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狄青春節定計平定侬智高叛亂:北宋騎兵用鐵連耒加完勝“标牌”兵

作者:觀察哨

公元1048年北宋仁宗皇帝的慶曆八年,在位25年的仁宗皇帝,因為“霖雨為災”下令第二年改元“皇祐”。不過希望皇天保佑的仁宗皇帝,面對的不僅有契丹遼的虎視眈眈,西夏黨項的蠶食之心,還面臨着西南邊疆的嚴重危機。

侬智高反宋

就在仁宗皇帝宣布改元的同一年,廣西廣源州(今越南廣源縣)部族首領侬智高,占領交趾(治今越南河内)的安德州(治今廣西靖西安德鎮),建立“南天國”,改元景瑞。

侬智高是廣源州四大姓韋、黃、周、侬之中,最有實力侬姓的首領。據說,這位出生于公元1025年,“嘗舉進士不第”的少數民族部族首領,武功蓋世,精騎射、劍道。其父侬全福曾在于公元1029年建立所謂的“長生國”,并自稱為“昭聖皇帝”,立其妻阿侬為“明德皇後”,封侬智高為“南衙王”。這個所謂的“長生國”,與北宋初年剛剛已自立為國交趾(今越南)相鄰。交趾絕對不允許自己的“卧榻之旁”,有這個“長生國”酣睡。是以,很快就設計殺死了侬全福。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侬智高是其母在侬全福死後改嫁商人所生,隻不過是冒充“侬”姓後人。但是,不論侬智高出身如何,在他14歲時和母親重新聚集族人,占據與廣源相鄰的傥猶州,建立所謂的“大曆國”政權。不過,這個小政權同樣沒存在多久,就被交趾派兵攻占。不過這次被交趾生擒的侬智高,并沒有被殺死。交趾國将不僅将其釋放,還“使侬智高知廣源州”。

狄青春節定計平定侬智高叛亂:北宋騎兵用鐵連耒加完勝“标牌”兵

圖示:侬智高畫像

雖然,從交趾國獲得了正式委派的職務,回到自己祖居之地廣源州的侬智高,還是秘密積蓄力量,意圖東山再起。到了1048年,侬智高率領族人襲取了安德州(今靖西縣安德鄉),并以此為為根據地建立了“南天國”。不過,這次侬智高吸取了以前的教訓,明白自己無力單獨抗拒交趾。于是,準備好金銀和馴象,向北宋朝廷納貢稱臣,并請求宋朝授以正式官職。對于侬智高,北宋朝廷認為他叛服無常,不可信任。是以既沒接受他的貢禮,也沒授予他官職。于是,惱羞成怒的侬智高,開始積極籌備反宋的事宜。

為了籌備反宋計劃,侬智高以廣州進士黃玮和黃師宓為謀士,以及心腹族人侬建侯、侬志忠為股肱。經過多年準備和磋商,侬智高制定了集中兵力進攻宋朝的廣西南路,然後攻占邕州、廣州,然後割據稱王的計劃。公元1052年,宋皇祐4年,侬智高等人為哄騙族人焚燒了其聚集地。對外宣稱,“生平所聚,今為天火所災,無以為生,計窮矣。當拔邕州,據廣州以自王,否則兵死”。侬智高的鼓動,财産被毀後的絕望,侬姓族人不得不加入侬智高的叛軍。

當年的四月初六,侬智高率領5000人馬沿郁江東下,攻占了右江上遊重鎮橫山寨(今廣西田東縣平馬鎮),橫山寨寨主右侍禁張日新、邕州都巡檢左班殿值高士欽、橫州同巡檢右班殿值吳香,在此役中戰死。橫山寨的失敗不僅讓兩廣南部震動,坐鎮中樞的仁宗皇帝也大吃一驚,立即下令江南、福建等路(路為宋朝的宋朝的地方行政區劃)調集軍隊準備剿滅侬智高。結果,宋朝的軍隊還沒集結,侬智高就在五月初一攻破了邕州,宋執知州北作坊使陳拱、通判殿中丞王乾祐,廣西都監六宅使張立等人,以及上千名宋朝官兵一同戰死。攻占邕州後,侬智高建立了“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改元啟曆。然後仿制宋朝,建立了完整的官僚體系。

