透过表面思考深层次的原因;如果他经常与人沟通自己的想法,能理解不同的观点,那么学业上遇到的问题就不会成为他学习上的障碍。

孩子的启蒙,家长你知道多少?

跳出学业看,对孩子长期发展最有益的能力是什么呢?

是一个人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自主性。

人的自主性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自我决定论已经成为这些年最热的研究领域之一。

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发现,能够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把控自我人生的方向是一个人获得长期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而我们也早就听过:孩子自我驱动的学习,有更长久的良好效果。

那又该如何让孩子具备自主性呢?

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参与到人生的选择中,为自己的学习、做事方式、时间管理做决定,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

父母对孩子要像对成年人一样尊重,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做主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所有这些都是把孩子人生的主人翁地位交到孩子手中,而逐渐形成的习惯会让他在未来的人生中找到方向。

因而,这两重习惯——思考习惯以及自主习惯,就是我们在孩子启蒙阶段为孩子打好的基础。

孩子的启蒙,家长你知道多少?

买菜也好,做饭也好,读书也好,睡觉也好,如果我们能在生活的每个细碎的瞬间,与孩子深入交谈,聆听孩子的声音,尊重他的选择,让他决策他的生活安排,与他讨论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他去思考,鼓励他提出自己的理念,那就是最好的启蒙了。

由此可以看出,给孩子安排过于密集的兴趣班,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减弱了孩子自我安排、自我做决定的能力,也没给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间,反

而是一种不利于孩子长久发展的启蒙方式。

启蒙不是量化的数字,也不是一丝不苟的表格。

启蒙是开启孩子的内心,并用耐心聆听孩子的内心,是让孩子内心深处的思想与自我意识萌芽而出,扎根于肥沃的泥土,自我推动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如果一定要进一步要求孩子在学龄前有认知上的发展,该让孩子学习什么呢?

很多技能都可以学。

认字和数学可以学,在马路上认识商店的名字,过生日的时候计算年龄差,这都是非常好的学习。

只是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无须刻意攀比。

比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习惯——对于任何不理解的事物发问的习惯。

孩子的启蒙,家长你知道多少?

如果孩子听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能明白其背后的原理,对来龙去脉深入探索,对不懂的地方能够及时追问,对听懂的地方能够举一反三,那么这种习惯未来代入学校的学习,会形成对于高年级复杂知识依然有效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说到底,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浸润,最重要的是行为态度上的浸润。

父母的焦虑或信心,也会在无形中传导到孩子身上。

若我们对孩子多一些信任,他们也会对自己多一些信任。

孩子的启蒙,家长你知道多少?

以上内容来自《孩子,愿你一生勇敢有光》,作者郝景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