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赤膽忠心的狄青,為何遭受文臣的排擠,還被宋仁宗所忌憚

曆史上,“富宋”之名深入人心,不過宋代的“積貧積弱”卻比它的富裕繁華還要出名。按理說,本不該如此,因為這曾是一個名将輩出的時代:北宋年間有曹彬、李繼隆、狄青、種世橫、折惟忠……南宋時期也有劉锜、嶽飛、韓世忠、孟拱……

遺憾的是,這些能征善戰的名将,都未能挽救大宋王朝的傾頹。或許,我們能從一代名将狄青的悲劇人生中,略窺一二。軍功卓著的他,為何會遭受文臣的一緻排擠;赤膽忠心的他,又為何會被宋仁宗所忌憚?

究其根源,這顯然離不開宋代“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而一代名将狄青,正是這種“扭曲”制度下的犧牲品……

赤膽忠心的狄青,為何遭受文臣的排擠,還被宋仁宗所忌憚

上圖_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人

一、流星的隕落:狄青之死

狄青成名于宋夏之戰期間。短短數年,他就從一個下級軍官“坐火箭般”地升任為馬軍都指揮使,而後又遷為樞密副使。後來,越南的侬智高叛變,在宋仁宗與宰相龐籍的支援下,狄青作為主将出征,一戰成名。

得勝而歸的狄青,再次受到宋仁宗的嘉獎。後者迫不及待,要将狄青提拔為樞密使,好讓他成為執掌大宋軍事的“一把手”。不曾想到,恰恰是曾為狄青出征而力排衆議的龐籍,率先站出來表示反對。

據《宋史·龐籍傳》記載:“昔太祖時,慕容延钊将兵一舉得荊南、湖南之地,不過遷官、加爵邑、錫金帛;曹彬平江南,太祖賜錢二十萬貫。青殄戮兇醜,誠可褒賞,然方于延钊與彬之功,不逮遠矣。”

之前還對狄青“和顔悅色”的龐籍,如同變臉一般,不僅以“殄戮兇醜”貶低狄青,還用慕容延钊、曹彬舊事為例,試圖削弱狄青平定侬智高的功績。見此,宋仁宗一度打消這個念頭;但在梁适的勸說下,他還是讓狄青“轉正”了。

赤膽忠心的狄青,為何遭受文臣的排擠,還被宋仁宗所忌憚

上圖_ 宋仁宗趙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

這一下,可算是“捅了馬蜂窩”。原本狄青出任樞密副使時,便曾有朝臣激烈反對;現在他轉正為樞密使,算是徹底紮到這群文官的神經了。至和三年(1056年),文壇“大佬”歐陽修親自出面,他連上三封奏疏,用極具煽動性的話語以及一些“莫須有”的污蔑,動搖了宋仁宗的決心。

于是,在一幹文臣的聯名抗議之下,狄青終于遭到罷免,“出判陳州”。至次年三月,狄青發病卒,時年49歲。據南宋王楙《野客叢書》記載:“青在鎮,每月兩遣中使撫問,青聞中使來,即驚疑終日,不半年疾作而卒。”

赤膽忠心的狄青,為何遭受文臣的排擠,還被宋仁宗所忌憚

上圖_ 歐陽修(1007年-1072年)

二、文臣的降智:理由何在

很難想象,狄青之死的最大推手,是一群“高風亮節”的士大夫。

歐陽修與狄青沒有私人恩怨,卻不惜對其進行“妖魔化”。他雖承認狄青任樞密使期間“未見過失”,但仍将京中水災強行安在狄青頭上:“水者,陰也。兵亦陰也,武臣亦陰也,以此類推而易見者。天之譴告,苟不虛發。”意思是說:陛下您讓一個武官出任樞密使,已經開罪上天了……

相較于歐陽修的“欲加之罪”,文彥博的手段更為高明。宋仁宗稱狄青“此為忠臣”,文彥博也跟着承認他“忠謹有素”,但卻接着反問道:“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情,是以有陳橋之變。”仁宗默然。

赤膽忠心的狄青,為何遭受文臣的排擠,還被宋仁宗所忌憚

上圖_ 文彥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寬夫,号伊叟

在這場浩浩蕩蕩的“反狄”運動中,北宋文臣群體似乎被集體“降智”,令人殊為不解。歐陽修為何強詞奪理、牽強附會,也要攀咬狄青?文彥博又為何不顧同鄉之誼,對狄青發出緻命一擊?

