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小龍:在點滴努力中擺脫匮乏與平庸

作者:南方人物周刊
2021年2月7日,粉筆教育(以下簡稱“粉筆”)宣布完成3.9億美元的a輪融資。當日,ceo張小龍在湘江河畔寫下内部信。 信中最後一段寫到:我們要繼續堅持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以使用者為中心,團結同僚,一起做更有創造性更有趣的事。 全文約2826字,細讀約需5分鐘

短視訊裡的張小龍,長期就三件衣服。

正式一點,會穿上襯衫、西裝,偶爾扣子顧不上對齊;休閑的話,套一件松松垮垮的卡其色毛衣——已看不出穿了多少年,更多的時候全身黑,黑色的企業衛衣、黑色長褲、黑色布鞋。

掌鏡的人似乎也不太講究,搖搖晃晃,時常連背後的“粉筆教育”四個字都拍不全。

張小龍:在點滴努力中擺脫匮乏與平庸

這不符合大家對企業家形象的想象,但他手下真的有超過1萬名員工,不但受使用者歡迎,投資人也看好他。

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即便3.9億美元融資後,他依舊沒變希望自己永遠保持創業初心,“創業沒有終點,我們都要始終保持在路上的狀态。”

他确實一直“在路上”。

粉筆教育宣布完成融資的時候,張小龍正浸在一線拓展學習中心。過去的一個多月,風塵仆仆駛過兩萬多公裡,跑壞了兩個輪胎一個輪毂,停留130多個市縣,為粉筆尋找合适的學習中心地點,他根據當地教育訓練市場、使用者需求及時調整課程産品。

每到一處,他掘地三尺了解行業市場、使用者需求,也會摸透寫字樓行情、裝修價格等情況,并在一個月裡緊鑼密鼓地與700多人進行溝通,其中房東或中介就加了160個。路上坐車的時間,他見縫插針地打了200多個小時的電話,開了300多個會,下車後馬上又去跑市場。同僚累到直呼“受不了”。

創業近十年,他親力親為的程度沒減反增,并且依舊不像一個老闆。

張小龍:在點滴努力中擺脫匮乏與平庸

在微網誌上,他化身“咆哮帝”,有人在粉筆直播間昵稱“粉筆ceo張小龍”,被發現後本尊怒怼:“再冒充我一律拉黑”;時而也會暴露幽默本性,“找學習基地,感覺各方面都特别合适,點開地圖一看,這位置稍微有點……”配圖定位在長沙生态動物園。

他是多面的,卻有同一個核心“接地氣”。這也造就他樂于浸在最前線的踏實。

這份執着早有端倪。

創業前,他是“名師”,但成為老闆後,很長時間依舊活躍在教學工作一線。

初創時期,他每天5點起床,6點多開始上直播課,下課後承擔老闆的身份處理粉筆的工作,晚上繼續上課。2014年,他教課2800個小時,成為名副其實的“頭部名師”,帶動粉筆使用者飛速增長。

一年後,粉筆全年利潤達5千萬,張小龍距離教育的普惠更進一步,立足點依舊是“使用者”。

使用者的守衛者

“對于一些考生來說,幾十元、幾百元對他們是龐大支出,我們作為一個企業不能完全隻在意經濟效益,還應該要平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張小龍話說出口便擲地有聲。粉筆将成本50元左右的教材、課程打包,制成“1元包郵小禮包”,一做就是6年。

這份體察與他的成長相關。他曾困苦、窘迫——出生于四川資陽的一個小鎮,住在簡陋的泥土屋,讀大學時選了收費最低的貴州大學,畢業後通過在縣城的工地扛水泥掙錢,賺取中山大學讀研的學費以及路費。

“低姿态”刻進張小龍骨髓,也直接催生了公司“以使用者為本”的準則。

面對2021年的融資,他依舊打算“圍繞使用者需求,把錢都用于為使用者提供品質更高體驗更好的教學服務上。”

一定程度上,他的行為這契合了觀點——“教育産業的未來在某種意義上是科技+服務的融合體”。

張小龍:在點滴努力中擺脫匮乏與平庸

如今,張小龍雖隻是偶爾上課,但依舊守着使用者。

有使用者反映圖書教材字小看不清,他們便反複調試字型和行間距,直到找到最佳的字型大小和版式;使用者說書翻起來不友善,他們就把書改成線裝,便于翻閱;書紙太白刺眼,他們立馬專門定制紙張,把書紙顔色調成了米白色……

張小龍和粉筆的用心,直覺展現在學員的評價中,有學員曆盡千帆後成為“粉筆人”:幾家公考機構都接觸過,其他家的模考跟粉筆不是一個檔次,粉筆真的是有用心做教研認真搞模考。也有學員表示:還有教育訓練機構能做成粉筆這樣,就一個大寫的服。

2月7日的内部信中,他向粉筆全員抛出第一個問題:所有人是否能堅持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經營理念?

