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撕掉标签,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他的人生才能走得更远

“在家不是挺厉害吗,出来怎么跟个闷葫芦一样,挨打都不敢还手......”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在家里是“小霸王”、“小皇帝”,在外面唯唯诺诺,扭扭捏捏,一句话都不敢大声说,忍不住感叹道:

“他就是窝里横,扶不起的阿斗。”

孩子一旦被贴上“窝里横”的标签,他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就再也撕不掉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当孩子被某些特定的词语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从而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一致。

经常这样给孩子贴标签,并不能因此改变孩子的行为,在沟通时倒不如换个沟通方式,只说事实本身。

撕掉标签,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他的人生才能走得更远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孩子不喜欢跟人沟通,遇到强权不敢表达的想法这是事实本身,“窝里横”、“扶不起的阿斗”这些却是消极的标签。

有些家长说,既然消极的标签不好,那多给孩子贴一些积极的标签,孩子是不是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撕掉标签,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他的人生才能走得更远

美国医学博士斯坦利图雷克在《棘手孩子》里说:

“了解孩子的气质,把孩子的行为与潜在气质关联起来,用气质语言定义孩子的棘手行为。”

就是说,作为父母,先了解孩子的天生气质,用气质来阐述孩子的某些棘手行为,使父母客观理性地看待孩子,从而做出对应的指导。

朋友家里有个八岁的女儿,被人夸赞最多的就是懂事。那天和弟弟一起玩游戏,在抢夺玩具的过程中,一向让着弟弟的她,突然爆发了,女孩哭得歇斯底里,边哭边说:”为什么每次都要我让着弟弟,明明是我喜欢的玩具,为啥每次都要给弟弟。“

原来在大人贴的“懂事”的标签后面,女孩做了很多她不愿意做的事。朋友说:

”以后如果你不愿意做的事,可以不做,不用那么懂事,你只要做你自己就行。“

撕掉标签,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他的人生才能走得更远

被贴上“懂事”标签的孩子,从小就习惯了以别人的喜好为前提,但凡拒绝就会被别人说你再也不懂事了,你变了。他担心因此身边的人会疏远他, 久而久之,长大以后会变成“懂事”的员工、"懂事“的老板,他活在别人的期待与认可里,为了讨好他人而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去做很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那样的话,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太大。

不随意贴标签,是对孩子最后的温柔,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方向成长,而不是按照标签的方向成长。

撕掉标签,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他的人生才能走得更远

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孩子是修行路上结的果。修正自己的言行,果实才能圆润健康。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会下意识把孩子拉到大人的视角看问题,忘记了他的阅历和见识需要大人慢慢引导,不要期望孩子什么都懂,不要拿大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

孩子越小,对家长的话越认同,不轻易对孩子下结论,不乱贴标签。用心接纳孩子的特性,给予正确、客观的引导,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

原创不易,喜欢就点个”赞“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