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家:浮躁与“欲”限制人的发展

文|颜小二述哲文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所谓“圣人”,近乎是“理想人格”的化身,而就我国主流文化来说,儒家经典和道家经典会常常谈到“圣人”。由于篇幅限制,颜小二今天便来说说道家“老子”眼里的圣人。

道家“老子”眼里的圣人,自然是近乎“道”的“代言人”一般地存在了。那么存不存在圣人都觉得很难做到的事情呢?从道家的哲学特色出发,所谓“最难的事,可以说存在,也可以说不存在”。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家:浮躁与“欲”限制人的发展

在道家的观点中,圣人属“齐大小,一多少”的存在,也正是因为这种调和特性,他们往往“不敢为天下先”、“再小的事亦难之”。而正是因为这种“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风格,于此,他们在世人的“难易观”下,又是“必所不畏,无所不难”的。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因浮躁而存在“好高骛远”、轻视“微小”的情况,而圣人“不以微小”为“小”,不贪图“大功绩”。也正是这种“无偏私”处世态度,反而成就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圣人。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家:浮躁与“欲”限制人的发展

所以,就“圣人认为最难的事情是什么”这个问题,从道家的思想特色来说,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微小的事物,圣人都是重视的,不会轻视它们简单”,也正是因为没有“轻重”之分,于此,为当为之事的“中正”之下,于圣人来说,万事都难,同时,万事又都不难。其中哲理,各位可以好好体会一下。

1、老子眼里的“圣人之难”

对道家思想有些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道”贯穿于道家的哲学的整个思想体系,而“圣人”某种程度上来说,则是“得道之人”的称呼。

所谓“圣人”,按照世俗中常人思维来理解,大抵是可以做到世人无法做到的事情。于此,道家之“道”亦或者是“几于道”的“圣人”,常常被解释为“自然”,或“自然而为”的人,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我们从道家之“道”的含义入手,对于所谓“圣人”之“高明”的地方,就比较好理解了。

“道”在道家思想体系中,常被解释为“以万物为刍狗”之“不仁”的存在。之所以“不仁”,是因为“道”具备“齐大小,一多少”的特色,即不会存在“偏爱”亦或者“偏私”的情况。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家:浮躁与“欲”限制人的发展

因为“无私”,所以对谁就没有所谓更多“照顾”一说。于此,消除了类似“对谁更照顾一些”的这种存在于私欲中的“情感”,由此,“道”具备“不存在‘仁’与‘不仁’之分”的特性。

同理推之,“道”无“仁与不仁”之分,于此,“几于道”的圣人亦无“仁于不仁”之分,于此也没有“难与不难之分”。

换而言之,分出“难易”的,依旧是人“趋利避害”的利己之私基于自身立场的结果。

于此《老子》六十三章有云: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也就是说,在轻视“微小”、而过度聚焦“重大”的人世中,圣人是不存在“因微小而轻视”、“因重大而急不可耐”的情况,他们依旧会“顺道而为”,以无偏私之“无为”的态度去作为。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家:浮躁与“欲”限制人的发展

于此,就道家之“圣人”来说,因为其“看重一切困难”,所以“一切困难又不是困难”了,各位可以体会一下。

2、道家“圣人之难”给浮躁世人的启示

“浮躁”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自古有之,至少老子所在的那个诸侯王争霸的乱世是不缺“好高骛远”、“野心勃勃”的浮躁之人的。

道家老子通过展现“几于道”之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态度,一面揭露人世中“好高骛远”的浮躁现象;一面告诉世人,“自己的一事无成、处处碰壁”许多时候可能是自己“头抬得太高”,而“看不到脚下的路”。

面对灯红酒绿世界的种种诱惑,视觉冲击给我们带来的“渴望”渐渐演变成“欲望”,如果我们不懂及时收回心性,那么便会沉湎于“高处世界的诱惑”,继而开始“强作妄为”、对脚下“自然而为”的路视而不见。而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收敛和阻止,作茧自缚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3、思考:“道家”的高明与犀利之何谓“自由”

道家“高明”的地方,在颜小二看来,亦是道家最“犀利”的地方。道家的先哲们所展现的“圣人”,其实没有多“神通广大”,他们只是人“最初的样子”,在颜小二眼里,道家的“圣人”以纯洁无瑕的“婴儿之态”应对诱惑万千的花花世界,于此,“名利”没有意义,只有自然而然之下的当为之事。

我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开始因为身上的各种身份,明明心中之向往样样离不开自由,却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利己之欲不断给自己“加上枷锁”。于此,所谓“言不由衷、表里不一”,几乎是成年人必备的“生存法则”。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家:浮躁与“欲”限制人的发展

然而,道家的“圣人”与“自由”,几乎是“同义词”。

这无不在昭示我们,束缚世人的,从来不是外在的什么东西,而是人内在的“欲”。我们因为某种名与利的渴望,开始囚禁“身心”,从言不由衷,到“强作妄为”,最后伤人害己、人走茶凉之机关算尽以后,我们没有满足,反而处处是透支的“力不从心”。

颜小二想,或许正是因为看到这种“浮躁”,正言若反的“老子”才以“道”为载体,帮助人们反思不知不觉间“弃之如敝履”的“天真”与“存粹”是何等珍贵,我们毕生所求的东西的本质,或许便是我们最初毫不犹豫甚至是当下的存在。各位觉得呢?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家:浮躁与“欲”限制人的发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