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次惨剧,改变“政委最后决定权”,分区司令员遗憾牺牲

四野战将系列71:吕正操(二)

作者:桅杆

七七事变后,总部于1937年8月下旬在洛川召开扩大会,确定对日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我方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即晋察冀根据地,最初就是以五台山为中心的。

在平原地区创建根据地,对我军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更为艰难。吕正操领导创建的冀中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就来说说这些事。

一次惨剧,改变“政委最后决定权”,分区司令员遗憾牺牲

(一)主席题词表扬冀中根据地,只此一例

冀中地区处于平、津、保(定)三角地带,津浦、平汉、平津、沧石铁路之间。这里地处华北平原,交通发达,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在这样的地区建立根据地,有利条件是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可以动员和壮大抗日武装;不利条件是处在重镇及铁路线之间,日军可以发挥其机械化优势,而我军没有地形依托,作战远比山区困难。冀中地区是我方建立的第一个平原根据地,周围有日军重兵驻守,过程的困难和残酷性可想而知。

一次惨剧,改变“政委最后决定权”,分区司令员遗憾牺牲

在这一地区建立根据地,还有巨大的战略意义:日军扩大侵华战争后,随着战线拉长,战争消耗巨大,不得不实施“以战养战”,从中国掠夺战争资源。冀中平原资源丰富,是日军掠夺的重点地区。我方在冀中建立根据地,一方面可以有效打击日军“以战养战”的企图,另一方面可以为晋察冀等边区提供经济资源。

吕正操创建冀中根据地之初,在晋察冀军区的领导下,迅速建立各级组织,扩大抗日武装,同时收编各类杂色武装,很快打开了局面。1938年4月,冀中军区和八路军第三纵队成立,吕任司令员,统一领导和指挥冀中地区的抗日武装。

到1938年10月,冀中根据地拥有44个县,约800万人口,抗日武装部队6.3万人。

由于冀中部队扩张太快,收编的各色武装良莠不齐,部队整体战斗力不强。延安对此极为关注,在1938年11月决定派程子华率一批干部到冀中,加强领导;同时派贺龙率120师(715、716团等)到冀中,推动当地武装正规化建设。

特别是贺龙率120师到达冀中后,给冀中军区以极大的支持:一是传授红军战斗作风;二是派出大量军政干部;二是帮助冀中部队开展整训;三是带领冀中部队打仗,通过实战提高冀中部队的战斗力。120师在冀中半年多,对冀中根据地的巩固及部队正规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120师的帮助下,到1939年秋,冀中军区部队整编为14个主力团、1个警备旅(2个团)和7个游击支(总)队。小樵改编时,吕正操手中的部队不到1个团(2个营)。2年时间,部队扩大了约30倍。

一次惨剧,改变“政委最后决定权”,分区司令员遗憾牺牲

与此同时,冀中根据地也在物资、兵员等方面给予其他根据地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仅以兵员为例,零星的不算,大规模的支持有2次:一次是1939年,120师到冀中时6400人,半年多后离开冀中约2.2万人;一次是1943年8月,吕正操调往晋绥军区任职时,从冀中带走了9个建制团。后来的一野部队有很多冀中人。由此可见冀中根据地的作用和贡献。

正因为如此,1941年4月主席特地题词表扬翼中是模范。这在全国抗日根据地中,只此一例。可以说,创建冀中根据地是吕正操一生最大的贡献。

一次惨剧,改变“政委最后决定权”,分区司令员遗憾牺牲

(二)一次惨剧,改变了“政委最后决定权”

在抗战期间,日军对各个根据地都进行过无数次的扫荡。其中最为残酷的一次,就是1942年对冀中根据地的五一大扫荡。

由于冀中根据地的战略地位重要,又处于平津附近,日军视之为心腹大患。冈村宁次调集5万多日军机动力量,从5月1日开始,在空军的配合下,采取十面出击、铁壁合围、来回拉网、纵横搜索、分段合击、奔袭突击等战术,配合以“三光”政策,对冀中实施惨绝人寰的大扫荡,直到6月底才结束,历时达2个月。

一次惨剧,改变“政委最后决定权”,分区司令员遗憾牺牲

连续2个月的疯狂扫荡,冀中根据地被严重摧残,损失惨重:部队损失1.6万余人,群众被杀、被抓5万多人;日军在根据地内建立了1700多个据点,挖了4000多公里的封锁沟。整个冀中根据地被“网格化”,分割成2600多个小块,全部变为日占区和游击区,主力不得不暂时转移到冀南等地。

在反扫荡中,没有前线后方之分,司令部还往往是敌军追踪的重点。一次,司令部刚进驻平安县宗佐村的一个房子里,就遭到5架日机的轮番轰炸。作战室被炸弹击中,司令部1名参谋和1名通信员当场牺牲,吕正操和程子华是趴在床底下才躲过一劫。抗战期间,各根据地都异常艰难困苦,根本不是抗日神剧中的剧情那么简单。

五一大扫荡损失最为惨重的是冀中8分区。在扫荡期间的薛村战斗中,司令员常德善牺牲,政委王远音腿部负伤自尽,部队也大批伤亡。其中常德善的牺牲,还促使总部修改了“政委最后决定权”。

常德善在红军时期曾任红二军团6师参谋长,身经百战,还救过贺龙的命,是吕正操亲自向贺龙要到冀中的优秀军事干部。王远音是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优秀知识分子干部,但不懂军事。当时,经过第一、二阶段扫荡,8分区中心区的河间、肃宁已被日军占领。6月7日,常德善和王远音率部分部队转战到这里。

当天,常德善得悉日军准备再次对中心区实施合围,便力主立即转到外线。但王远音认为中心区的群众在扫荡中受了不少苦,对部队回来欢欣鼓舞,现在又要走,担心“不好向群众交待”,力主留在中心区坚持战斗。两人争执了很长时间,最终常德善服从了“政委最后决定权”。结果在薛村被日军合围,常德善、王远音及随行的30团政委汪威、副团长赵振亚、政治部主任孟庆武等大批干部战士牺牲。

一次惨剧,改变“政委最后决定权”,分区司令员遗憾牺牲

“政委最后决定权”,指的是在红军时期就明确赋予政委的一项职权,即:政委与同级军事指挥员有争执时,政委有停止军事指挥员命令之权。在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在1938年12月颁布《政委暂行条例》,对此规定略作修改:军事指挥员在军事行政和作战指挥上负更重大的责任,但有违犯路线或不执行上级命令的情况时,政委有停止军事指挥员命令之权;但必须把经过的情形详细报告上级机关;在未得到上级机关指示以前,军事指挥员必须依照政委的意见执行。这次修改,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政委最后决定权”,只是加了个模糊不清、实践中难以操作的前提。

吕正操等人将这一情况上报后,对一次战斗牺牲这么多干部,总部十分震惊。经过深入分析:当时部队发展很快,大批政工干部来自进步知识分子,普遍缺乏军事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保留“政委最后决定权”,类似的惨剧迟早还会发生。

因此在当年9月1日决定:在战争中的军事行动,统一由部队军事首长最后决定。当年10月,修改了《政委暂行条例》:“政委在与同级军事指挥员有争执时,除属于作战方面的行动由军事指挥员决定之外,其他由政委作最后决定。”至此,军事行动的决定权才转到了军事指挥员手中。

一次惨剧,改变“政委最后决定权”,分区司令员遗憾牺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