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以后怎么带孩子也有法律条文了么?

以后怎么带孩子也有法律条文了么?

北京十一中学的李希贵校长说过一句话,“孩子永远不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他们只会成为你的样子!”

而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家长太少了。

如果当父母也需要学习,也需要考试,我想这句话一定会被印在教材的第一页。

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就要正式实施了,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家庭正式步入依法带娃时代。

也就是说,那个当甩手掌柜的父母时代过去了,以后当父母有了明确的责任和义务。

其中教育责任有两方面,一是帮孩子适应学校,另一个是帮孩子学会生活,成为有能力,有想法,能为自己创造幸福的人。

前者家长都比较重视,不过大部分重视学习成绩,而不是一个未来全面而有个性的人。

后者大部分家长都忽视了,甚至于出现母亲陪读陪到大学,发现孩子连煮个面都不会,最后差点饿死的新闻。

而且家长们在履行责任时,有两个很大的误区,一个就是习惯性外包,或者说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

但是教育孩子真的能外包么?

让孩子成长就只有老师的事情么?是社会的事情么?是教培行业的的事情么?

归根结底是一个家庭自己的事情,而且再多的外包也替代不了陪伴,陪伴才是一个家庭关系里最美好,也是最关键的一部分。

另一个误区,就是用自己成长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带给孩子们,觉得自己怎么长大的,孩子也可以,自己觉得什么是不好的,对孩子也不好。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样,那就是我们那个时代爸妈对我们的态度,我们长大的这个时代和现在孩子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就是成长在手机,在网络,在游戏的一代。

就像动漫和武侠是我们小时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样,手机,游戏和网络也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时候爸妈怕我们电视看多了影响学习,但是我们有影响么?

现在小朋友也一样,他们时间消耗第一位依然是学习。

理清了误区,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沈祖芸老师也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家庭教育方案,其中分三步走:

第一步很关键,那就是家庭关系,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很多学习问题,孩子成长问题,心理问题本质上都是家庭里的关系问题。

其中有亲子关系,孩子不是私人物品,而是一个来到这个世界陪伴你的正在成长中的客人。

我们需要随时表演,定期批评,常态下每个孩子大部分行为都是好的,不良的行为都是少数,除非你浇灌了他的坏。

孩子不是因为优秀才鼓励,而是因为鼓励才优秀。

第二步是父母之间的关系,一般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夫妻双方身上找到原因。

毕竟言传身教,言传远不如身教,你是谁决定了孩子是谁,他无时无刻不在模仿着你们,也无时无刻不在受你们之间亲密关系的影响。

第三步是家长和学校的关系,咱们中国教育资源很不平衡,所以老师之间差异肯定很大,但是老师好不好并不是你让对方好就能好的,那是客观存在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

这时候搞好你和老师的关系,反而决定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决定了孩子的成长。

对于老师,也要多多赞美,润滑关系。

搞好了关系基础以后,第二步就是把家庭教育做出特色,去配合学校,去做学校做不到的事情。

这样家庭和学校才能互补,去引导孩子的综合能力成长,未来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哪些是学校做不到的呢?

培养孩子的习惯是一个,这个不能交给老师,必须得父母时时刻刻的跟进。

给孩子创造丰富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个,每个家庭都有他们独特的地方,去探索去经历就可以。

还有一个是培养孩子社会性的情感能力,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还有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这些背后是一个人的合作意识,是毅力,是同理心,是抗压能力,这是未来孩子在这个社会生存的综合智慧。

怎么培养呢?

很简单,把家庭当做一个社会,去多用规模,少使用权利。

通过不断达成共识,守护规则,并在规则内自我突破的过程,去让自己增长社会情感能力。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在规则内有确定性,也会有参与感,还能锻炼孩子的契约精神,创新精神。

最后一个,要有定力,或者说要有家庭教育的战略定力,也就是你要知道你对孩子的态度,不会人云亦云,人家干啥你干啥,培训班没了你教育,高考政策变了你焦虑。

不要焦虑,家庭有定力,孩子才安全,家庭有目标,孩子成长才健康。

有了长期主义的坚守,孩子才能在你们的坚持里默默成长,最后长成他自己的样子,那个你原本不曾期待,却发现远超你期待的样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