顯然,狄青擔任樞密使一職,已成為本朝最為嚴重的“隐患”。文彥博所言“無他,朝廷疑爾”,即在此處。忠心耿耿的狄青,何以令朝廷懷疑?蓋因其武官出身!

唐五代以來,藩鎮割據,武将幹政的局面屢見不鮮。就連武将出身的宋太祖趙匡胤,也是吃了這波“紅利”才起家的。肘腋之變,近在眼前,太祖又如何能不忌憚?

是以,趙匡胤杯酒釋了兵權,并向衆人解釋道:“朕今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不及武臣一人也。”此言一出,便為宋朝“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定下了基調。于是武官衰落,士人興起。宋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給予讀書人各種優厚待遇;與之相反的則是,越來越多的人“恥于為武”。

赤膽忠心的狄青,為何遭受文臣的排擠,還被宋仁宗所忌憚

上圖_ 連環畫: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時陳堯咨善射,自号“小養由基”,真宗聞之,謂晏殊曰:“陳某若肯換武,當授予節钺,卿可谕之。”卻不料,陳母聞言大怒,令人杖打堯咨,怒曰:“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為名臣,汝欲叨竊厚祿,贻羞于閥閱,忍乎?”

僅此一例,足見世人對武官的鄙夷态度。是以,哪怕狄青履立戰功,但北宋文官依舊不予承認,如龐籍等人,既要仰仗狄青的軍事才能,卻也從未瞧得上他。譬如“黥卒”“赤老”“兇醜”之類的蔑稱,更是甚嚣塵上,不絕于耳。

當然,除了狄青的“潛在威脅”以及社會風氣的導向外,促使北宋文臣聯手排擠狄青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也與他們的個人私欲有關。

赤膽忠心的狄青,為何遭受文臣的排擠,還被宋仁宗所忌憚

上圖_ 連環畫:狄青夜奪昆侖關

三、仁宗的退讓:人言可畏

狄青一個“賊配軍”,竟然堂而皇之地與北宋文臣并列,并跻身于核心決策圈當中,這難免會讓文臣感到羞愧與難堪。尤其是對“屈居”在狄青之後的文臣們來說,這更像是一種“恥辱”。狄青愈是光榮,便愈發顯得他們無能。

更令文臣們感到擔憂的,還是宋仁宗的态度。

須知,有宋一代,行伍出身又以軍功累遷至樞密使的,除了開國名将曹彬以外,便隻有狄青了。而後者能在短時間内升任樞密使,顯然離不開宋仁宗的支援。正是這種打破正常的破格提拔,才深深刺痛了北宋文臣。

狄青的忠誠、才能,文臣們是承認的,可他們仍舊不敢信任他。這不僅是因為唐五代以來的“前車之鑒”,更是因為宋仁宗對狄青的賞識,難免會讓文臣們感到害怕:害怕武官是以而崛起,甚至在将來成為與文官們分庭抗禮的存在。

武官階層倘若崛起,不僅會違背太祖、太宗所推行的“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也将大大損害文官集團的切實利益。當然,從宋朝推行“文武分途”與“以文治武”的政策來看,武官還是很難崛起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狄青的平步青雲,不得不令這些文臣多想。

赤膽忠心的狄青,為何遭受文臣的排擠,還被宋仁宗所忌憚

上圖_ 宋朝 文官服

是以,當時的文臣要不遺餘力地打擊狄青。這不僅是一種“防範于未然”的憂患意識,更表明了他們維護祖宗家法與自身權益的堅決态度。為此,他們不惜發動各種途徑,制造輿論,給宋仁宗施壓。

比如,制诰劉敞就說:“天下有大憂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體平複,大優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又如殿中侍禦史呂景初所言:“天象谪見,妖人訛言,權臣有虛聲,為兵衆所附,中外為之洶洶。”更為離譜的是,“狗頭生角”與“宅有火光”也成了攻讦狄青的借口……

祖宗之法、民間輿論、文臣的“同仇敵忾”,以及文彥博的“誅心之語”,終是究讓堅持本心的宋仁宗對狄青生出了猜疑、防範之心。至此,狄青的悲劇結局已經注定……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野客叢書》《湘山野錄》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