然後,侬智高以邕州為基地,開始在嶺南地區的攻城略地。由于,宋朝在嶺南各州縣駐兵不多,武備單薄。是以,當侬智高率兵進攻之時,幾乎是勢如破竹。所過之處,侬智高派兵殺戮官吏、焚劫府庫。在此過程中,除了封州知州曹觐和康州知州趙師旦,曾率兵抵抗之外戰死之外。其他州府的都是不戰而走,棄城而逃。從五月初九開始,侬智高相繼攻占了橫(今廣西橫縣)、貴(今廣西貴縣)、浔(今廣西桂平)、康(今廣西德慶)、端(今廣東肇慶)等九州數十縣。但廣州軍民拼死抵抗。到了五月二十二,侬智高的叛軍已經進逼到了廣州城下。廣州軍民面對侬智高的大軍,選擇了拼死抵抗。當然,反抗侬智高的除了嬰城固守的廣州軍民,還有其他的宋朝豪傑。比如番禺縣令,就招募海上豪傑和鄉丁,焚燒了侬智高的戰艦。遠道奔襲的侬智高,原本想速戰速決,但是沒想到在圍困廣州50餘日也不沒有攻克。隻能在七月從廣州撤退。

侬智高在退回邕州之時,又相繼攻破了賀(今廣西賀縣)、昭(今廣西平樂縣)、賓(今廣西賓陽)等州城府縣。尤為令人發指的是,侬智高在攻占昭州時,将數千在山谷中躲避戰火的百姓,堵在山谷中,被活活燒死。

狄青南征

侬智高在兩廣燒殺劫掠時,北宋也在積極調配人馬準備剿滅這股叛軍。

從六月初二開始,北宋就派遣廣南東西路安撫使楊畋率軍援救廣州。稍後,又接受又派廣西經略安撫使餘靖,荊湖南路、江南西路安撫使孫沔率軍進剿侬智高。但是此二人,除了在廣州城阻擊侬智高成功之外,再也不能進一步打擊侬智高。到了十月,反而被侬智高攻陷了賓州,并再度占據了邕州。長期的師老無功,讓仁宗皇帝為之宵衣旰食。整個北宋朝廷也陷入無計可施的境地,甚至有人提出用三萬缗錢請交趾國出兵剿滅侬智高。

狄青春節定計平定侬智高叛亂:北宋騎兵用鐵連耒加完勝“标牌”兵

圖示:北宋狄青

人說“國亂思良将”,剛剛進入廟堂不久的樞密副使,在對西夏戰争屢立奇功的狄青,主動請纓南征。狄青向仁宗皇帝請戰,說到“臣起行伍,非戰無以報國,願得蕃落騎兵數百,益以禁卒,當羁賊首至阙下”。仁宗皇帝即可任命狄青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經制廣南盜賊事。廣南各将領及其人馬,都歸于狄青節制。然後,狄青統帥步兵、騎兵2萬餘人,于皇祐五年年初,出昆侖關,直奔邕州。

狄青一遍星夜兼程向廣南進發,并在大軍抵達湖南後就向廣南諸軍傳令,在沒有将領的情況下不得擅自出戰。但是,廣西钤轄崇儀使陳曙趁狄青還未到,擅自率兵進攻,結果在昆侖關被侬智高擊敗。再加上之前蔣偕、張忠等人也相繼戰敗,是以嚴重影響了宋軍的士氣。于是,當狄青率部與孫沔、餘靖等會合,進抵賓州城下後,狄青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嚴肅軍紀。于是,擅自出戰的陳曙等人綁出轅門斬首示衆。同時,為了振奮士氣,狄青動用了一些小“伎倆”。狄青将部署帶到一座廟宇,祈禱稱,如果征南能夠獲勝,那麼他撒出去的一百枚銅錢字面都朝上。當狄青将銅錢撒出之後,果然全是字面朝上。于是間全軍歡聲雷動,認為此次征南有神靈相助,士氣得到極大提振。

當然,這些伎倆可以提振士氣,但是想要剿滅侬智高卻需要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狄青大軍與廣南諸軍會合之時,正是中國正月初一,中國的春節。于是,狄青傳令全軍休息十天,慶祝新春。一直監視宋軍動向的侬智高,得到探馬的報告後,認為狄青也是一個平庸之輩。其實,這不過是狄青的“暗度陳倉”之計。在宣布所謂的慶祝新春的指令之後,狄青僅留少量部隊,繼續張燈結彩,花天酒地。狄青則率領準備了10天的口糧的主力部隊,悄悄打開營門直撲昆侖關。狄青親自帶先鋒部隊,孫沔居中,餘靖殿後。就在狄青大軍冒着大雨,日夜兼程之時。侬智高已經被狄青的在大營中歡慶春節的假象所迷惑,除了留下少許兵力和間諜繼續監視宋軍之外,自己也宣布三軍放假過節。對于侬智高而言,最為緻命的是,竟然未派兵把守作為邕州屏障的昆侖關。

