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并不是在感恩元朝,只是在承认元朝曾经确确实实作为中原正统而存在,这也是他后来让人修元史,将忽必烈放入帝王庙的一个原因。

朱元璋不仅是一个天生的军事家,同样也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
他之所以能够一手开创明朝,是因为他在1352年的时候去了濠州投入了红巾军,红巾军是什么性质的军队?
红巾军具有宗教性质,起兵口好用的也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朱元璋的起家资本说到底也是红巾军。
可是,当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对红巾军采取了什么态度?他将信仰弥勒教的人斥为“妖人”,也将红巾军视为“贼军”。
朱元璋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了,他的政治立场也不同了,所以对待弥勒教和红巾军的态度才会不同。
他自己当了皇帝,总不可能希望别人再一次利用宗教来造自己的反吧?所以,他才会不遗余力地出手打压弥勒教,将弥勒教定位邪教,那个曾经让他俯首称臣的“小明王”韩林儿也死在了他的手上。
他这么做符合他自己的政治利益,也更容易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
朱元璋对待元朝的态度,实际上也类似于他对待弥勒教和红巾军的态度。
他知道如果继续像红巾军一样用宗教作为政治口号的话,那么他自己所有的努力只会白白便宜了别人,给别人做了嫁衣。
所以,他在谋士的帮助之下想出了一个更具有号召力的政治口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这个口号相比起红巾军的“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不仅更具有现实意义,也对朱元璋后来整合各方力量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当他在南方整合了所有能够整合的力量北上的时候,元军的实力仍然不可小觑,北方被“夷狄”占据多年,他想要用最快的速度吞并北方并且消化的话,便不得不对自己的政策作出调整。
所以,他在《谕中原檄》中一边说要“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一边又说“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为的便是消除北方民族对明朝的抗拒之心。
只有这样,他才能尽快消化新占领的地盘,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不仅如此,朱元璋后来确实也说过“况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这样的话。
他真的是在“感谢”元朝对自己的生养之恩?当然不是,他从小生活贫寒,吃不饱也睡不好,父母死了连块安葬的坟地也没有,为了生活还得当和尚当乞丐,他对元朝哪有什么感激之恩呀!
对于元朝,朱元璋是又骂胡虏又骂夷狄的,不仅没有感激,恐怕只有恨。
他之所以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并不是在感恩,只是在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这是政治需要。
只有承认了元朝的正统地位,他才可以说是元朝的气运用完了,这下该轮到我了,他才能名正言顺地接手元朝的地盘。
所以,明取代元是天命所归。
既然是天命所归,元朝治下之民,亦是明朝之民,你们当然得好好地维护天命了,可不能再像元末那样造元朝的反了,你们得好好地顺应明朝。
总之一句话,我朱元璋得国正也!不管是南人也好,是北人也罢,元朝气数已尽,你们就别帮着元朝负隅顽抗了。
朱元璋之所以这么说,除了是告诉所有人元朝气数已尽,明朝是顺天承命之外,也是在拉拢人心。
虽说元朝是以夷狄入主,但是国祚毕竟延续了近百年,所以从百姓到地主士绅都对元朝具有一定的归属感,尤其是掌握土地资源的地主阶级和掌握笔杆子的知识分子更是如此,刘伯温便曾做过元朝的官。
百姓好忽悠,可是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却精明得很,他们害怕朱元璋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在元亡之后以元朝遗民自居,对朱元璋和元朝爱答不理。
朱元璋草创明朝之后,手底下最缺的是什么人?当然是能当官的读书人,可是读书人不搭理他,他能怎么办呢?
他一开始还好好说话,我以前也是元朝的百姓呀,也受了元朝的生养之恩,可是如今元朝气数已尽,这才让我建立明朝来救济斯民,我又不是谋逆的什么乱臣贼子,我是顺应天命的!你们也应该如此呀!
他希望通过自己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转而获得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对明朝的承认。
只可惜,当时还是有很多人不给面子,所以朱元璋才采取了更为极端的方式,我让你出来当官你不当?我看你是活腻歪了,拖出去砍了!
朱元璋之所以会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说到底还是出于政治目的,一则是为了告诉所有人自己顺应天命,得国之正;二则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接收元朝留下来的各种政治遗产,包括地盘和人心。
历史上的每一次朝代更迭,无不如此,只有承认了前朝的正统性,才能让取代前朝的自己名正言顺地处于正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