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登上“人民网”的孩子:书本烂到只能当垃圾,志向却是清华北大

近日,人民网发了一条微博,本以为是个王者,没想到是个青铜。

在小男孩妈妈拍的视频中,男孩一只脚光着,高高翘起二郎腿做作业,妈妈打开书包一看,书本烂到拿不起,一拿起书本就散。

结果在书本的第一页,男孩竟然写了这几个大字:“目标清华北大。”

登上“人民网”的孩子:书本烂到只能当垃圾,志向却是清华北大

母亲直言:“平时就不听话,学习也不怎么样,但是目标还这么远大。自己都不敢相信”。

可以看出孩子平时就属于“放荡不羁爱自由”,父母之所以觉得不敢相信,也是觉得这样的自控力,谈清华北大,有说服力?

没有自控力的孩子,确实让父母揪心担忧。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凯瑟琳·刘易斯也是如此,自己有3个孩子,曾经的哈佛学霸,在孩子面前变的束手无策,这驱使着她对家庭教育做出研究,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她提出了对提高孩子自控力的可行性方法。

她写的《不奖不罚—如何让难管的孩子拥有自控力》问世。

就如畅销书《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作者所评价的那样:“如果你正在养育令人头大的难管的孩子,那本书是你的必读之书;如果你迫切想要教会孩子如何调控自身的行为,并最终得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那么这本书也定能为你带来启发。”

曾经盛行的打骂教育并不能使孩子获得自控力,是时候需求更好的教育方式,既不会伤害孩子,同时还能使孩子拥有自控力,这本书传递给我们的教育方法,既科学又有实用性,值得借鉴。

1.时代变化,导致孩子的自控力变差

2003年,俄国心理学家斯米诺娃和古德瑞娃做了一项研究,研究表明现在孩子自控力与55年前相比大部幅度下滑。

这项研究是看孩子扮作哨兵所能坚持的时间,来判断孩子的自控力。

四五岁孩子所能维持不动的时间,仅仅是1948年同龄人孩子的三分之一,而六七岁孩子平均能够静站3分钟,40年代时期的同龄孩子,却能平均保持12分钟。

登上“人民网”的孩子:书本烂到只能当垃圾,志向却是清华北大

波士顿大学教授彼得·格雷说:“人类孩童天生就是要靠玩耍来学习的,无论是身体上,智力上的,还是情感上的发育都需要玩耍来促进。”

科学家又对1200个儿童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后发现,儿童3岁之前,每周平均看电视的时间增加1小时,7岁时出现注意力问题的概率就上升1成,这一结论适用于任何种族和性别。

电视设备不仅会造成孩子注意力缺失,而且也会导致情绪障碍,从而使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作者提出:自控力说到底是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是能否控制自身冲动、情绪、想法和行为的能力。

登上“人民网”的孩子:书本烂到只能当垃圾,志向却是清华北大

三年级的伊利斯被诊断患有注意力缺失症和焦虑症,但是此时的妈妈苏珊依然认为课外班不能停,因为周围邻居家的孩子都在利用闲暇时间上课,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

麦瑞康格斯认为:课业和课外压力大,也是导致孩子自控力较差的原因。

孩子没有时间去做家务,去干别的自己有兴趣的事,这也导致,孩子能自己的控制的事情越来越少,一切都有父母代劳。

彼得·格雷认为:“当今社会,已经把孩子的童年摧毁殆尽,孩子们多多少少都在被大人们指挥着、监督着、保护着过生活。他们没有机会练习安排自己的要做的事情,没有机会练习怎么跟小伙伴们商定规则,因为大人无处不在,替孩子把这些事情都处理了。”

电子设备的无孔不入,孩子课业压力的加大,孩子没有机会在课外玩耍游戏,这三个原因导致孩子自控力比我们这一代人要差,孩子好像越来越不听话,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让孩子变的更优秀和成功。

2..奖励和惩罚的方式对自控力没有帮助

作者家的老二和老小,性格比较外向,两人到了八九岁,吃饭的时候依然没法保证坐着吃完饭再去玩,而是边吃,边和小狗玩,要么就跑来让抱抱。

小女儿洗澡后不穿衣服,不喜欢刷牙,不按时上床睡觉,不想穿鞋上学,总之变着法子制造困难,就是不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老二直接拒绝各种安排好的活动。

这些都让作者心力交瘁,她把家庭教育书籍看了个遍,并把这些方法用在自己不听话的孩子身上,比如:贴小红花奖励、罚站、数三个数等,可是这些方法也就短暂有效果。

这段时间一到晚上,就是作者最难熬的时候,不是她哭,就是孩子在哭。

当然,父母惩罚孩子的方式,不仅仅是罚站,更有甚者会言语辱骂和打孩子。

匹兹堡大学心理教授王明德做了一项研究:言语辱骂、大喊大叫对于孩子行为的改善没有任何用处。

登上“人民网”的孩子:书本烂到只能当垃圾,志向却是清华北大

第二年对1000名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进行跟踪回访时发现,那些被言语训斥的孩子,更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情,也更容易表现出抑郁的症状。

