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武宗正德皇帝凭借一张纸迷惑了宁王,挽救了国运

朱宸濠是朱元漳第17子朱权的后代,为第五代宁王,封地在南昌。宁王虽然住的是雕梁画栋,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总认为空有一个王位,没有多大意思。朱宸濠身边的几个术士,看到他野心勃勃,就别有用心地整天在他耳边鼓噪,不是称他仪表非凡、一脸富贵相,就是说南昌城东南有天子之气,是一块出皇帝的风水宝地。朱宸濠本来就是个不知天高地厚、有两分颜色就要开染坊的人,听了这种“忽悠”,哪能按探住自己的野心?他连做梦都想夺取皇位。

明武宗正德皇帝凭借一张纸迷惑了宁王,挽救了国运

反心日炽的朱宸濠之所以没有马上打出反叛的旗帜,是他看到正德皇帝无后,而群臣又多次请求他尽快召亲王的儿子为嗣子,朱宸濠因而很想让自己的儿子填补这一空缺。如果他的这一愿望能够实现,不仅皇位会顺顺当当落入自家之手,而且不需承担任何风险,更不用背负“悖逆”的罪名,故而一直没有行动。

若按血缘关系来说,朱宸濠是比较疏远的皇族,自己的儿子被选为皇嗣的可能性非常渺茫。不过他又相信,事在人为,1%的希望有时也会变成100%的事实。于是朱宸濠先用金钱开路,在朝中买通了内应。明武宗宠信的伶人臧贤和幸臣钱宁,就是朱宸濠随时用得上的人。于是他要臧贤和钱宁在皇帝面前极力为自己说好话,一有机会就夸奖他如何贤德、如何勤孝。夸他自己其实就是夸他儿子,目的是让儿子有朝一日能被选进宫中,入嗣帝位。

明武宗正德皇帝凭借一张纸迷惑了宁王,挽救了国运

仅仅口头夸奖还不够,还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朱宸濠便又请钱宁帮忙,求取皇帝圣旨,“召其子司香太庙”,为将来入嗣帝位做准备、打基础。所谓“召其子司香太庙”,就是将朱宸濠的长子召入北京,让他在太庙举行的祭祀仪式上承担司香任务。这一角色通常只有皇帝的嫡子才有资格充任。所以,他的儿子一旦到了太庙司香,实际上便取得了淮太子的地位。正德不但同意了朱宸濠的请求,而且用“异色龙笺,加金报赐”。朱宸濠得之大喜。他不仅举行特别隆重的仪式,迎接这份圣旨的到来,而且胁迫当地官吏和百姓,联名上奏褒奖其孝行。

明武宗正德皇帝凭借一张纸迷惑了宁王,挽救了国运

朱宸濠如此看重这份圣旨,除了其内容是他希望得到的结果外,更在于这份圣旨的用纸被赋予了超出常规的含义。在通常情况下,只有在颁发监国书笺(代理国政的诏书)时才使用“异色龙笺”。用这种特殊纸张颁发诏书,本来就是一种特殊的荣耀,是一种明确的暗示,是某种特殊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在颁发这份用“异色龙笺”书写的诏书时,外面又用金纸包装,这就更使得这份圣旨的地位和含义非同寻常。获得如此特殊的圣旨,朱宸濠怎能不如获至宝,欢喜异常呢?

明武宗正德皇帝凭借一张纸迷惑了宁王,挽救了国运

然而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朱宸濠大喜过望的时候,突然接到正德收回宁王府的护卫军队,并勒令其归还所夺民田的消息。朱宸濠虽然没搞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已意识到形势发生了彻底变化,自己的儿子入嗣继统也绝无可能了。正德十四年(1519年)6月14日,朱宸濠召集军队,发布檄文,正式反叛,刚开始连续攻克九江、南康(今星子县)等地。

7月,又率领舟师顺江而下,攻打安庆,指向南京。正德皇帝命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平叛,王守仁召集各府军队,趁南昌空虚,一举将它攻克。其时,朱宸濠正在力攻安庆不下,听说南昌失守,大为恐慌,急忙回师相救。王守仁迎战,朱宸濠及其世子、郡王、将士都被俘虏。朱宸濠从起事到被俘,前后只有43天。次年,朱宸濠在通州被处死,并遭到了焚尸扬灰的下场,宁王封国也被明令废除。

明武宗正德皇帝凭借一张纸迷惑了宁王,挽救了国运

朱宸濠举兵反叛蓄谋己久,而正德给他颁赐“异色龙笺”,是为了延缓其反叛时间,等时机成熟,再一举歼灭。玩政治就是玩心眼儿,哪有多少真的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