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玉成佩服的3个人,为何没有多隆阿?英王打不赢多隆阿

1862年5月,英王陈玉成对自己的藤县老乡李秀成心灰意冷,没指望他能来救援自己,毕竟两人的关系已经非常僵。为了东山再起,陈玉成只能进行一次冒险,去寿州联络有“墙头草”之称的苗沛霖,借助他的百万大军来扭转颓势。结果都知道,陈玉成在寿州被俘虏,苗沛霖将他送给胜保凌迟处死。

临死前,陈玉成对清军将领进行了一次点评。陈玉成眼中,清军将领中能打的也就三个人,“二李一鲍”而已,其余则很一般。而李,即是李续宾、李孟群;一鲍,就是悍将鲍超。这就有意思了,八旗名将多隆阿,经常击败陈玉成,为何不是英王佩服的对象呢?

多隆阿,满洲正白旗人,达斡尔族,是清朝劲旅“索伦兵”中的佼佼者。多隆阿,早年家境贫困,为别人放牧为生,也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多隆阿善于骑射,善于使用火器,能在快速机动的战马上,保持很高的射击精度。

1853年,太平北伐,林凤祥、李开芳率2万精兵横扫中原,如入无人之境,锐不可当。为了阻止北伐军,咸丰皇帝从东三省调来八旗马队,“索伦兵”再次走上了战场,成为太平军的劲敌。

在僧格林沁麾下,多隆阿每次战斗都冲在最前面,在阵中奋勇厮杀,立下赫赫战功。北伐失败后,多隆阿没有返回关外,而是调往湖北,与西征军作战。在湖北战场,多隆阿开始独当一面。

湖北作战,多隆阿隶属胡林翼部,主要对手是英王陈玉成,两人经常发生战斗,打得非常激烈。1857年,黄梅之战,多隆阿坚守营垒的同时,派兵绕道突袭,陈玉成战败,返回安徽。

1858年12月,陈玉成赢得三河大捷,然后全力攻打太湖、潜山,多隆阿又一次击败了陈玉成,扭转湘军在安徽的颓势。接下来,二郎河之战爆发,多隆阿与陈玉成展开厮杀,太平军再次战败。

1860年初,陈玉成聚集重兵,再一次攻打潜山,对手还是多隆阿。结果都知道,陈玉成又失败了。同年10月,陈玉成与多隆阿在桐城西南的挂车河交战,被八旗马队击溃。桐城战败,陈玉成无法直接救援安庆,只能求助于李秀成。

1861年5月,陈玉成从湖北返回安庆,连续与多隆阿开战,还是不能突破八旗马队构建起来的防线。直到安庆陷落,太平军增援部队都被阻止在安庆之外,桐城与安庆之间的战场主动权,牢牢控制在多隆阿手中。

安庆陷落后,陈玉成退守庐州,多隆阿乘胜追击,将太平军围困在孤城。无奈之下,陈玉成只好选择突围而出,去寿州寻找不靠谱苗沛霖。结果,苗沛霖果然是“不讲武德”,擒拿了陈玉成,并将其送给钦差大臣胜保,凌迟处死。

可以说,是多隆阿将英王陈玉成逼上了绝路。有意思的是,英王佩服的人中,没有多隆阿的名字,这又是为何呢?论战斗力的话,鲍超、李续宾、李孟群等,都不是多隆阿的对手。要知道,若多隆阿不中途阵亡,左宗棠没机会主持西征军务,近代史会是另一番景象。

多隆阿不在英王陈玉成佩服的“三人小组”中,并不是他战斗力不行,而是陈玉成佩服人,都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作战追求“猛”字,敢于以劣势兵力,硬刚优势兵力,即便战斗失败。要知道,陈玉成就是这种类型的将领。

镇江之战,陈玉成独自驾驭孤舟,冒着枪林弹雨冲杀,与守将吴如孝商议破敌之策,解除城池之围困。武昌之战,16岁的陈玉成率领50人“敢死队”,冒着被地雷炸飞的危险,冲入缺口,拿下武昌。

鲍超、李孟群、李续宾也是“猛将”,敢于血战拼杀的主。其中,鲍超一生大小战斗500多场,身受108处伤,却未曾有过退缩,非常地勇猛。李孟群,湖北战场以劣势兵力迎战太平军,打疼了陈玉成,让他印象深刻。

陈玉成佩服的3个人,为何没有多隆阿?英王打不赢多隆阿

相对而言,多隆阿的优点不是“猛”,而是谋略过人,具体操作则是他人执行。太湖之战、潜山之战、二郎河之战、小池驿之战,多隆阿出谋划策,鲍超与太平军硬刚。桐城之战,多隆阿谋划,李续宜麾下湘军是主力,八旗马队更多的是绕道突袭。

还有一点,多隆阿是正白旗人,在太平天国眼中,清朝就是“妖”,是“胡虏”,是需要消灭的对象。如此,陈玉成佩服的对象自然没有八旗出身的名将多隆阿,这也在意料之中。但是,多隆阿确实厉害,手段也凌厉,西征陕甘时,多隆阿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