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宋名将狄青一生精忠報國,為何最後驚懼而死?這是時代的悲劇

作為北宋為數不多的名将,狄青的一生,既可以作為勵志的典型,又可以作為時代悲劇的犧牲品。在他的身上,你可以看到一個小人物經過不斷的努力可以達到什麼樣的高度。還可以看到,身處于大時代、大環境之下,如果你選擇了與時代相悖的道路,無論你多麼優秀和努力,悲劇已然是注定的了。

狄青出身貧寒,以罪犯的身份從軍,他屢次擊敗西夏入侵,平定侬智高叛亂,一生戰功赫赫,官職最高做到了樞密使,這是宋朝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的最高長官。兩宋時期,能以武将身份擔任這個官職的沒有幾個人。可以說,狄青在重文輕武的宋朝,做到了武将的天花闆,堪稱傳奇。

狄青的人品、性格也很不錯,心思缜密、謹小慎微、有勇有謀,對手下人也很好,深受将士愛戴。宋仁宗也很欣賞他,稱他為“朕之歇業”,而且還力排衆議,讓他任職樞密院。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屢遭文官集團的攻擊、彈劾,最後還被罷去了樞密使的官職,不久後郁郁而終,年僅49歲。

北宋名将狄青一生精忠報國,為何最後驚懼而死?這是時代的悲劇

狄青

從狄青要當渭州知州、到出任樞密副使、再到升任樞密使等,每次都會有文臣跳出來反對、組團兒說他壞話,理由基本上也都差不多。

說狄青出身行伍,粗俗鄙陋,朝中大臣恥于與他為伍;說他一個武将,當這麼大的官兒,會導緻四方蠻夷的輕視、看不起我們;重用武将,會破壞祖宗之法。甚至還睜着眼說瞎話,說戰功赫赫的狄青打仗不行,沒有啥拿得出手的功勞。

最後這個理由真是絕了,讓誰聽着都覺得非常離譜兒,你這不等于是在說科比不會打籃球,梅西不會踢足球嗎?

等狄青當了樞密使之後,這波兒人就更坐不住了,為了拉他下馬,無所不用其極,散播各種流言蜚語。

比如有人說看見狄青家裡的狗長出龍角來了;狄青家裡一到夜晚就發出奇光,當年五代時期的後梁太祖朱溫稱帝之前也是這樣;還有人說看見狄青在相國寺裡穿着黃袍,這是僭越呀,當年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狄青也穿黃袍,他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呀。

北宋名将狄青一生精忠報國,為何最後驚懼而死?這是時代的悲劇

電視劇《清平樂》裡的狄青

這些流言蜚語都在暗示狄青有不臣之心,想造反,于是很多人開始上奏,要求罷免狄青的樞密使之職,把他趕出京城,這些人裡也包括文彥博、歐陽修這樣的當世名臣。

結果宋仁宗也扛不住壓力了,把狄青罷免了,趕到陳州做知州去了。但是這事兒還沒完,宰相文彥博每月都會派宦官到狄青家裡問候他,每月兩次,雷打不動,弄得狄青特别害怕,一聽說朝廷的人要來了,就和驚弓之鳥似的,擔心朝廷是不是要進一步處罰他,在這種巨大的精神壓力下,不到半年,狄青就郁郁而終了,一代名将就此隕落。

狄青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遭遇?文官集團為什麼如此惡毒頻繁地攻擊狄青呢?講到這裡,相信大家心裡也有數兒了,因為狄青是一個武将,卻出生在了重文輕武的宋朝。民國時期的女作家蕭紅說過:“我一生最大的不幸和痛苦,都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狄青這一生最大的不幸和痛苦,都是因為他是一個武将。

狄青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大宋王朝所有武将的悲劇,而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本原因就是宋朝确立的崇文抑武、重文輕武的政策。

我們都知道宋朝重文輕武,重視文官,貶低武将。其實不僅如此,重文輕武在宋朝并不隻是一個簡單的政策而已,這是從思想意識、法律法規、制度設計、社會風氣等角度出發設計的一套完善的大宋國策、祖宗家法、立國之本。

而最初确定這一政策的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後來又經過了宋太宗趙光義的強化,為宋朝的後世皇帝所繼承并且不斷發展。

北宋名将狄青一生精忠報國,為何最後驚懼而死?這是時代的悲劇

宋太祖和宋太宗有感于晚唐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也親身經曆過五代十國的亂世,這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70多年的時間,存在了十幾個國家,幾十個帝王。當時整個社會風氣崇尚武力,道德淪喪,皇帝的神聖性蕩然無存,以至于有人喊出: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甯有種耶!

