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忠于光绪至死不悔的梁鼎芬

五祖弘忍大师初见惠能,戏之曰獦獠,也就是荒蛮之处,尚未开化。事实证明,其实不然,否则弘忍大师就不会将祖师衣钵传授给他。由此足见,岭南之人,可圈可点。

光绪驾崩,有人欢喜有人愁。喜的是革命党人,愁的是那些遗老遗少,有人还喜欢在这些遗老遗少名字前面加上“愚忠”两个字。

我就奇怪了,都说人走茶凉,难道人和人之间真的要这样吗?清朝遗老不可谓不多,我不说别人,就说说那广东番禺的梁鼎芬吧

忠于光绪至死不悔的梁鼎芬

历尽苦难痴心不改的梁鼎芬

梁鼎芬从小就死了爹娘,可谓无恃无怙,可是命运并没有亏待他,因为寄养在姑姑家,所以有幸列在陈沣门下。陈沣何人?那是赫赫有名的菊坡精舍山长,举凡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文、填词、书法无不涉猎,且多有独出机杼之处。他是在治学方面仅次于曾国藩的第二人,朝廷赏赐他五品卿衔,他的学生中间除了梁鼎芬、桂文灿、廖廷相、陈伯陶外,还有鼎鼎大名的文廷式、陶福祥、温仲和、黄绍昌,另外汪兆镛也曾名列门墙,他就是汪兆铭亦即汪精卫的哥哥。您想啊,有这样的老师,弟子想没有成就都不可能。

梁鼎芬是进士出身,做过知州、知府、道员,还做到了按察使和布政使。中法战争爆发时,不知道碰到了他那根弦,竟然上疏弹劾李鸿章,结果被慈禧太后贬为五品。

忠于光绪至死不悔的梁鼎芬

梁鼎芬与广雅书院学子

是金子到哪里都会闪光,同样是人才也爱才的张之洞喜欢上了梁鼎芬,于是礼请他为广雅书院院长。张之洞时任两广总督,一言九鼎,影响力也大。因此梁鼎芬的书院风生水起,为国家甄选培养了一大批可造之材。

忠于光绪至死不悔的梁鼎芬

清流派领袖张之洞

梁鼎芬的“忠心”首先表现在对张之洞的身上。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梁鼎芬亦随其赴任,主办钟山书院;张任湖广总督,梁也亦步亦趋。总而言之,梁鼎芬一直为张之洞幕府,参赞军机。

康梁举办强学会,梁鼎芬力襄其事,并且参与其章程的制定;汪康年创办《昌言报》,梁鼎芬被聘请为主笔。溥仪逊位,梁鼎芬则为毓庆宫行走。

光绪死后,崇陵建成,因为建陵合同中没有植树的条文,所以光秃秃的,既有碍观瞻,亦不利于风水。于是梁鼎芬一再要求补栽,可是刚刚成立的中华民国也是百孔千疮,入不敷出,所以梁鼎芬的动议也是泥牛入海。

梁鼎芬决定自己想办法,他派人订购了几百只陶瓷酒瓶,运到西陵,等到大雪飞舞的时候,就率领十几人到崇陵宝城上,将所有的酒瓶都装满洁白的雪,封好瓶口,还贴了一张红纸笺,亲自挥毫题写“崇陵雪水”。

而后梁鼎芬将数百只陶瓷酒瓶运回自己在北京的寓所,并且写了一份启示,言明崇陵必须植树的理由。然后每天梁鼎芬带着从人,用人力车运载装满雪水的酒瓶到各个权贵和清朝遗老家去拜会。

梁鼎芬“化缘”的方式便是:每到一座府邸,先递上名片并送雪水为礼,然后开门见山希望对方“支援”崇陵栽树事宜。他递上“化缘簿”,写上和对方官职相对应的“随喜”数目。如果对方“表示”得非常慷慨,“随喜”的钱数和其官职影响力相符,梁鼎芬就含笑告辞,大唱“赞歌”;倘若对方是“铁公鸡”或者所捐钱数与其身份不相符,梁鼎芬便会冷嘲热讽,甚至恶语相向,让对方下不来台颇感难堪;如果“寻隐者不遇”,他便留言改日再登府造访。

梁鼎芬的“坚持不懈”终于令崇陵绿树葱茏,凭着执着他除了让崇陵外的山野上载满了青松翠柏,还在陵内种植了几百棵银松,在明楼前祭台左右栽植了十八棵罗汉松,寓意十八罗汉护卫光绪。梁鼎芬亲自参加栽树,还手执铁锨于树旁留影。陈宝琛题诗曰:

补天挥日手能闲,冠带扶锄土石间。不见成阴心不死,长留遗蜕傍桥山。

忠于光绪至死不悔的梁鼎芬

梁鼎芬的墨宝

为了崇陵,为了报“先帝”厚恩,梁鼎芬可谓不遗余力,鞠躬尽瘁。他经常坐工车到施工现场,梁鼎芬平易近人,才思敏捷,普通士卒向他求墨宝,他一挥而就,从不拒绝。

一九一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光绪帝后棺椁奉安,梁鼎芬亲自为之执绋,梓宫安位,一切布置妥当后,准备封闭石门了。梁鼎芬瘫软在地,不发一语,他的两个亲随忽然想起,梁大人曾经说过等先帝奉安后自己要殉葬的话,于是主事人员抓紧让梁的亲随将其从地宫背出。

从此以后,梁鼎芬身体每况愈下,当他得知梁各庄后山下有块地是私人拥有时,于是委托他人将其买下,并告知其亲属和各方人等,自己百年之后,将长眠于此,以期永远服侍“先帝”。

1919年,梁鼎芬病逝。辞世前将其诗文尽行焚毁,言之“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出”家属遵照其遗嘱,埋葬于旧时所购之地,终于圆了“服侍”先帝的梦想。

关注@雲清说史让我们共同分享那些历史烟云背后的故事#文史知识局##历史那些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