張小龍自己的觀點堅定明晰:我們融資并不是為了搞概念玩資本,而是為了有更多資源更寬松環境為使用者創造價值。服務使用者,是他對粉筆每個人的要求,“哪怕是矯情的需求都要盡力滿足”。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争。他說:“哪怕有點成績也要把自己放低。”

立于憂患

無論粉筆到任何階段,張小龍留給外界的印象非常統一:直白、誠懇、不做作。無論是使用者還是員工,都叫他“龍哥”。

他以一顆平常心踐行儒家思想,對他人足夠仁愛與禮遇,自然收獲人心。

沒有高高在上地制定嚴苛考核,而是自己走近員工,無論是一線授課還是拓展學習,他和員工一起吃住行,一起工作。2020年,粉筆收入已高達40億,但每次去分公司,他從不讓員工訂酒店,而是自己約車、安排行程。

張小龍就是人們在短視訊中看到的樣子。

有員工為收入提升特來緻謝,他反倒覺得該感謝員工更多。“老闆跟員工很貼近,從創業起就非常重視一線員工的工作,即便到現在,他有空的時候還會常和員工一起為學員們發資料。”員工說起他時有止不住的自豪。

張小龍:在點滴努力中擺脫匮乏與平庸

對于團隊成長,張小龍追求“人才”而非“天才”。狂歡之下,他保持理智“公司未來發展主要靠人才驅動,不是靠某一兩個天才。我們要繼續保持配置設定上向在一線幹活的同僚傾斜,向中基層同僚傾斜。這種傾斜不是什麼恩賜,而是一種公平。”

張小龍獨樹一幟。他希望照顧到更多人,向中基層員工釋放了價值超過5000萬的期權。目前粉筆有期權的員工超過了1600人,占比15%。

有人說,拿到融資的企業會更快走向衰亡,因為人的本性易生于憂患而忘記憂患。

張小龍也特别提到這一點:我見過一些公司,在沒融資的時候,股票沒有對應價格,老闆還算正常。在完成融資之後,股票變得值錢了,老闆和高管都發财了,有豪車豪宅了,幹活的人又苦錢又少……一旦有了融資,大家都過多關注價值的配置設定,而不是價值的創造。我們經常看到這樣新聞,某某公司融資了,某某老闆或者高管身價多少多少,套現多少多少……

但他似乎不求錢,他更看重粉筆的使用者和粉筆的每個員工。

他坦言自己對“成為富豪”沒興趣,并低姿态地認為自己獲得遠大于社會貢獻。“隻談情懷不談錢的老闆要麼是壞蛋要麼是騙子。”張小龍更希望和粉筆一起,“通過誠實的勞動,實作共同富裕。”

張小龍的話過于真實與直白,是以内部信一發出,留言四面八方湧來:“這就是張小龍的信”。

尾聲

3.9億美金,從任何層面看都不是一筆小數目。張小龍清醒地認識到,有資本支援是好事,“資本天生是渴望增值的,這并不是什麼惡或者壞,而是非常正常的。”但不能為了滿足資本對資料的渴望,而不健康或者虛假地增長,更不要淪為受資本操作的工具,而是要成為将金融資本轉化為社會資本的橋梁。

“以人為本”,即以使用者與員工為本。基于此,他嘗試把符号化的錢變成實實在在的投資,把錢花在合适的地方,創造出更多更大的價值。

“粉筆”一直都有化身齑粉,成全别人的隐喻。他們毫不起眼,一截一截地消耗自己,化作知識傳播載體造福他人。

在内部信最後,張小龍一貫直白地寫到:讓我們摒除縱身一躍成為一段傳奇的妄念,繼續在點滴努力中擺脫匮乏與平庸。

(專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