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孩子刚入园的父母来说,都希望孩子能够迅速融入集体,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不合群,被孤立。如果出现这种问题,妈妈们又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解决呢?
当父母发现孩子面临被孤立的处境时,先不要盲目干涉,而是要观察孩子的情绪,看看他是否介意自己被孤立。有些孩子有着很好的自我保护系统,当他们被孤立时,反而是很好的独处良机,甚至有的孩子会刻意创造独处的机会。杨绛 先生在《我们仨》中对钱钟书先生有这样的描写:“他总和大家不一样,在五六岁时喜欢一个人坐在帐子里,玩‘石屋里的和尚’的游戏,别人都不解,但他自己乐此不疲。”钱钟书先生虽然一辈子都不怎么合群,但并没有影响到自身,反而某些方面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而有些孩子在被孤立时,就会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感到孤单,从而导致情绪低落、消沉。此时,家长就需要干预和引导,了解他的内心想法,分享自身的经验,或者循序渐进地和孩子交谈,根据具体情况一起来做恢复自信的练习,最终增强他的自信心。
不同情境下的应对方式
孩子受到孤立的原因有很多,父母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及孩子的反应作出应对,而不是强求孩子压抑自身融入集体。
跟伙伴爱好、观点不同
案例1:米粒发现原先一起玩的几个小伙伴都不怎么找她玩了,问了其中一个小伙伴才知道,是笑笑不让其他人跟自己玩,因为笑笑喜欢美人鱼,而米粒喜欢爱莎。即便如此,米粒却并不在意,仍然迷恋着她的爱莎。
可以看出,米粒并不喜欢美人鱼,也不想逼自己喜欢美人鱼而讨好笑笑,被小圈子排挤在外的她对这份孤立并不在意。对于这样的“分流式”孤立,只要孩子觉得好就行,没有必要非得让她和别人保持一致。在生活中,总是会有些人和别人不一样,他们特立独行、标新立异,并喜欢独立思考。像这样的情况并不需要刻意引导,给孩子空间,让她去享受孤独的状态就好,能和孤独相处是一种能力。在孤独中,人的创造性、判断力都会很好,人类的许多创造性的发明和灵感都是在孤独中产生的。
性格胆小、内向,不合群
案例2:幼儿园老师向子航妈妈反映:子航在幼儿园表现得很文静,不爱说话,也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常常看到他一个人在角落里自己玩。
这时最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并没有觉得独处是一件难过的事情,就不需要干预。但如果因为孩子胆小,以致让自己处在一个害怕、紧张的情绪状态,家长则应注意引导。首先,父母需要跟孩子亲密沟通,了解孩子害怕的东西(不要嘲笑孩子),并和孩子一起找出害怕的原因。往往有些孩子胆小是害怕别人会有语言或者身体的暴力。其次,家长了解情况后,要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孩子。如果孩子因为身材矮小而受欺负,那就让孩子多参加些体魄锻炼;如果是害怕别人的言语挑衅,可以在家里多练习角色扮演,让孩子适应这样的氛围。对于胆小的化解方法要因人而异。
自身的“小瑕疵”
案例3:秋秋自小长得胖乎乎的,每次上体育课都有同学嘲笑她,班里女孩不喜欢跟她玩,男孩子见了也经常笑她。
在集体生活中,有身形胖、皮肤黑或发育迟、口吃等“小瑕疵”的孩子,在学校里很容易被孤立,也最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家长若发现孩子的情绪低落、悲观,就必须及时引导。首先,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和接纳,让孩子理解,他现在的样子在家里是被接纳的。家长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会增加孩子的归属感,提升其自信水平。其次,可以和他一起去改善这些“小瑕疵”,比如让孩子通过坚持锻炼和科学饮食而减肥;让孩子进行系统地训练从而改善口吃;通过提升穿衣品味,让别人转移注意力,皮肤黑也就不再是缺点了。
源于相互攀比
案例4:果果妈租房子让孩子上了一所知名小学,但上学后的果果却比原先要求高多了,从衣服到玩具,什么都要名牌,但家里无力提供。果果跟妈妈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如果穿得太寒酸,会被同学们嫌弃的!就没人跟自己玩了。
当自己穿的衣服明显廉价于其他同学时,孩子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孩子会奋发图强,用成绩来证明自己;而有些孩子会自卑内向,从此消沉。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如果孩子消沉,缺乏学习动力,就需要适时引导孩子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青春期。家长应和孩子明确学习的目的,清晰自信的来源,一起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体系,这不仅会让孩子从自卑中脱离出来,还会让孩子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