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死囚行刑前一晚,为何允许妻子入狱同住?原因其实很现实

作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拥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从夏商周到明清时期的近五千年的时间里,随着时代的演变,我国封建王朝逐渐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法律体系。

古代死囚行刑前一晚,为何允许妻子入狱同住?原因其实很现实

刑罚,则是行使法律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古代刑罚制度也同样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在夏代时期,就已经逐步确立了墨、劓、剕、宫、大辟的五刑制度。而后经历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整个奴隶制社会的刑罚制度都以五刑为主,且刑罚多为严酷。

在封建历史时期,刑罚制度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仍存在一些酷刑,但总体趋于宽缓,刑罚的类型也逐渐增多。在众多刑罚中,死刑无疑是最为严厉的一种。在我国古代,针对死刑罪犯的刑罚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车裂、凌迟、腰斩、绞刑、砍头等等。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统治者也对刑罚做出了变革,一些残酷的刑罚得以废除。同时,在儒家仁者治国思想的影响之下,封建王朝的刑罚开始讲究“礼法结合”。在一些王朝的法律当中,“礼”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为政先礼,礼为政本”。在刑罚方面,统治者主张“德主刑辅”,“礼刑并用”。例如从汉朝开始实行的“秋冬行刑”,其主旨就是为了先德而后刑,在春夏之际不得刑杀。

可能大家难以想象,在拥有血腥酷刑的封建时期,却讲究“慎刑慎杀”,只有对一些穷凶极恶的罪犯,才会使用死刑。同时对于一些死刑囚犯,在一些方面也体现出了人文关怀。一般来说,死刑犯在临行前,狱卒都会准备一桌好酒好菜,让罪犯吃饱喝足,甚至还会安排罪犯与亲属见面,做临终告别。

古代死囚行刑前一晚,为何允许妻子入狱同住?原因其实很现实

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的一些朝代,对于死刑犯还准许实行“听妻入狱”制度。所谓听妻入狱制度,就是在古代一些办案官员出于对罪犯的同情与关怀,允许已婚的死刑囚犯与妻子在狱中同住的制度,而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也非常的现实。

听妻入狱制度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之后一些朝代也有采用。在古代以孝为先的社会环境之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一些死囚,在年轻时犯下了滔天大罪,要面临最为严厉的惩罚。这样一来,可能一个家庭,就没有了后代子嗣。

古代死囚行刑前一晚,为何允许妻子入狱同住?原因其实很现实

因此,对于那些已婚的死囚犯,官员们往往会准许他们的妻子,到监狱中与罪犯同住,等到犯人留下子嗣之后再予以行刑。虽然这样并不能够改变犯人即将被处死的命运,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属们失去亲人的痛苦之情。

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现实的原因,即使是再穷凶极恶之人,古代政府官员们也会考虑到对死刑犯人的人情关怀。事实上,除了这些之外,一些封建王朝中,死刑犯还有着其他行刑前的“权力”,例如会见亲朋好友,留下遗嘱。各项罪状、行刑方式也都要以宣读的方式向世人公开。

古代死囚行刑前一晚,为何允许妻子入狱同住?原因其实很现实

而在行刑之后,罪犯的尸首也会归还给家属,会让其领回来下葬,入土为安。

听妻入狱制度,是在律法森严的古代出现的一丝人性和文明,也是统治者们为了达到刑罚与仁德之间平衡的一剂药方。在这样的制度之下,既体现了法律刑罚对于犯罪行为的震慑作用,也表现了统治者施以仁德的政治态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