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萊特灣大海戰(二十八)

作者:木木又呆呆的大叔

蘇裡高海峽長80公裡,南部寬22公裡,北部寬46公裡,從南到北近乎垂直,易守難攻。對日本人尤為不利的是,海峽兩岸遍布崎岖的懸崖,美軍艦艇可以利用島嶼掩護藏匿行蹤,日軍卻很難通過目視或者雷達發現他們。日軍艦隊從海峽南端以縱隊北上,就給美軍堵住海峽出口,占據“t”頭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戴維森少将率第四大隊北上之後,金凱德知道守衛蘇裡高海峽的艱巨任務隻能由自己的第七艦隊獨立承擔了。幸運的是,他手中有足夠的兵力可供調配。在金凱德看來,聖貝納迪諾海峽方向是無須擔憂的。即使日軍航母艦隊從本土南下前來挑戰,米切爾所有航母北上迎擊的話,也還有李中将的第三十四特混艦隊在海峽出口把守,日軍中路艦隊是無法輕易穿越的。既然北方無憂,自己就可以把第七艦隊的所有力量放心地使用在蘇裡高海峽方向。

萊特灣大海戰(二十八)

從發現日軍第二支艦隊來襲之後,金凱德再沒獲得進一步的資訊。說實在話,既然肯尼的第五航空隊尚不具備進駐萊特島支援地面作戰的能力,就應該在搜尋上投入更多力量,尤其是南方要地蘇祿海和蘇裡高海峽。24日下午,他們更應該從莫泰羅島出動長腿的b-24重型轟炸機,對西村艦隊發起攻擊。即便如此,日軍艦隊企圖通過蘇祿海進而穿越蘇裡高海峽突襲萊特灣的戰略意圖已昭然若揭。24日上午,金凱德已開始着手準備,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我們有幾乎一整天的時間思考如何部署兵力。”

金凱德不像哈爾西那樣樂于和下屬争奪指揮權。中午時分,他緻電第七十七特混艦隊第二大隊司令官傑西·奧爾登多夫海軍少将,“準備夜戰,據估計敵軍有2艘戰列艦、4艘重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和10艘以上驅逐艦。據報,該部上午9時之後在東蘇祿海曾遭我航母艦載機攻擊。敵軍可能于今晚到達萊特灣。”這封電報同時抄送哈爾西、尼米茲和華盛頓的金上将。從電報資料就可以看出,美國人顯然把西村和志摩兩支艦隊合在了一起,它們之間的距離實在太近了。

萊特灣大海戰(二十八)

站着說話不腰疼的金凱德認為,日軍艦隊實力不強,派出2艘戰列艦、3艘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和10艘驅逐艦對付他們就足夠了。但負責具體戰術指揮的奧爾登多夫卻不這麼想,“我的理論是老賭徒的理論:永遠不要給混蛋一次均等的機會。如果我的對手愚蠢到以次等部隊向我進攻,我肯定不會給他們喘息的機會。制定作戰計劃這項責任,我從來不交給下屬去做。”

奧爾登多夫決定采取殺雞用牛刀的戰術,在蘇裡高海峽集結所有能調集的艦艇:老式戰列艦6艘,重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4艘和驅逐艦28艘,此外還有多達39艘魚雷艇,幾乎是金凱德計劃的兩倍以上。對奧爾登多夫的上述請求,金凱德當場慨然允諾。既然哈爾西控制了北方,李中将的第三十四特混艦隊又牢牢控制了聖貝納迪諾海峽,将大部分艦艇交給奧爾登多夫當無大礙。随着一道道作戰指令的發出,第七艦隊幾乎所有巡洋艦以上的大艦以及及為數衆多的驅逐艦迅速奔向蘇裡高海峽北口,萊特灣一帶海域留下的驅逐艦僅夠勉強為護航航母編隊提供基本的反潛巡邏。這樣在栗田艦隊的戰列艦和美軍登陸船隊之間,就隻剩下托馬斯·斯普拉格少将那些脆弱的護航航母了。

