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農民的一種農具,成了宋朝的護國“神器”

現代農民耕種土地,很多地方已經實作了全面機械化。古代由于科技發展水準所限制,農民們當然無福享受這些成果。不過,古人們也聰明得很,并非一味隻知道使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式的笨辦法,而是也發明創造除了很多省心省力的農具。令人啧啧稱奇的是,有的農具甚至還“跨界”發展,成為兵器界的翹楚,并在曆史程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唐朝的一種農具,就曾成為宋朝的護國“神器”。

唐朝農民的一種農具,成了宋朝的護國“神器”

北宋建立初期,在廣西與交趾交界處的廣源州,盤踞着一個實力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侬姓家族。北宋慶曆年間,侬家大權傳到侬智高手裡。侬智高有膽有識,精明狡黠,野心勃勃稱霸一方,周旋在宋朝與交趾之間反複無常,妄圖在廣源州一帶建立自己的獨立王國。

唐朝農民的一種農具,成了宋朝的護國“神器”

宋仁宗慶曆八年,侬智高與交趾決裂,發生激烈軍事沖突。為了尋求靠山和外援,免于被交趾吞并,侬智高于是倒向宋朝一方,多次向宋朝請求歸附。但保守怯懦的宋朝君臣,生怕因為收留侬智高開罪交趾,引發戰争,于是多次拒絕了侬智高的請求。

唐朝農民的一種農具,成了宋朝的護國“神器”

侬智高從此對宋朝極為不滿,在與宋朝的接觸中,他也逐漸意識到宋朝并非像想象中那麼強大,外表看似強大,實則因承平日久,文恬武嬉、武備廢弛,是個外強中幹的紙老虎。于是侬智高于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悍然起兵進攻北宋,史稱“侬智高之亂”。

侬智高膽略非凡,精于用兵,最初的戰事中,侬智高一路勢如破竹,占盡上風。宋朝邊防軍準備不足,“嶺南州縣無備,一旦兵起倉卒,不知所為,守将多棄城遁”,連吃敗仗,丢城失地,損失慘重,整個東南半壁江山都為之震動。

唐朝農民的一種農具,成了宋朝的護國“神器”

眼看一連串的告急文書雪片一般飛來,宋仁宗隐隐感到問題嚴重性。于是,他派出當時第一流名将樞密副使狄青挂帥出征,前去剿滅侬智高。狄青一生身經百戰,文武全才,但他星夜帶兵奔赴戰場後,才知道侬智高确實不好對付。

唐朝農民的一種農具,成了宋朝的護國“神器”

侬智高的部隊與中原軍隊的作戰風格迥然有别,他們的主戰兵器隻有兩種:标槍與藤牌。雙方遠距離交戰時,宋軍向他們射箭,他們把藤牌密密麻麻羅列一起,箭镞根本不能傷損他們分毫。而他們反擊時,則會把手中的标槍疾風暴雨一般投向宋軍陣營,鋒利迅捷的标槍從天而降,往往一槍就能緻人死命,甚至一槍穿透兩三個也并非鮮見。

雙方近戰時,面對宋軍刀砍槍刺,侬智高的軍隊左手持藤牌輪轉如飛護住身體,右手持槍擊刺,往往能以極小傷亡重創宋軍。面對侬智高軍的獨特戰法,狄青絞盡腦汁,終于找到了破解侬智高的藤牌标槍軍的利器:鐵連枷。

唐朝農民的一種農具,成了宋朝的護國“神器”

所謂鐵連枷,是一種不很常用的奇門兵器,實際屬于雙節棍的一種。鐵連枷主體是一根五尺長粗木棍,兩頭包裹鐵皮,一頭連着長三十公分左右的鐵鍊。在鐵鍊另一頭,連着一節外包鐵皮、鑲嵌狼牙釘的短棍。鐵連枷的最大特點是會“拐彎”,在進攻時用力擊打對方,對方無論用藤牌或者兵器遮擋,都隻能擋住長棍,而鐵鍊另一頭的短棍都會因慣性改變方向,擊中對方頭部或者身體其他部位,是抗擊侬智高的藤牌軍的不二之選。

《曾鞏集》記載,“狄青已縱馬軍二千出敵後,前後合擊。賊之标牌軍為馬軍沖突,軍士從馬上用鐵連枷擊之,遂皆披靡”。侬智高的藤牌标槍軍,對這種會拐彎的鐵連枷也無從抵禦,大敗虧輸,從此一潰千裡,終于被剿滅。鐵連枷一戰成名,被視為宋朝的護國“神器”。

唐朝農民的一種農具,成了宋朝的護國“神器”

而這種鐵連枷,最初的用途卻是一種不折不扣的農具。唐朝《通典》明确記載,鐵連枷的最初功能是“農家以之打禾”,農家用它來捶打麥子稻谷之類進行脫粒。因為它具有會“拐彎”的特性,受到軍隊重視,并在宋朝平叛之戰中大放異彩一戰成名。

參考資料:《宋史》《曾鞏集》《通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