狄青春節定計平定侬智高叛亂:北宋騎兵用鐵連耒加完勝“标牌”兵

圖示:北宋《武經總要》中的騎兵甲原圖

等到狄青大軍乘夜色過了險要的昆侖關之後,侬智高不得集結主力,在距離邕州10多公裡的歸仁鋪(今南甯市興甯區三塘鎮三塘街)進行決戰。相對于侬智高的軍隊隻是将持标槍大盾的“标牌軍”排列在前,羸弱者居于陣。作戰時盾牌和标槍互相配合,形成一座城堡似的标牌陣。在西夏前線與黨項鐵騎長期作戰的宋軍不僅裝備精良,而且陣型有序。狄青以右班殿值張玉為先鋒,如京副使賈逵為前軍左将,西京左藏庫副使孫節為前軍右将軍,率領蕃落騎兵和步兵共同夾擊侬智高之軍。但是,開戰後不久,狄青倚重的孫節不幸戰死,北宋軍兵一時間有些不知所措,侬智高的軍隊則士氣高漲。關鍵時刻,賈逵率領部下占據一處高地,然後居高臨下發起沖擊,将侬智高的部隊斬為兩節。狄青也揮動一面白色旗幟,指揮騎兵從左右兩翼對侬智高的軍隊進行包抄攻擊。侬智高的軍隊,本就是缺乏訓練的烏合之衆,在平原地帶根本無法抵禦步騎的聯合攻擊。更何況,狄青的騎兵還為侬智高的“标牌軍”精心準備了一種特制武器“鐵連耒加”。這種根據農民打場的農具而仿制的武器,打在盾牌之後,鐵條向下一折,即可擊中大盾後的敵人,盾牌的防護能力瞬間失去了功效。伴随着“鐵連耒加”擊打侬智高軍隊盾牌“劈劈啪啪”的聲音,是被打得頭破血流的标牌軍的慘叫聲。霎時,侬智高軍隊是牌倒人亡,原先城堡似的标牌陣,變得東倒西歪、殘缺不全。侬智高全軍開始潰敗,宋軍則趁勢掩殺。據說,宋軍共斬殺侬智高的軍隊二千二百餘人,俘虜五百餘人,繳獲的盔甲辎重堆積如山。更為重要的是,侬智高的倚重的黃師宓、侬建侯、侬志忠等心腹57人均在此役戰死。

經此一戰,侬智高再也無力對抗北宋。隻能帶領親屬和部分心腹部署,放棄邕州,逃到大理國,依附于特磨寨之侬夏卿。并以此為基地,招兵買馬,研習對抗騎兵的辦法,希望有朝一日能繼續割土稱王。但是,北宋朝廷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新任邕州知州肖注帶兵繼續清剿,并活捉了侬智高軍的一個裨将知道了侬智高的有關實情。到了皇祐五年12月(公元1054年),在桂州知州餘靖的主持下,以楊元卿、陳充等人率六州之兵襲擊特磨寨,生擒侬智高之母阿侬、弟侬智光,二子侬繼封、侬繼明,侬智高僅以身免。到了公元1055年,侬智高死在了大理國。至此,持續數年,蔓延兩廣多地的侬智高反叛徹底宣告終結。

狄青春節定計平定侬智高叛亂:北宋騎兵用鐵連耒加完勝“标牌”兵

圖示:馬甲原圖

戰後餘音

在剿滅侬智高之後,大喜過望的仁宗皇帝除了為狄青等人加官進爵。

狄青率部北還至桂州,撰寫《平蠻三将題名》,記錄鎮壓侬智高的各級将領的姓名。餘靖亦撰《大宋平蠻碑》,記述這次用兵的大緻過程,對主帥狄青稱頌有加。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邕州知州陶弼為褒揚“平蠻三将”,在州治望仙坡(今南甯市人民公園内)建“三公亭”(後改為“三公祠”,後人又增祀蘇緘、王守仁、莽吉圖三人,更名“六公祠”)。1917年,兩廣巡閱使陸榮廷将其拆除建鎮甯炮台。

為了不讓叛亂再度發生,宋朝在邕州派駐4000人駐守,還在廣西各地屯兵1萬人。

狄青春節定計平定侬智高叛亂:北宋騎兵用鐵連耒加完勝“标牌”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