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晉國失霸之戰,大敵目前将帥不和,終慘敗而歸

晉國失霸之戰,大敵目前将帥不和,終慘敗而歸

這是史說星語的第281篇原創文章

話說,晉文公開創了晉國百年霸業。但晉文公死後,楚莊王橫空出世,北上争霸中原,并與之發生了第二次主力會戰——邲之戰。經此一役,楚莊王穩坐中原霸主之位,完全壓過了晉國一頭。

晉國失霸之戰,大敵目前将帥不和,終慘敗而歸

周定王八年(前599年)晉景公即位,以荀林父為卿,掌管國家大權。當楚軍圍攻鄭都時,晉景公派荀林父率晉軍主力南下援鄭。進至黃河北岸附近時,得知鄭已戰敗投降,楚軍已進駐黃河南岸附近,中軍元帥荀林父召集諸将研究今後行動。

晉國失霸之戰,大敵目前将帥不和,終慘敗而歸

會上出現主戰和主退兩種對立主張。荀林父認為出軍目的是援鄭,現鄭已降,援鄭時機已過,應等楚軍回國後伐鄭,這樣既可避免與楚決戰,仍可恢複對鄭的控制權。上、下軍佐将郤克、栾書同意主帥意見,但中軍佐将先榖堅決反對,認為聞強敵而退軍,不是丈夫所為,你們這樣做,我做不到。竟然率他的部隊擅自渡河南進。

晉國失霸之戰,大敵目前将帥不和,終慘敗而歸

下軍大夫荀首認為先榖單獨進軍,必很危險,但後果應由他自己負責。司馬韓厥認為先榖獨進如果被殲,元帥罪大;他的擅自行動,也應由元帥管理不嚴負一定責任。是以應該全軍渡河,這樣即使戰敗,也由六人(率軍的六卿)同擔責任,不能讓主帥一人擔當。荀林父遂下令全軍由衡雍(今河南原武西南)渡黃河,進至邲地(今河南荥陽東北)駐屯。

晉國失霸之戰,大敵目前将帥不和,終慘敗而歸

駐在郔地的楚軍,得知晉援軍已渡黃河時,楚莊王和主帥孫叔敖均本着盡量不與晉主力決戰的方針,向南撤退。莊王的心腹近臣伍參力主與晉決戰,他分析晉軍情況說:荀林父新任中軍元帥,下屬不服,号令不行,他的佐将先榖又剛愎自用,内部如此不團結,與其決戰,必能獲勝。莊王考慮再三,最終采納了他的意見,停止後退,駐軍于管(今河南鄭州),作迎戰的準備。

晉國失霸之戰,大敵目前将帥不和,終慘敗而歸

鄭國處于兩大國之間,迫切希望晉、楚決戰,以便根據雙方的勝敗選擇背向,以結束年年被雙方進攻和年年向雙方進貢的痛苦局面,因而從中挑撥,派使臣皇戌向晉軍報告說:“鄭之從楚,社稷故也,未有貳心,楚師驟勝而驕,其師老矣(疲憊),而不裝置。子擊之,鄭師為承(後繼),楚師必敗。”晉軍内部對鄭的勸戰,戰、和兩派仍争論不休。

晉國失霸之戰,大敵目前将帥不和,終慘敗而歸

這時楚王遣使向晉求和,荀林父等本不欲戰,同意與楚和解。但主戰一派仍不甘心,趙旃等故意挑起戰争。他借故在楚軍約定會盟日期,夜間到楚軍門外停下來,使随從的部屬突入楚營,楚莊王率親兵追趙旃,晉軍出車接應趙旃。楚軍以為晉軍進攻,于是發動攻勢,“車馳卒奔”沖向晉軍。晉軍因和、戰不決,除上軍有戰備外,中、下軍毫無準備。中軍元帥荀林父見楚軍沖來,“不知所為”,竟擊鼓高呼“先濟者有賞”。這樣,晉中、下軍大潰敗,渡黃河争奪渡船,死傷很大。終夜不停,才渡過黃河。楚軍進至邲,未再追擊。

晉國失霸之戰,大敵目前将帥不和,終慘敗而歸

邲之戰是晉楚争霸以來,晉、楚之間的第二次主力會戰。晉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将帥不和,主帥缺乏權威,不能集中統一指揮,為部屬強迫被動應戰。既為一将擅渡而被迫全軍渡河,又為個别将領擅自挑戰,導緻無計劃、無組織的戰鬥,給楚軍以可乘之機。在和談尚未成功之際,即放松戰備,在楚軍進攻時又驚慌失措,輕率地下令渡河後退,自陷危境,而且毫無掩護措施、毫無秩序地争船搶渡,失敗也就成為必然的了。

晉國失霸之戰,大敵目前将帥不和,終慘敗而歸

慘敗而歸的晉軍在後來收到宋國的求援,居然不敢再出兵與楚對戰。至此,中原地區的三個主要國家(鄭、陳、宋)均已降服于楚國,晉國也是以失去了霸主地位!

你如何看待邲之戰

評論區交流一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