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死刑中,为何讲究秋后问斩?又为何定位午时三刻?

我们都知道,在古装剧里,古代官员在判处犯人死刑后,总会将处决的时间定为“秋后问斩”,而且都会选择“午时三刻”过后执行死刑,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间呢?有什么具体原因吗?别急,请听小编慢慢介绍。

古代死刑中,为何讲究秋后问斩?又为何定位午时三刻?

古人对自然有一种朴素的鬼神信仰,在他们看来,春天是万物新生的季节,处斩犯人不仅不吉利,而且说不定会影响收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也强调帝王的行为要和四季相配合,春夏应该是赏赐的时节,秋冬才是问斩的时候。事实上,大陆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有“赏在春夏,刑在秋冬”的说法,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一般用的也是秋冬刑,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及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

古代死刑中,为何讲究秋后问斩?又为何定位午时三刻?

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复审,死罪更要多次复奏后由皇帝亲笔勾决。古代对死刑的审核和执行也是相当严格的,电视剧里演的有些草草了事的死刑情节,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个时期的问斩时间,也视审核的具体情况而定,不一定都是“秋后问斩”。

古代死刑中,为何讲究秋后问斩?又为何定位午时三刻?

到了明清两代,再次引入了''秋审''''和''朝审''制度。每年霜降后十日,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会审京畿附近的死囚,称为''朝审'';而每年八月中旬复审各省死刑案件则称为''秋审'',朝审与秋审后把死刑案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嗣四类,除情实类由皇帝勾决后执行死刑外,其他三类均可免除死刑。

古代死刑中,为何讲究秋后问斩?又为何定位午时三刻?

当然,除了秋后,古人行刑更讲究的还有午时三刻。午时三刻相当于中午12点左右,此刻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刻。在古代人看来,这是一天中阳气最重的时候,十恶不赦的重刑犯选择在此刻行刑,用旺盛的阳气压制,让他死后连鬼也做不成。这应该也是古人选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古人对死刑的讲究,既有迷信的原因,也有时间上的考虑,更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