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耳畔书香|汪曾祺:好的家庭,先必须“没大没小”

凤凰读书计划·耳畔书香

经典文学,你不能只是路过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儿女和父母之间最好的关系莫过于“朋友”了吧。共享喜怒哀乐,共度一年四季。儿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现在和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而非被父母的理想模式束缚。

耳畔书香|汪曾祺:好的家庭,先必须“没大没小”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

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

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

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

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

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

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一起抽烟,总帮儿子先点上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我小时候,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

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

耳畔书香|汪曾祺:好的家庭,先必须“没大没小”

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

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

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

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设计孩子的未来,愚蠢且可恶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

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惡!

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