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家:浮躁與“欲”限制人的發展

文|顔小二述哲文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所謂“聖人”,近乎是“理想人格”的化身,而就我國主流文化來說,儒家經典和道家經典會常常談到“聖人”。由于篇幅限制,顔小二今天便來說說道家“老子”眼裡的聖人。

道家“老子”眼裡的聖人,自然是近乎“道”的“代言人”一般地存在了。那麼存不存在聖人都覺得很難做到的事情呢?從道家的哲學特色出發,所謂“最難的事,可以說存在,也可以說不存在”。

“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家:浮躁與“欲”限制人的發展

在道家的觀點中,聖人屬“齊大小,一多少”的存在,也正是因為這種調和特性,他們往往“不敢為天下先”、“再小的事亦難之”。而正是因為這種“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的風格,于此,他們在世人的“難易觀”下,又是“必所不畏,無所不難”的。

換句話說,大多數人因浮躁而存在“好高骛遠”、輕視“微小”的情況,而聖人“不以微小”為“小”,不貪圖“大功績”。也正是這種“無偏私”處世态度,反而成就了“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聖人。

“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家:浮躁與“欲”限制人的發展

是以,就“聖人認為最難的事情是什麼”這個問題,從道家的思想特色來說,我們可以知道,“一些微小的事物,聖人都是重視的,不會輕視它們簡單”,也正是因為沒有“輕重”之分,于此,為當為之事的“中正”之下,于聖人來說,萬事都難,同時,萬事又都不難。其中哲理,各位可以好好體會一下。

1、老子眼裡的“聖人之難”

對道家思想有些了解的朋友應該知道,“道”貫穿于道家的哲學的整個思想體系,而“聖人”某種程度上來說,則是“得道之人”的稱呼。

所謂“聖人”,按照世俗中常人思維來了解,大抵是可以做到世人無法做到的事情。于此,道家之“道”亦或者是“幾于道”的“聖人”,常常被解釋為“自然”,或“自然而為”的人,就不難了解了。

其實,我們從道家之“道”的含義入手,對于所謂“聖人”之“高明”的地方,就比較好了解了。

“道”在道家思想體系中,常被解釋為“以萬物為刍狗”之“不仁”的存在。之是以“不仁”,是因為“道”具備“齊大小,一多少”的特色,即不會存在“偏愛”亦或者“偏私”的情況。

“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家:浮躁與“欲”限制人的發展

因為“無私”,是以對誰就沒有所謂更多“照顧”一說。于此,消除了類似“對誰更照顧一些”的這種存在于私欲中的“情感”,由此,“道”具備“不存在‘仁’與‘不仁’之分”的特性。

同理推之,“道”無“仁與不仁”之分,于此,“幾于道”的聖人亦無“仁于不仁”之分,于此也沒有“難與不難之分”。

換而言之,分出“難易”的,依舊是人“趨利避害”的利己之私基于自身立場的結果。

于此《老子》六十三章有雲: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也就是說,在輕視“微小”、而過度聚焦“重大”的人世中,聖人是不存在“因微小而輕視”、“因重大而急不可耐”的情況,他們依舊會“順道而為”,以無偏私之“無為”的态度去作為。

“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家:浮躁與“欲”限制人的發展

于此,就道家之“聖人”來說,因為其“看重一切困難”,是以“一切困難又不是困難”了,各位可以體會一下。

2、道家“聖人之難”給浮躁世人的啟示

“浮躁”并不是現代人的專利,自古有之,至少老子所在的那個諸侯王争霸的亂世是不缺“好高骛遠”、“野心勃勃”的浮躁之人的。

道家老子通過展現“幾于道”之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的态度,一面揭露人世中“好高骛遠”的浮躁現象;一面告訴世人,“自己的一事無成、處處碰壁”許多時候可能是自己“頭擡得太高”,而“看不到腳下的路”。

面對燈紅酒綠世界的種種誘惑,視覺沖擊給我們帶來的“渴望”漸漸演變成“欲望”,如果我們不懂及時收回心性,那麼便會沉湎于“高處世界的誘惑”,繼而開始“強作妄為”、對腳下“自然而為”的路視而不見。而這種情況如果不加收斂和阻止,作繭自縛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3、思考:“道家”的高明與犀利之何謂“自由”

道家“高明”的地方,在顔小二看來,亦是道家最“犀利”的地方。道家的先哲們所展現的“聖人”,其實沒有多“神通廣大”,他們隻是人“最初的樣子”,在顔小二眼裡,道家的“聖人”以純潔無瑕的“嬰兒之态”應對誘惑萬千的花花世界,于此,“名利”沒有意義,隻有自然而然之下的當為之事。

我們學習知識、認識世界,開始因為身上的各種身份,明明心中之向往樣樣離不開自由,卻為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利己之欲不斷給自己“加上枷鎖”。于此,所謂“言不由衷、表裡不一”,幾乎是成年人必備的“生存法則”。

“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家:浮躁與“欲”限制人的發展

然而,道家的“聖人”與“自由”,幾乎是“同義詞”。

這無不在昭示我們,束縛世人的,從來不是外在的什麼東西,而是人内在的“欲”。我們因為某種名與利的渴望,開始囚禁“身心”,從言不由衷,到“強作妄為”,最後傷人害己、人走茶涼之機關算盡以後,我們沒有滿足,反而處處是透支的“力不從心”。

顔小二想,或許正是因為看到這種“浮躁”,正言若反的“老子”才以“道”為載體,幫助人們反思不知不覺間“棄之如敝履”的“天真”與“存粹”是何等珍貴,我們畢生所求的東西的本質,或許便是我們最初毫不猶豫甚至是當下的存在。各位覺得呢?

【本文為顔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釋出,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家:浮躁與“欲”限制人的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