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天后,20岁的自闭症男孩对21岁女大学生说“舍不得你”

小文的妈妈准备出门一会儿。这意味着,我这个21岁的女生,将单独面对一位20岁的自闭症男青年。

小文妈妈一直对孩子管教有加,她叮嘱小文:“你要跟姐姐保持距离,不能乱碰人家!”这似乎也是对我的提醒。

就在妈妈走后,屋里霎时安静下来,只听锅里的土豆炒肉滋滋作响,小文突然拉起我的头发,闭着眼闻了起来,接着又碰了一下我的胳膊和大腿。

尽管事先有心理准备,但出于本能,我还是被吓一跳。

对小文来说,这种尴尬场景并不少。更让妈妈担心的是,自闭症人士普遍拿捏不好人际交往的分寸,小文在工作上也惹出不少麻烦。

他会控制不住自己去碰同事的大腿,险些因此失去宝贵的实习机会。

对其他人来说,他只是一时失控。而妈妈悉心管教了20年。

小文走在大街上,头和手会不由自主地晃动,走到哪里,陌生人会投来好奇的目光。

一开始,妈妈还没强大到无视陌生人异样的眼光。她一度“以暴制暴”,想把这些奇怪的举动从母子的生活中剔除。

但每一次,小文的情绪总会扳倒妈妈。万般无奈,她总是把儿子带到附近没人的巷子里,让他尽情发泄。

眼见儿子双手抖个不停,还大声吼叫,那一刻的无助和心酸,她每每想起就瞬间落泪。

张爱玲曾说:“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所以,我明白小关其实没有恶意,他也在有意地对抗这些不受自我控制的行为。

3天后,20岁的自闭症男孩对21岁女大学生说“舍不得你”

他做菜粗中有细,小心切肉,硬核炒菜,锅铲翻得当当响。

炒菜的架势,比我拿捏得到位多了

一个新朋友

小文,是我认识的第一位自闭症朋友。

我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关于自闭症,来大米和小米实习前,我知道的不多。即便是实习4个月后,我仍感觉我与自闭症隔纸如山,模糊不清。

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写文章也是同理。于是,11月末,我去了深圳,跟小文待了3天时间。

我发现,认识他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心思单纯,易敞开心扉,渴望与普通人走进彼此的世界。当然,想把他当成正常朋友相处,却并不容易。

文章开头的一幕,发生在我认识他的第一天。妈妈走后,他掌勺做土豆炒肉,做出“不礼貌”的行为后,又若无其事地炒菜。

尽管事先从他妈妈那里了解到,这些是他的自我刺激行为,当时的我学着镇定,尝试去理解和包容他这种行为。和普通大众一样,出于对异性的戒备,我吓了一跳。

小文试图反抗自闭症带来的缺陷。他小声嘀咕:“姐姐,碰别人是不是不礼貌的行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控制不住......”看着小文左手压住自己的右手,竭力约束自己。实在管不住了,他就掐自己的大腿。

两天后,我与他告别。他坐在我旁边,就用手搭着我肩膀,低着头说,我舍不得你走。他的情义,真诚又纯粹。

短短3天相处,我发现这位同龄人的成长,每一步都挣扎蹒跚。而作为自闭症人士,小文的社会性表现得相当不错。

3天后,20岁的自闭症男孩对21岁女大学生说“舍不得你”

他兴冲冲地跟我介绍参加过的各种活动和认识的朋友。

实不相瞒,他的微信好友比“社恐”的我还多

我曾误解自闭症

在学校的时候,我的班长曾自导自演了一部以自闭症人士为主角的微电影。这部微电影做得不好,看完的同学,都以为自闭症人士只是会哼哼唧唧的智力障碍人群。

来到大米和小米后,我开始接触一些特别的自闭症人士:能速记五线谱,与郎朗同台竞演的海峰;14岁就背出40多个城市地铁线路图,玩转编程的阿斯伯格男孩淘淘......这些突出的孤岛能力,让我误以为自闭症是天才的怪异光环。

接触到小文后,我才明白,对自闭症人士的污名化和浪漫化都是两个极端。

在人群中的20岁自闭症青年小文,外在生理发育与正常的同龄人无异,1米8的标准个头,唇周还有道胡茬,颇为阳刚。

但只需交流几分钟,他落后的心智就会显露无疑。他能应付日常对话,这值得欣喜。但一般人和他谈话依然伤神费脑,他会像卡顿的电脑一样揪着一个问题重复问,还会冷不丁地蹦出一句脏话。

我倒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这不能怪他,他不了解这些粗话的意思。当然,还有更多被他误用的词句。

除了理解上有问题,他还在表达上吃亏,常常受人欺负。

同学放在桌面上的眼镜不见了,领居家门口的牛奶被偷喝了……大大小小的人类品性行为,周围的人首先都会归罪于有点怪异、嘴笨又无辜的小文。

有些事对旁人而言云淡风轻,对母子俩却刻骨铭心。有一次,班级刚调换完座位,刻板的小文还坐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被新主人误认为他要行窃。

