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狄青:北宋“面涅将軍”,以白丁之身出将入相,緣何被“莫須有”冤殺?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人,善騎射,北宋名将,因面有刺字,人稱"面涅将軍",真正的以白丁之身,逆襲成大将軍,知名度卻不到嶽飛的百分之一,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

狄青:北宋“面涅将軍”,以白丁之身出将入相,緣何被“莫須有”冤殺?

狄青,他的老師是範仲淹,和文彥博、寇準同朝出将入相;世人皆知,嶽飛,是被秦桧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可遠在嶽飛之前的北宋名将狄青,就是被文臣士大夫們以“莫須有”誣陷,最終郁郁而終。

狄青,在民間有一副廣為流傳的對聯:

兩舟競渡,橹速(魯肅)不如帆快(樊哙);

百管争鳴,笛清(狄青)難比蕭和(蕭何)。

狄青:北宋“面涅将軍”,以白丁之身出将入相,緣何被“莫須有”冤殺?

面涅将軍

公元1008年,這一年大宋簽訂了兩宋曆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檀淵之盟,當時北宋的皇帝是宋真宗,這一年狄青出生了。

狄青,在十幾歲時候,自家兄弟被拖欠農民工工資,氣憤不過,PK了奸商,他對兄弟說,就你這暴脾氣,進了大牢也能惹禍,還是我去吧,他被官府抓進大牢後,臉上被刺字,發配軍中。

軍中,一呆就是14年,苦練騎射絕技,史書上記載的勇猛,用咱們自己的話來說,你得翻譯成玩命、蓋世無敵的的意思,直到遇到了貴人:範仲淹。

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黨項族老大李元昊,在西北宣布脫離北宋自立,史稱:西夏,這一年,宋仁宗28歲,元昊38歲。

《天龍八部》裡,慕容複心心念念複國的西夏,就是這個時候立國的。

同年,狄青率軍平亂,在保安大敗李元昊,史稱:保安大捷,這是北宋和西夏大戰以來,頭一次大敗李元昊,一舉扭轉了整個西北戰局,為了防止李元昊玩小動作,狄青,率人在關鍵地點,大量建築軍事設施,李元昊一點脾氣都沒有。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宋仁宗30歲,李元昊37歲,元昊詐降,宋仁宗一高興年号都改了,其後發生36寨暴動。

給各位看官看看資料:

36(寨)*500(戶)*5(每戶)=10萬人

北宋,沒有名将嗎?怎麼可能呢,西北無人嗎?更不會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趙氏皇族的遺傳病:黃袍加身之後,猜忌武将,這才是病根啊。

北宋,在和西夏的國戰當中,是屢戰屢敗,且損兵折将,連一代名臣:韓琦、範仲淹上線,都不敢帶兵線,隻敢在防禦塔下混人頭。

狄青,經過在軍中十數年的磨練,騎馬和射箭,技能達到了MAX級别,且每次打仗都是沖在隊伍最前面,還極其有特色:臉上帶着銅制面具,披散着頭發,極具威懾力,很容易就被人看中,後面就是喜聞樂見的升官。

狄青:北宋“面涅将軍”,以白丁之身出将入相,緣何被“莫須有”冤殺?

東華門唱名:

狄青,有一個舊将,叫焦用,兩人的交情很好。話說有一次,焦用帶兵路過狄青的防區,沒說的,狄青必須要盡地主之誼啊,哥倆好啊,六六六啊,喝的賊爽。

狄青,是和韓琦在一起的,焦用的一個手下,跑去韓琦那邊告狀,說焦用克扣軍饷,韓琦查明之後,就當着狄青的面,下令逮捕焦用,要按律法斬了他。

狄青,趕緊幫焦用求情,說:焦用,是好兒郎,有軍功。

韓琦,聽到這沒腦子的話就無語了,十分不屑地說: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沒給狄青面子,斬了焦用。

韓琦,估計沒有想到過,100年後,自己的曾孫:韓侂胄,因為同樣的理由,被天下士大夫排擠。

狄青,隻是猛将,且此時北宋是名相時代,名臣濟濟,做不了什麼;韓琦的曾孫,處于南宋,這位爺可是敢廢立皇帝的爺,因這種理由被士大夫排擠,狄青能忍,他可不能,直接發動慶元黨禁,殺的天下讀書人,是人頭滾滾啊,這個作者另外一篇裡面有表述,這裡不詳述。

狄青:北宋“面涅将軍”,以白丁之身出将入相,緣何被“莫須有”冤殺?

