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博士爸爸逼7岁娃学高数,爸爸要逆天,谁也拦不住

“鸡娃”界的主力军虽然是妈妈,但其实有个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秘密:

爸爸一旦“鸡”起来,就没妈妈啥事了。

别的不说,好些“鸡娃”论坛的版主都是爸爸。

原因嘛,女人多半心软,慈母多败儿。“鸡”到深处,女人是会心疼孩子,会让步的。而且女人比较偏感性,执行力往往没那么强。

不像男人,郎心如铁。说要让娃做哪些任务就一定要娃做哪些任务。绝对不打折扣,娃再怎么哭闹都没用。爸爸一般都比较偏理性,执行力杠杠的。

很难说谁更好,但是这两者到了极致,都是娃的灾难。太心软的妈妈容易把娃宠坏,太偏执的爸爸,容易给娃留下心理阴影。

比方说我最近看到的这个例子,真是给人看傻了。

南京有个博士爸爸,有俩孩子,大儿子今年7岁,读一年级,小闺女才5岁,正在上幼儿园。

按理说都是又可爱又调皮的年纪,疼都疼不过来。这个爸爸却非要把两个娃关在家里学高等数学和文言文。

不但要求孩子学,还要孩子学到深更半夜。达不到要求就各种辱骂,甚至拳脚相向。

幸好孩子妈是个正常人,一看这样不行,就向外界求助。可惜在公安、妇联工作人员、学校老师轮番上阵的情况下,此爹依然执迷不悟,最后老婆只能向法院申请禁止这狼爸打孩子,禁止他限制儿女人身自由。

一个5岁一个7岁,就要开始学高数了,我17岁还没学呢!这脑回路简直不是碳基生物想得出来的。

我估摸着这个爸爸十有八九看过一本书,叫《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很多所谓的教育专家都推荐过。基本上是看一个坑一个。读了这书的父母极少有不被带偏的。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现在据考证,多半是假的。不过读这书的父母很少会有这种觉悟和质疑。

博士爸爸逼7岁娃学高数,爸爸要逆天,谁也拦不住

它说的是老卡尔威特把自己先天孱弱的儿子给培养成天才神童的故事。小卡尔威特生来体弱,甚至被当时的医生确诊为患有先天痴呆症。

老卡尔威特不但没放弃儿子,反而加倍地用心。从小就教儿子各种语言,让他的感官充分得到调动。最后的结果是小卡尔威特小小年纪就精通6门语言,9岁就上了大学。堪称神童中的神童。

这书的迷惑性在哪呢,他是一半对一半,里面的实操部分真假且不论,很多理论还是有科学依据的。比方说0-3岁是大脑高速发展时期。婴儿需要充分锻炼五感等等……

半真半假就很有迷惑性。而这本书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就是因为老卡尔威特把一个疑似痴呆的儿童培养成了天才。

阅读这本书的爹妈不明所以,往往会产生误解:痴呆儿童都能教成天才,那我娃还不得上天啊?

他们没想过,看过这书的父母,没有8000也得有10000,不说那些智商不够使的娃,平均水平以上,甚至高智商的孩子肯定有不少,怎么就没有听说谁照书培养出了一个天才?

这个博士爸爸,十有八九就是这样陷进去的。竟然以为自己可以教会7岁5岁的小屁孩高等数学。

他估计觉得自己是个博士,比卡尔威特也不差啥。就算不会6国语言,起码会高数啊!小卡尔威特5岁可以说多国语言,他教7岁5岁的娃高数不过分吧!

离了个大谱。

如果说教幼儿语言还有那么一点可能性,那么教小学低年级以下的孩子高数,就是纯粹地胡搞。除了个别智商逆天,类似陶哲轩那样的小孩,一般小孩在这个阶段连方程式都没法学得会。

因为他们还没法理解抽象的概念。

不过说什么估计这个爸爸也听不进去。他已经魔怔了。

孩子在他眼里估计已经不是孩子了,而是试验品。这就是爸爸“鸡娃”容易产生的问题。

爸爸一旦“鸡”上头,他就体会不到父子亲情了,孩子在他跟前,就是行走的KPI,会说话的试验品。

而且往往事业上不如意的爸爸,更容易从孩子身上下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俗称刷存在感。

道理很简单,如果这个博士大人,事业上春风得意,实验室成果能上顶级期刊,甚至有望拿个诺贝尔奖,他哪有空理会孩子啊!

就像“鹰爸”——“裸跑弟”何宜德的爸爸一样。那也是个神人,“神经”的神。

鹰爸在儿子3岁的时候就让他在冰天雪地里穿条小裤衩狂跑。把个儿子整得一边跑一边哭,连见惯了大雪的美国佬都为之侧目。这娃是造了什么孽啊!

博士爸爸逼7岁娃学高数,爸爸要逆天,谁也拦不住

一开始大家只是觉得这个爹心狠,慢慢地,他的庐山真面目就暴露了。随着裸跑弟的长大,鹰爸开了一个“鹰爸公学”,据说专收逃学,玩手机的熊孩子。

何宜德10岁的时候,就被亲爹逼着参加成人高考。最后11岁就拿下了大专文凭。估计这娃以后也就这样了,了不起读个成人本科。

博士爸爸逼7岁娃学高数,爸爸要逆天,谁也拦不住

本来人家可以正常读书,上个高中,考个大学的,被亲爹这一整,快乐的童年也没了,学历也读了个半吊子。毕业了还是个小屁孩一个,只能当童工,工作都不知道上哪找去。

这种狼爹、虎爸、鹰爸什么的猛兽猛禽爸爸门,最后教出来的孩子,就算一时领先,最终在人生路上都是要摔跤的。

何宜德就不说了,还有一个一得爸爸,你们自行了解一下。就说小卡尔威特本人,长大以后也是大半辈子碌碌无为,活得穷困潦倒,30来岁才当上教授,还被同事怀疑学术水平。教书也不行,没有学生愿意听他讲课。

最后小卡尔威特一辈子也没结婚,到50多岁,才因为学术专业之外的东西受到国王的赏识。可以说之前的提前抢跑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奉劝各位爸爸,不要拿小孩当试验品。“鸡娃”要适度,不要老想着一步登天。

与其拼命鸡娃,不如把这劲儿使在自己身上。

也不想想,你都到博士了,也不过混得尔尔,在外面没有存在感只能回来折腾孩子。

那么就算孩子也能读到博士,又能如何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