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晋国失霸之战,大敌当前将帅不和,终惨败而归

晋国失霸之战,大敌当前将帅不和,终惨败而归

这是史说星语的第281篇原创文章

话说,晋文公开创了晋国百年霸业。但晋文公死后,楚庄王横空出世,北上争霸中原,并与之发生了第二次主力会战——邲之战。经此一役,楚庄王稳坐中原霸主之位,完全压过了晋国一头。

晋国失霸之战,大敌当前将帅不和,终惨败而归

周定王八年(前599年)晋景公即位,以荀林父为卿,掌管国家大权。当楚军围攻郑都时,晋景公派荀林父率晋军主力南下援郑。进至黄河北岸附近时,得知郑已战败投降,楚军已进驻黄河南岸附近,中军元帅荀林父召集诸将研究今后行动。

晋国失霸之战,大敌当前将帅不和,终惨败而归

会上出现主战和主退两种对立主张。荀林父认为出军目的是援郑,现郑已降,援郑时机已过,应等楚军回国后伐郑,这样既可避免与楚决战,仍可恢复对郑的控制权。上、下军佐将郤克、栾书同意主帅意见,但中军佐将先榖坚决反对,认为闻强敌而退军,不是丈夫所为,你们这样做,我做不到。竟然率他的部队擅自渡河南进。

晋国失霸之战,大敌当前将帅不和,终惨败而归

下军大夫荀首认为先榖单独进军,必很危险,但后果应由他自己负责。司马韩厥认为先榖独进如果被歼,元帅罪大;他的擅自行动,也应由元帅管理不严负一定责任。所以应该全军渡河,这样即使战败,也由六人(率军的六卿)同担责任,不能让主帅一人担当。荀林父遂下令全军由衡雍(今河南原武西南)渡黄河,进至邲地(今河南荥阳东北)驻屯。

晋国失霸之战,大敌当前将帅不和,终惨败而归

驻在郔地的楚军,得知晋援军已渡黄河时,楚庄王和主帅孙叔敖均本着尽量不与晋主力决战的方针,向南撤退。庄王的心腹近臣伍参力主与晋决战,他分析晋军情况说:荀林父新任中军元帅,下属不服,号令不行,他的佐将先榖又刚愎自用,内部如此不团结,与其决战,必能获胜。庄王考虑再三,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停止后退,驻军于管(今河南郑州),作迎战的准备。

晋国失霸之战,大敌当前将帅不和,终惨败而归

郑国处于两大国之间,迫切希望晋、楚决战,以便根据双方的胜败选择背向,以结束年年被双方进攻和年年向双方进贡的痛苦局面,因而从中挑拨,派使臣皇戌向晋军报告说:“郑之从楚,社稷故也,未有贰心,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疲惫),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后继),楚师必败。”晋军内部对郑的劝战,战、和两派仍争论不休。

晋国失霸之战,大敌当前将帅不和,终惨败而归

这时楚王遣使向晋求和,荀林父等本不欲战,同意与楚和解。但主战一派仍不甘心,赵旃等故意挑起战争。他借故在楚军约定会盟日期,夜间到楚军门外停下来,使随从的部属突入楚营,楚庄王率亲兵追赵旃,晋军出车接应赵旃。楚军以为晋军进攻,于是发动攻势,“车驰卒奔”冲向晋军。晋军因和、战不决,除上军有战备外,中、下军毫无准备。中军元帅荀林父见楚军冲来,“不知所为”,竟击鼓高呼“先济者有赏”。这样,晋中、下军大溃败,渡黄河争夺渡船,死伤很大。终夜不停,才渡过黄河。楚军进至邲,未再追击。

晋国失霸之战,大敌当前将帅不和,终惨败而归

邲之战是晋楚争霸以来,晋、楚之间的第二次主力会战。晋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将帅不和,主帅缺乏权威,不能集中统一指挥,为部属强迫被动应战。既为一将擅渡而被迫全军渡河,又为个别将领擅自挑战,导致无计划、无组织的战斗,给楚军以可乘之机。在和谈尚未成功之际,即放松战备,在楚军进攻时又惊慌失措,轻率地下令渡河后退,自陷危境,而且毫无掩护措施、毫无秩序地争船抢渡,失败也就成为必然的了。

晋国失霸之战,大敌当前将帅不和,终惨败而归

惨败而归的晋军在后来收到宋国的求援,居然不敢再出兵与楚对战。至此,中原地区的三个主要国家(郑、陈、宋)均已降服于楚国,晋国也因此失去了霸主地位!

你如何看待邲之战

评论区交流一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