更无奈的是,他本来是清白的,遇到别人说他偷东西,他不理解何为“偷”。

“他重复别人的话,也说自己在偷东西。”小文妈妈心疼地说,她自己能承受任何委屈,但孩子每遭遇一次歧视和不公,她心里就多划了一道深痕。

自闭症家庭就是在各种误解中被迫成长。

3天后,20岁的自闭症男孩对21岁女大学生说“舍不得你”

从13岁起,小文每天都会坚持写日记,记录下当天发生了什么。哪怕是被人欺负了,他还是会用“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结尾。上图是小文的优点本,可以看出,他正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很怪,也很乖

让妈妈欣慰的事情之一,就是小文学会了做菜。

那天,小文刚实习回来,见到我十分热情,连工服都没换,坐在我旁边好奇地打量我。

他很高兴,掏出手机加我微信,还热情地邀请我吃晚饭,尝尝他的厨艺。

这位“大厨”已经长大。去年5月,小文在老家参加过一次夏令营,在寺庙里待了3个月。

大山里艰难原始的生活一直考验着他:住简易的帐篷,走山路去挑生活用水,在田园间劳动,顿顿吃素,还要忍受蚊虫叮咬。

虽然他学不会抱怨这种高阶表达,但他的表现自始至终让妈妈骄傲。他不仅能渐渐融入集体,还能生活做饭服务大家。

她回忆,在一个下着暴雨的夜晚,寺庙的人都下山回家了。小文妈妈需要照顾患病的老父亲,外面风大雨大,心急如焚的她没法上山,只好电话安慰小文。

没想到,电话那端的儿子情绪稳定,独自待了一夜。而那一夜,连寺庙的狗都转移下山了。

像这样闪光的自闭症孩子,仍受困于人际交往,甚至连上学这样的小事都费尽周折。

努力,在孤独中努力

为了像普通孩子一样正常接受教育,小文一家东挪西搬,从城市小学转战到农村小学,好不容易升上普通中学后,又受同学的欺凌和老师的冷落。

为了更好地融合,母子俩在5年前暂别故乡,辗转到举目无亲的深圳。

没有任何资源的母子俩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小文一步一个脚印,上了大专,还在庇护工场找到实习岗位。

这离不开母亲的努力。除了日常的照料和干预,每周三,母子俩都会跑步10公里。

我跃跃欲试。当年追男朋友都没那么用力的我,跟了几百米后,就被小文远远甩在后头。

3年来,小文曾参加6次半程马拉松,获得6枚奖牌。他很珍惜这些奖牌,那都是对他努力的肯定。

在照顾家人上,他也能远远甩开同龄人。小文的外公年事已高,常年受糖尿病,呼吸困难和身材浮肿的折磨,做动作都很吃力。

小文妈妈的悉心照料他,还是做不到尽善尽美。小文不嫌脏不嫌累,主动在厕所门外等外公如厕完帮他清洁,还承担起帮他梳洗的责任。

3天后,20岁的自闭症男孩对21岁女大学生说“舍不得你”

因为外公行动不便,智开喜欢亲昵地叫他为“老胖爷”。

这张照片是小文和外公生前的最后一张合照。

小文虽然有自闭症,但他不喜欢孤独,渴望有人走近他的世界。当他一个人的时候,他会翻起微信,给朋友和家长发去问候。有时候还会主动发起通话,虽然只是问对方某位明星唱歌是否好听,但这是他独特的沟通方式。

妈妈,你不能老得太快

我有时候都很羡慕自闭症孩子,因为他们的特殊,能获得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帮他们解决各种成长中的问题。

那种亲密,那种相依为命,在小文母子俩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3天后,20岁的自闭症男孩对21岁女大学生说“舍不得你”

小文问妈妈:“妈妈,你的腿还疼吗?”

妈妈说:“你先去集合,我慢点走过去。你吃了止咳药后,好点了吗?”

今年6月,外公因病离世,面对生离死别,一般人会认为自闭症孩子情感淡漠,他们体会不到悲伤,似乎不是一件坏事。

但小文非常难过。当知道死亡就是再也见不到某个人之后,他问妈妈:

“妈妈,你也会死吗?”

“人都会经历死亡。所以你要学会独立……”妈妈回道。

小文使劲点点头,好像是听懂了。

为了让小文在漫长的余生,留下一个可以照顾他的亲人。7年前,妈妈拼着42岁高龄,和可能再孕出自闭症孩子的风险,怀上了二胎。不幸的是,因当时办事过于劳累,她没能保住这个脆弱的生命。

因为养育小文等问题的分歧,小文的父母选择离婚。虽然对自己的婚姻很失望,但她没有挫败,对儿子成家满怀期待。

她清楚,也许很难找到正常的女孩子结婚,因为在精神等方面,小文始终做不到共鸣。

也许他能找个和他一样的心智障碍者。不生小孩也没关系,两个人能照顾彼此,共度余生?小文妈妈无数次这样想。

小文也对生活充满向往,他一本正经地跟妈妈说:

你不可以老得太快,以后还得帮我带孩子呢。我的孩子要是调皮了,不可以打,要哄哦……

—END—

采写|面包 编辑|当当 主编|秦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