金凱德和奧爾登多夫一緻認為,日軍艦隊通過開闊的蘇祿海後,必将經内格羅斯島和棉蘭老島之間狹窄的棉蘭老海,轉過貝納翁島後向北駛入蘇裡高海峽。根據地形特點,奧爾登多夫決定采取節節阻擊,逐次消耗,最後在主防線展開對決,一舉殲滅日軍南路艦隊。他作出了恰似一戰西線戰壕系統驚人相似的安排:

萊特灣大海戰(二十八)

一、把守海峽南部入口及入口外海域的是希爾曼·鮑林上校麾下的39艘魚雷艇。它們每3艘為一隊分成13個小隊:3個小隊位于帕納翁島前方和海峽入口處;在它們前方大約90公裡處,另5個小隊集結于賓尼特角、帕納翁島以南以及棉蘭老島北端的比拉角附近;其餘5個小隊位于海峽之内。魚雷艇隊的任務是發現并随時報告日軍艦隊的行蹤,并伺機發起魚雷攻擊。魚雷艇隊戰術指揮官羅伯特·利森少校給13個小隊長下令:“一旦與敵相遇,立即報告,水面的要報告,空中的也要報告,可以用目測,也可以用雷達,然後獨立發起攻擊。”

二、第二道防線由三個驅逐艦中隊的20艘驅逐艦組成。傑西·科沃德上校第五十四中隊的2艘驅逐艦組成左翼,該中隊其餘3艘驅逐艦和麥克·梅恩上校第二十四中隊的6艘驅逐艦為右翼,共同組成第一條攔截線;羅蘭·斯穆特上校第五十六中隊的9艘驅逐艦3艘在左、6艘在右形成第二道攔截線。由驅逐艦擔綱的第二道防線将充分利用海峽兩側島礁的掩護,對日軍艦隊實施魚雷和艦炮打擊。

三、第三道防線由兩支在側翼部署的巡洋艦編隊組成。西側編隊部署在萊特島一側,下轄澳洲皇家海軍重巡洋艦“什羅普郡”号,輕巡洋艦“博伊西”号、“菲尼克斯”号。東側編隊在戰列艦部隊的前方巡航,掩護主航道和希布松島之間海域及該島與迪納加特島之間的東航道,防止日軍從東側迂回突破。該部下轄重巡洋艦“路易斯維爾”号(奧爾登多夫的旗艦)、“波特蘭”号、“明尼阿波利斯”号和輕巡洋艦“丹佛”号、“哥倫比亞”号。另有4艘驅逐艦為之護航。西側編隊比東側編隊靠前2公裡。

萊特灣大海戰(二十八)

四、巡洋艦編隊以北約7公裡處,是由戰列艦組成的主防禦陣線,包括6艘老式戰列艦“西弗吉尼亞”号、“馬裡蘭”号、“加利福尼亞”号、“田納西”号、“賓夕法尼亞”号和“密西西比”号。除“密西西比”号之外,其餘5艦都是在珍珠港遭受重創,被打撈進行維修後重新投入戰鬥的戰艦,當晚對他們來說是複仇之夜。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這些老式戰列艦随後進行了多次現代化改裝,安裝了新型雷達、火控系統和高炮,可謂脫胎換骨。當初珍珠港遭偷襲的8艘戰列艦中,除“内華達”号被派往歐洲參加諾曼底登陸戰役,“俄克拉荷馬”号、“亞利桑納”号因損傷太重失去維修價值外,其餘5艘全在這裡集合了。

多年以來,搶占“t”字頭一直是衆多大艦巨炮派玩家夢寐以求的終極目标。如果能占據“t”字的一橫,橫貫在敵艦面前的重型艦隻就可以用全部火力實施打擊,迎面駛來的敵軍艦隊隻能用艦首火炮予以還擊。即使同等規模的艦隊,占據有利“t”字頭者相比對手也将有一倍的火力優勢。抛開巡洋艦和驅逐艦暫且不提,美軍在戰列艦數量上本來就占有6:2的絕對優勢,如此陣型相當于日軍隻能用“扶桑”号和“山城”号艦首的8門356毫米主炮,與美艦16門406毫米(“馬裡蘭”号和“西弗吉尼亞”号各8門)主炮、48門(其餘4艦各12門)356毫米主炮對轟,形勢對他們來說是絕望的。

萊特灣大海戰(二十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