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弘忍大師初見惠能,戲之曰獦獠,也就是荒蠻之處,尚未開化。事實證明,其實不然,否則弘忍大師就不會将祖師衣缽傳授給他。由此足見,嶺南之人,可圈可點。
光緒駕崩,有人歡喜有人愁。喜的是革命黨人,愁的是那些遺老遺少,有人還喜歡在這些遺老遺少名字前面加上“愚忠”兩個字。
我就奇怪了,都說人走茶涼,難道人和人之間真的要這樣嗎?清朝遺老不可謂不多,我不說别人,就說說那廣東番禺的梁鼎芬吧

曆盡苦難癡心不改的梁鼎芬
梁鼎芬從小就死了爹娘,可謂無恃無怙,可是命運并沒有虧待他,因為寄養在姑姑家,是以有幸列在陳沣門下。陳沣何人?那是赫赫有名的菊坡精舍山長,舉凡天文、地理、樂律、算術、古文、骈文、填詞、書法無不涉獵,且多有獨出機杼之處。他是在治學方面僅次于曾國藩的第二人,朝廷賞賜他五品卿銜,他的學生中間除了梁鼎芬、桂文燦、廖廷相、陳伯陶外,還有鼎鼎大名的文廷式、陶福祥、溫仲和、黃紹昌,另外汪兆镛也曾名列門牆,他就是汪兆銘亦即汪精衛的哥哥。您想啊,有這樣的老師,弟子想沒有成就都不可能。
梁鼎芬是進士出身,做過知州、知府、道員,還做到了按察使和布政使。中法戰争爆發時,不知道碰到了他那根弦,竟然上疏彈劾李鴻章,結果被慈禧太後貶為五品。
梁鼎芬與廣雅書院學子
是金子到哪裡都會閃光,同樣是人才也愛才的張之洞喜歡上了梁鼎芬,于是禮請他為廣雅書院院長。張之洞時任兩廣總督,一言九鼎,影響力也大。是以梁鼎芬的書院風生水起,為國家甄選培養了一大批可造之材。
清流派領袖張之洞
梁鼎芬的“忠心”首先表現在對張之洞的身上。張之洞調任兩江總督,梁鼎芬亦随其赴任,主辦鐘山書院;張任湖廣總督,梁也亦步亦趨。總而言之,梁鼎芬一直為張之洞幕府,參贊軍機。
康梁舉辦強學會,梁鼎芬力襄其事,并且參與其章程的制定;汪康年創辦《昌言報》,梁鼎芬被聘請為主筆。溥儀遜位,梁鼎芬則為毓慶宮行走。
光緒死後,崇陵建成,因為建陵合同中沒有植樹的條文,是以光秃秃的,既有礙觀瞻,亦不利于風水。于是梁鼎芬一再要求補栽,可是剛剛成立的中華民國也是百孔千瘡,入不敷出,是以梁鼎芬的動議也是泥牛入海。
梁鼎芬決定自己想辦法,他派人訂購了幾百隻陶瓷酒瓶,運到西陵,等到大雪飛舞的時候,就率領十幾人到崇陵寶城上,将所有的酒瓶都裝滿潔白的雪,封好瓶口,還貼了一張紅紙箋,親自揮毫題寫“崇陵雪水”。
而後梁鼎芬将數百隻陶瓷酒瓶運回自己在北京的寓所,并且寫了一份啟示,言明崇陵必須植樹的理由。然後每天梁鼎芬帶着從人,用人力車運載裝滿雪水的酒瓶到各個權貴和清朝遺老家去拜會。
梁鼎芬“化緣”的方式便是:每到一座府邸,先遞上名片并送雪水為禮,然後開門見山希望對方“支援”崇陵栽樹事宜。他遞上“化緣簿”,寫上和對方官職相對應的“随喜”數目。如果對方“表示”得非常慷慨,“随喜”的錢數和其官職影響力相符,梁鼎芬就含笑告辭,大唱“贊歌”;倘若對方是“鐵公雞”或者所捐錢數與其身份不相符,梁鼎芬便會冷嘲熱諷,甚至惡語相向,讓對方下不來台頗感難堪;如果“尋隐者不遇”,他便留言改日再登府造訪。
梁鼎芬的“堅持不懈”終于令崇陵綠樹蔥茏,憑着執着他除了讓崇陵外的山野上載滿了青松翠柏,還在陵内種植了幾百棵銀松,在明樓前祭台左右栽植了十八棵羅漢松,寓意十八羅漢護衛光緒。梁鼎芬親自參加栽樹,還手執鐵鍁于樹旁留影。陳寶琛題詩曰:
補天揮日手能閑,冠帶扶鋤土石間。不見成陰心不死,長留遺蛻傍橋山。
梁鼎芬的墨寶
為了崇陵,為了報“先帝”厚恩,梁鼎芬可謂不遺餘力,鞠躬盡瘁。他經常坐工車到施工現場,梁鼎芬平易近人,才思靈活,普通士卒向他求墨寶,他一揮而就,從不拒絕。
一九一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光緒帝後棺椁奉安,梁鼎芬親自為之執绋,梓宮安位,一切布置妥當後,準備封閉石門了。梁鼎芬癱軟在地,不發一語,他的兩個親随忽然想起,梁大人曾經說過等先帝奉安後自己要殉葬的話,于是主事人員抓緊讓梁的親随将其從地宮背出。
從此以後,梁鼎芬身體每況愈下,當他得知梁各莊後山下有塊地是私人擁有時,于是委托他人将其買下,并告知其親屬和各方人等,自己百年之後,将長眠于此,以期永遠服侍“先帝”。
1919年,梁鼎芬病逝。辭世前将其詩文盡行焚毀,言之“我心凄涼,文字不能傳出”家屬遵照其遺囑,埋葬于舊時所購之地,終于圓了“服侍”先帝的夢想。
關注@雲清說史讓我們共同分享那些曆史煙雲背後的故事#文史知識局##曆史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