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终于找到失散14年的儿子孙卓,受到了无数人的祝福。
而在孙卓被找回的过程中,被同一名人贩子拐走的符建涛可谓“功不可没”。
不过与孙卓不同的是,符建涛清晰地记得被拐前的种种场景,对于生父生母也有着比较清晰的记忆。
那么为什么这些年他没有报警,或者是寻亲呢?
当民警问出这个问题时,符建涛表示因为小时候淘气,妈妈曾对他说“你再不听话,就把你卖掉”!于是在被人贩子拐走后,他一度以为妈妈和养母达成了交易,于是在养父母家一声不吭,直到长大后才逐渐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而事实上就像符建涛的遭遇一样,很多中国式母亲在教育孩子时,都在“以爱之名”不经意间造成伤害,最后虽然付出千辛万苦,却将孩子养成了“仇人”。
“刀子嘴,豆腐心”的妈妈,会将孩子毁掉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曾经发布过这样的一组海报,表情紧张、小心翼翼的孩子手里拿着26分的试卷,面对着妈妈被不停地训斥:
“你脑子让猪吃了吗?”
“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孩子手里拿着破碎的花瓶,瞪着无辜的眼睛,迎接着妈妈的责骂:
“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
“家里有你,真是倒大霉了!”
从妈妈“刀子嘴”中喷吐而出的刺激性语言,成为了深深刻在孩子身上的伤疤,让他们失去了本来的笑脸。
这样的妈妈难道不爱孩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她们斥责孩子的本意恰恰是对其关心和爱,但因为不懂得如何表达,反而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最后久而久之,孩子与家长的距离越来越远,亲子关系越来越差,甚至孩子的性格养成也受到影响,一辈子都生活在原生家庭的阴影中。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道德绑架式”的妈妈
“我辛辛苦苦还不都是为了你?”
“要不是你,我早和你爸离婚了!”
很多中国式妈妈在教育孩子时,总将自己的牺牲挂在嘴边,妄图让这样的压力变为孩子成长的动力,以此来无形中对孩子“道德绑架”,从而实现让其奋发图强、乖乖听话的目的。
在电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小女孩林莉莉成绩出色,乖巧懂事,是典型的“别人家孩子”,但她却选择了自杀,而原因就在于她“道德绑架式”的妈妈。
林莉莉生活在单亲家庭,妈妈是硕士毕业的海归,对林莉莉的教育要求极高,甚至为了将她教育好,选择了辞职成为全职妈妈。
于是林莉莉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极为压抑的家庭环境中,当做错事时,妈妈会对她大吼:“要是没有生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为什么我放着教授不做,在这受你的气”!
在林莉莉的母亲看来,她乐于为女儿牺牲一切,女儿却看不到她的付出,可在林莉莉眼中,妈妈并不爱她,而只是为了维护她所谓的面子。
每当林莉莉考砸时,都会“割腕自残”,最后不堪重负选择了跳楼自杀。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如果妈妈陷入刻意地“自我感动”中,用牺牲来对孩子“道德绑架”,只会让孩子生活在自责与愧疚中,无形中承担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妈妈却仍然感觉委屈不满,殊不知问题出在了自己身上。
控制欲太强,希望完全掌控孩子的妈妈
有的妈妈希望为孩子铺出一条“康庄大道”,让其按照自己规定的路线乖乖前进,却没意识到这样的控制欲会让孩子窒息地想要逃。
电视剧《小舍得》中的子悠,不仅成绩好,而且还很懂事,妈妈让他往东他从来不会往西,他一直在努力做着妈妈眼中的乖孩子,但最后却被控制欲过强的妈妈逼成了抑郁症,患上精神分裂。
对这种控制欲强的妈妈而言,他们对向孩子爱的表达方式,就是完全掌控孩子的人生,让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至于孩子自己怎么想,根本不重要。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受”。
如果妈妈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让孩子能够按照他的所思所想,来决定未来的人生方向,或许是一种教育上更大的成功。
歪妈结语:
妈妈爱孩子是本能,但善于爱孩子是本事。
如果妈妈对孩子的爱,反而让他避之不及,那么妈妈就需要多多反思了,用尽全力、付出全部养出来的孩子,最后却变成了“仇人”,是为人母亲最大的悲哀。
今日话题:你身边有这样的妈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