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聊齋志異》,被無數次改編成電視電影的劇本,也似乎隻有它了。
純真爽朗的嬰甯,柔弱聰慧的青鳳,俠義善良的紅玉,忍辱負重的珊瑚,剛烈堅強的商三官......即使是村婦,也能講出個一二三來。
看來,當年“聊齋”确實聊了很多老百姓的故事。
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聊齋先生蒲松齡。
01 被老天爺耽誤的天才
蒲松齡是天才,一點也不誇張。
他一直跟着父親讀書,19歲中秀才,異常順利。當時他寫的一篇作文,主考官差點跪了,立即給了大大的滿分,并拔為頭籌。後來,接着三場考試,蒲松齡是“一鍵三連”,都是第一名。
這在當時成為熱搜榜第一名,蒲家人不知道有多光彩。
按正常劇情,怎麼着,也該是“春風得意馬蹄疾”才行吧?可是,命運最喜歡和人開玩笑。
此後,蒲松齡的科舉之路,簡直是“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不順利。
随便舉幾個例子:
一次,他第一場的試卷又是滿分卷,主考官大為贊賞,沒想到,第二場他突發疾病,上不了考場,前功盡棄;
又有一次,蒲松齡費盡心思,求到了一封推薦信,心理一激動,文思泉湧,洋洋灑灑筆走龍蛇,一不小心,超出了格式規定,也就是字寫太多了。按規定,這樣的卷子叫“越幅”,結果,被取消了考試資格。
40多年裡,他前前後後、馬不停蹄的參加了十幾次考試,每次都是滿懷希望而去,載着悲傷而歸。每當這個時候,蒲松齡就會咬牙切齒地罵娘,并發誓:以後絕對不來考試了。但是一到第三年,他就又屁颠屁颠來考試了。
這個就有點像前幾天看到的一個新聞,有個男孩,共參加了12次聯考,就為考清華,即使考到北京政法大學也不去。
不過我覺得,蒲松齡就是給個探花,也一定做啊。關鍵是,老天爺連一次機會都不給他。
眼看着都考到六十多歲了,他還要堅持。他老婆實在看不下去了,勸他說:“死老頭子,你還是省省吧,老天爺就沒給你做官的命,你就别瞎折騰了。如果能考上,現在早就做司馬道閣了。以後,你就老婆孩子熱炕頭吧。”
聽了老婆的話,蒲松齡才沒有再去考試,應該也實在是考不動了。
想想蒲松齡一生,對進入“體制内”做官,有着常人了解不了的執着。如果知道了蒲松齡的經曆,估計我們也就不會笑話範進了。
02 被滞留的遊子
蒲松齡雖然沒做官,但是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外面漂泊的。
出行最遠的一次,是31歲,在昔日同窗、寶應知縣孫蕙的衙署裡幫辦文案。本來兩人是好基友。但是,進了官場後的孫蕙,和蒲松齡就不一樣了。孫蕙變得尖酸刻薄冷漠無情。孫蕙有一個姬妾青霞,美麗溫柔,多才善舞,擅長詩詞,但是在嫉妒她的衆多妻妾中,根本活不過兩集,是以,沒過多久,20歲的青霞就郁郁而終。
這讓多情的蒲松齡覺得很不是滋味。于是,離開了孫蕙。
出行最長的是在本縣一戶畢姓人家坐館,猜猜多久?30年。這都不讓退休了。東家畢際是一個退休幹部,為人厚道,謙和,和蒲松齡相處融洽。十多年後,畢際去世了,但是,畢夫人和畢家長子,苦苦挽留,蒲松齡就又“返聘”了。這一返聘不要緊,又待了20年。前前後後在畢家工作生活了30年。
不知道蒲松齡的妻兒會不會覺得這老爸實在有點不像話,放着自己的老婆孩子不管,去管教别人家的。
不過,蒲松齡留在畢際家其實是有很多好處的。
首先,畢家有錢。是以,給蒲松齡一套豪華單間,還可以随時去畢家的後花園活動,畢家的宅子建造的體面、棋牌,有私家花園,還有藏書閣,那對于蒲松齡來說,簡直太好了,關鍵是,他還可以在這豪華單間裡,忘卻春夏秋冬和人間煩惱。這是蒲松齡創作的絕佳環境。
此外,蒲松齡在這裡,還結交了挺多好朋友,他們都是官場人物,沒能考入官場,結交點官場圈子的人,也不錯。關鍵是,這些人還可以給他發朋友圈,宣傳他的《聊齋志異》,自然他的知名度也是節節高升。
對他最有幫助的,當屬王世禛。他為蒲松齡的書作序: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這就相當于,一個38線的小作者,寫了一篇網文,請莫言這樣大級别的人給點評一下,莫言居然沒嫌棄,還說,後生可畏,來,我給你寫個序。
是以,蒲松齡留在畢際家30年,也是能夠了解的。
03 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聊齋志異》雖然主要講的是狐仙鬼怪,但是突出的主題卻是對科舉弊政的聲讨,對腐朽官場剝削制度的抨擊。比如《席方平》《促織》《夢狼》等,都是這樣。
似乎頗有一點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味道。
證據之一就是,他一邊樂此不疲的參加科舉制度,一邊寫文章大罵科舉制度,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和我們現在的高中生一樣,一邊忿忿不平狂罵聯考制度,一邊又玩命的“焚膏油以繼晷”。
反正蒲松齡是沒有在60歲之前說,去他娘,老子不考了。即使不考,還是在老婆的規勸之下,才心不甘情不願的推出科考大軍。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雖然他沒有考進體制内,但是,他留下了光耀千古的《聊齋志異》。當年,那些和他一起考試的考生,99%都已經成為一粒塵埃,世人早已将他們遺忘,隻有蒲松齡,穿越歲月的風塵,依然被後人膜拜。
是以,再回頭看,或許一早,老天就已經給了他最偉大的事業,是以,他實在不能進入體制内。或許,他進入官場,會成為一個好官;但,幾十年後,曆史再也記不得他。而老天給他的任務,是永遠讓人們銘記,也永遠讓人們敬仰。
蒲先生,在天有靈,您應該是高興和欣慰的。
畢竟,青史留名,光耀後世,您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