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1985年,一台自研的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机床,顺利进行了总装,人们纷纷好奇它是如何做到突破国外封锁的。
大陆的机床产业一直以来不光是在国际上,就连在国内都是饱受着质量和技术方面的质疑。
在1980年,机床产业尤其是数控机床与国际上的机床产业相比真是差的太远,输出的数控机床设备更是数量极少。
原因就是说那时机床工业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大陆自己的数控机床是起步晚了点,所以短时间内要追赶国外的技术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当时日本的机床产业就是全球领先的,日本的数控机床至今也是引领着世界的潮流,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逼得日本翻译,这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
但是大陆的机床产业还是想要在这个行业上获得突破,我们的数控机床原本就是从国外引进的,是以美国CNC技术为基础的。
数控机床的诞生。
1949年,美国MIT的数学教授,希尔伯特·摩尔在用弟兄俩的电子细胞来测定铝箔的厚度时,发现弟兄两个人用尺来测定铝箔的厚度时,得到的结果总是不一致,于是他就决定想出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让他们俩减少测量的误差。
于是希尔伯特·摩尔就提出一种方法——数控,这种方法是利用电子细胞的信号测量出铝箔的厚度,于是这种数控技术就诞生了。
之后,一台诞生于1949年的数控机床,正式踏上人类历史的舞台,这台数控机床是由美国的希尔伯特·摩尔团队研发出来的。
在1950年,这台数控机床在美国密西根州的美国Cincinnati Milling Machine公司的厂房里,被投入了生产工作。
六年之后,1956年,这台数控机床顺利的跑出了一篇由人工编写程序控制的技术报告。
这项技术的突破,标志着机床产业技术迈出了一大步。
这个成就的背后,源于当时美国的国防工业,由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部分的军火依赖进口,所以美国就打算自主研发民用军工产品,这样就可以减少进口的费用。
对于美国来说,能够不依赖进口就是一大优势。
由于数控机床的诞生,大大减小了人工对于机床加工的干扰,使得机床在加工的时候拥有了更高的精度,便于机床的制造。
因此美国在生产这台机床的时候,主要还是以军事上人工的指挥为主。
但是在美国的一系列成就被日本技术人员研究出来之后,日本技术人员也开始进行自主研发。
在日本技术人员研发出自己的数控机床之后,数控技术也成熟起来,数控技术就此从美国被引入到日本。
从那时起,日本的数控机床产业就迈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也是因此大陆的数控机床产业落后于日本。
引进国外机床技术。
在当时,大陆当然也是想研发出自己的数控机床,于是大陆当时就和日本进行了技术合作,我们引进了日本的一些数控机床的技术。
并且,在日本的帮助下,大陆也生产了第一台数控机床,但是到了1958年,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急剧恶化,苏联指责大陆是走了资本主义的方向,于是苏联就开始制裁大陆。
在苏联的制裁下,大陆只能靠自己了,于是就在1960年生产出大陆自己的第一台数控机床。
在此之后,大陆也比较被迫地学会了自己研发机床,也仅靠自己生产出了500多台数控机床。
在1961年,大陆的数控机床产量最多的时候,只生产出2500台。
此后,大陆的机床生产量就更加不如日本,大陆的机床产量一直是在4000台左右。
在这个期间,大陆的技术人员也没有放弃在数控机床上的研究,1970年,大陆生产出的数控机床就突破了1000台。
直到1980年,大陆的数控机床产量最终破万,产量在1983年达到13万台。
在此后,大陆的数控机床产量在全球占据一席之地。
五联动车铣机床的研制。
1985年,这台机床的五联动,七轴复合机床,其核心的技术还是基于国外的五联动技术。
所谓的五联动技术,就是指机床的五个运动的联动,五个都是主轴的三个旋转自由度和两个直线自由度。
在这5个自由度中进行五个的运动之间进行联动,这种联动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
在五轴联动的机床产业,日本一直是处于独占的地位,直到1980年,美国好不容易研制出第一台五联动机床。
正是这种独占地位,让日本的野心更大,也让美国感到威胁,所以美国和日本就联手,将对于五联动机床的核心技术进行封锁。
这种封锁就是通过向大陆出售机床设备,同时却不向大陆出售五轴联动的机床设备。
同时,又在外国研发五轴联动的机床时,进口机床零件都被加密,以防止他人进行研究。
在这种封锁下,大陆就很难研究出自己的五联动机床,于是,大陆就只能在引进日本的五联动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研制。
五联动机床就分为立式和卧式两种类型,而大陆就研制出了五联动的立式车床。
大陆在此之后又研制出七轴,七轴是在五轴的基础上多了两个线性轴,七轴的机床比五轴的加工更难。
结语
七轴的机床能够在一次装夹的情况下,实现多个工件的加工,而且还能够完成复杂的零件的加工。
能够研制出七轴机床,说明大陆在技术上真的是增长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