打孩子产生的教育效果和骂孩子是类似的,从长期来说一样没有用,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增加阻力。

打骂只会让孩子进入战斗或者逃跑的模式,这时候大脑的高阶部分,根本无法运行,也就代表着,他们无法从这次错误中学到任何东西。

奖励也是我们生活中父母经常用的一种方式,与惩罚的不同的是,它为了让良好的行为持续下去。

我身边就有这样事情,孩子只要考好就给钱,小孩为了能买到自己心仪礼物,是会做出努力,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动力却在持续减弱,甚至你在对孩子说钱,他也无动于衷。

登上“人民网”的孩子:书本烂到只能当垃圾,志向却是清华北大

最后我和这个孩子一交流,孩子说:“学习不就是为了钱吗?我最近也没什么想买的东西,还需要努力嘛?”

就如在这本书封面所写的那样:“当今的孩子比以往更需要学会独立和承担责任,而传统的惩罚和奖励手段阻止了这一切。”

奖励会让孩子把动力放在奖励本身上,而不是发自内心,当外在的动力一脱离,孩子也就没了干劲,这样的自控力无法持久。

而惩罚会打击孩子的自尊自信,转移了焦点,孩子从错误中没有学到有益的知识,反而会让他们觉得只有隐藏错误,才能避免父母的惩罚。

3.建立”学徒型养育模式”

在网络上有这样一句话:“自控力是掌控自己内心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征服了自己的内心,才能去征服外面的世界。所以,有了自控力,你才能拥有权力,也才配拥有权力。”

孩子的自控力决定孩子未来的潜力,一个没有自控力的孩子,很容易被周围的琐事所牵绊,无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事情半途而废。

学徒型育儿有四大关键步骤

1.真诚链接

根据科学研究,如果和孩子建立情感上链接,就可以激发孩子大脑中解决问题的那一部分,这些都会帮助孩子冷静下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可以利用“波士顿五大因素”和孩子建立链接:把爱最大化以及控制压力;和孩子说话、唱歌、用手指点;数数、分组、还有比较;给孩子讲故事。

2.积极沟通;少命令、不包办,共情式聆听。

卡米拉的孩子只要在家,家里就是一团乱,她甚至已经无法喜欢自己的孩子,孩子只会和她对着干。

她和老公两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法让孩子们准时睡觉,两个又是命令,又是威胁,往往筋疲力尽,第二天孩子们的晚起,又会导致夫妻俩上班迟到。

登上“人民网”的孩子:书本烂到只能当垃圾,志向却是清华北大

夫妻俩在学习了“学徒型”教养方式后,每晚卡米拉都会去孩子的房间,询问他们这一天开心和不开心的事,让孩子说一说哪些事情做的好,哪些事情还有待于改进。

这种“每日简报”朋友似的分享,拉近了夫妻俩和孩子距离,孩子再也不抵触他们,开始积极配合夫妻,睡觉和起床再也没让夫妻俩操碎心。

我们总觉得孩子什么也不懂,于是习惯于命令孩子,但是只有被尊重的孩子,才会积极配合,只有我们以平等的身份,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的时候,孩子才会信服。

3.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

约西亚一家人的生活总是有条不紊,儿子西兰吃完零食,就开始主动开始写作业,根本不需要父母催促,女儿斯嘉丽用剪刀打开坚果,配合着酸奶和燕麦,作为自己的晚餐。

随后,女儿会帮助母亲叠衣服,他们的儿子2岁时就会生火了,两个孩子都能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一个孩子有自控力,是因为父母给了孩子锻炼自控力力的机会,如果孩子没有解决的问题的能力,那么势必什么都要靠父母,也就谈不上自控力。

所以多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多去锻炼孩子自理等能力。

4.确立界限,规范孩子行为

作者的女儿麦迪在暑假的第一天,就大声冲着妈妈吼,起因就是一家人定好规矩,如果没有完成家务和作业,就不能用电子产品。

可是女儿一大早就拿起平板电脑,于是作者收起了电子产品,并且重申当时定下规矩和相应的惩罚,如果违法规定,这一天都不能在玩电子产品。

这引起女儿的不满,可是让人吃惊的是,没有多久她就自己调节好情绪,并且向母亲道歉,之后也更遵守这条规则。

登上“人民网”的孩子:书本烂到只能当垃圾,志向却是清华北大

和孩子建立联系,也不能丧失底线,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娇生惯养的熊孩子,而且规矩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当孩子养成守规矩的习惯后,自我的控制能力也得到提升。

美国教育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写道:“当大人记住了要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时,他们就不但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而且还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积极的教育方式带来积极的教育结果,同理消极方式只会带来消极,用科学育儿手段,才能养出有能力,品质卓越的孩子。

学习科学育儿,并非浪费时间,反而是一种节省时间,在育儿过程中会少走弯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