什麼君權神授、什麼福澤深厚、以百姓為本,我全都不信,那都是扯淡。隻要我兵強馬壯,我就能當皇帝,誰強誰有理,連宋太祖趙匡胤自己都是通過兵變上台的。

正是因為如此,上台後的趙匡胤就很害怕,他怕什麼?他怕别人也依靠武力推翻他,他怕宋朝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代。是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崇文抑武、重文輕武的國策就出爐了。

宋太祖就說過:“宰相需用讀書人”“欲武臣盡讀書”。他大力實行文治,避免武将專權。北京師範大學曆史系教授、宋史研究專家遊彪老師說,宋太祖提倡文治的目的,并不是單純地為了提高文臣的地位,而更多的在于重建統治秩序,扭轉五代時期失衡的文武關系,端正尊卑名分、君臣之道,進而鞏固大宋江山。

要想實行文治,就需要選拔大量的文人,于是宋朝開始擴大開科取士。别看科舉制是在隋唐時期興起的,但真正發揚光大卻是在宋朝。唐朝時,每次科舉最多隻錄取幾十人,授予的官職也不高。而到了宋太宗的時候,開始把每次科舉的錄取人數擴大到了幾百人,而且還授予較高和較重要的官職。

北宋名将狄青一生精忠報國,為何最後驚懼而死?這是時代的悲劇

宋真宗趙恒為了鼓勵人們讀書、考科舉,還特意寫了一首《勸學詩》,大家聽過的名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就出自這裡。

于是,科舉出身的文人開始逐漸占據了朝廷的大部分官職,甚至連樞密使、經略安撫使這樣的武官,也都由文人來擔任,武将隻能作為其副手,從屬于文官。宋朝士大夫集團開始形成,掌握朝廷政權,是以文彥博才能理直氣壯地說出“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樣的話。

經過多年的發展,到了宋仁宗時期,整個社會風氣為之一變,社會的價值評判标準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評價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聲譽,依靠的不再是軍功,而是文化水準。武将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不斷下降,甚至被人們所輕視、鄙夷。“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據說這句俗語就是從宋朝傳出來的。

狄青因為舊部将焦用犯事兒,向韓琦求情,說焦用立有軍功,是大好男兒,請求韓琦放他一馬,韓琦一點面子都不給狄青,說:“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然後當着狄青的面,就把焦用殺了。這句話雖然是在說焦用,但同樣身為武将的狄青,聽了後,心裡估計也很不是滋味兒。

北宋名将狄青一生精忠報國,為何最後驚懼而死?這是時代的悲劇

韓琦

北宋文臣尹洙甚至說:“狀元登第,雖将兵數十萬恢複幽薊,逐強虜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

這些話你在漢唐時期,就很難能聽到,那時候人們重視文治,但也不放棄武力,“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是以可以想見,身為武将而且還戰功赫赫的狄青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就會受到文官集團的排擠,這裡面除了擔心狄青威脅文官集團的統治利益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維護自宋朝開國以來就制定的崇文抑武、重文輕武的國策。

比如時任翰林學士的歐陽修,他攻擊狄青攻擊得最狠,甚至污蔑、謾罵狄青。他給宋仁宗連上幾份奏章,要求宋仁宗罷免狄青樞密使之職。中心意思就是說,狄青身為武将,卻成為國家最高軍事機構的最高長官,掌管朝廷軍權,而且深受将士愛戴,長此下去,難保他不會生出異心。

北宋名将狄青一生精忠報國,為何最後驚懼而死?這是時代的悲劇

歐陽修

歐陽修為什麼要這麼攻擊狄青呢?什麼仇什麼怨呀?其實他們兩個既沒有私人恩怨,也沒有利益沖突。

歐陽修這麼做,隻是想維護朝廷已有的以文馭武的體制,他認為武将掌握軍權,對國家、對皇帝不是什麼好事兒,五代十國的亂世,那就是血淋淋的教訓。《新五代史》就是歐陽修主修的,他對這段曆史很清楚,他看到了太多當時的武将手握重兵,不聽中央号令,甚至舉兵謀反的例子。我相信他很能了解為啥當初宋太祖、宋太宗要費盡心思、大力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

宰相文彥博也建議宋仁宗罷免狄青的樞密使之職,宋仁宗還為狄青辯護,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直接說了一句:難道太祖皇帝當年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嗎?但得軍情,是以有陳橋之變。宋仁宗聽了之後不說話了。估計文彥博心裡在說,你大爺爺當年咋上台的你心裡沒點數兒嗎?

北宋名将狄青一生精忠報國,為何最後驚懼而死?這是時代的悲劇

文彥博

狄青找到了文彥博想辯駁,文彥博直接說:無他,朝廷疑爾。我不管你是不是忠心、那些流言蜚語是不是真的、我也不聽你辯駁,但你身為武将卻手握兵權、執掌樞密院,這是事實,就這一條就夠了,朝廷懷疑你,你就得下台。最後狄青被罷免了樞密使之職,半年後,郁郁而終。

崇文抑武、重文輕武的國策确實使得宋朝基本沒發生啥武将叛亂、專權的事情,宋朝也沒昙花一現,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代,也造成了宋朝科技、文化的繁榮,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可惜,矯枉過正,卻也使得宋朝武力孱弱、對外戰争屢次失利、群眾逐漸喪失尚武之風。

宋太祖和宋太宗當初在制定崇文抑武、重文輕武的國策的時候,後世的宋朝君臣在執行并深化這個國策的時候,未必沒有想到這樣做的消極後果,但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還是毅然決然地這樣做了。隻能說,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價格,能成就你的東西照樣也可以毀滅你。

就是不知道這些人在拼命維護這個體制的時候,是否想到過自己苦心經營的大宋王朝,日後會遭遇靖康之變這樣的橫禍和恥辱,從此之後,不要說收複幽雲十六州、複漢唐之舊疆,就連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從此也不再為己所有,最後隻能在東南的半壁江山裡苟延殘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