平定邕州

北宋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廣源州突然被交趾打了偷襲,侬智高的父親和五個兄弟,都被交趾活捉了,侬智高就去交涉,得知需要大量的錢财,行,能用錢解決也是好事,可等錢到位之後,交趾居然不守信用,撕票了。

侬智高,見此情形,覺得還是得拜個大哥,得有人罩着,就想找北宋,北宋說,當小弟可以啊,保護費你得交吧。

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侬智高,瞅準機會,帶人攻破了邕州橫山寨(今廣西田東),守城的那是文官,看到這種情況,沒說的,撒丫子就開溜了。

侬智高,連續打下了兩廣很大的地盤,在邕州(今廣西南甯)稱帝。

北宋,在西北方,和北方的戰事剛剛告一段落,朝廷剛想喘口氣緩緩,沒料想嶺南廣源州侬智高,一個土著頭頭,率軍大規模騷擾廣西南部,且叛軍勢如破竹地包圍了廣州城,一開始朝廷是真沒在意,一個土著土司啊,能幹嘛?

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狄青,憑借多到令人無語的戰功,以及名臣的賞識推薦,升職到了樞密副使。

各位看官,可能不曉得,這個職位是代表着什麼呢,這麼說吧,代表了北宋當時武将的巅峰,再往上就封無可封,可見無論是宋仁宗,還是此時的南宋名臣們,對狄青,那是真的愛護有加,但這個職位也是禍根。

北宋朝廷,安排多位将領前去平叛,前前後後人是沒少去,可沒有什麼成績出來,宋仁宗有些坐不住了,此時,狄青上表,主動請戰。

狄青,對宋仁宗說:臣當兵出身,除了上戰場殺敵,沒有什麼可以報效國家。希望能帶領數百個外族部落的騎兵,再加上一些禁軍,去将叛賊的頭砍下送回京城。

宋仁宗,當場就喝下了這碗雞湯,沒說的老鐵,放權,要在這裡強調,此時此刻,北宋朝廷,無論是皇帝,還是名臣,都對狄青很信任,不懷疑。

狄青:北宋“面涅将軍”,以白丁之身出将入相,緣何被“莫須有”冤殺?

這裡面有個插曲:

兩宋,曆來都是文人治國,從上面的韓琦典故就可以知道了,猜忌武将才是政治正确,宋仁宗,左思右想,覺得還是派個人去協助狄青,給他打打下手。

宰相龐籍,堅決反對,對宋仁宗講:一開始就是個彈丸之地的小打小鬧,到如今朝廷不得不鄭重對待,原因就在于将軍沒有大權,指揮不了大軍,要是你這次還不給狄青放權,那還不如不讓他去。

宋仁宗,琢磨琢磨,自己也覺得有道理,授予狄青,全面負責這次軍事行動的大權。

在兩宋,其實還有一個陋習:鍍金,就是會有權貴子弟,會在軍中挂一個閑職,分享軍功,為以後進入官場累積政治資本。

狄青,對此事心知肚明,直接放出話:為國效力是好事,但我這個人吧,有一個優點,那就是賞罰分明,真到了前線,如果你不出戰,軍法處置,别怪我沒提醒啊。

言歸正傳,公元1052年冬,當聽到朝廷派了狄青過來,廣西的将領就想給上任的上司一個驚喜,驚喜就是:私自帶8000步兵出戰,結果大敗于昆侖關。

狄青,率軍抵達目的地之後,首先是斬了一批在當地作戰不力的軍官和臨陣脫逃之人,整肅軍紀,時值元宵節,他下令,大軍休整10天,按照習俗,該吃吃,該喝喝。

侬智高,并不了解中原資訊,也不了解狄青,當打探到狄青這幅作風,徹底放心了。

在探子打探到侬智高,沒有戒心,狄青,在元宵節第二晚,突然擂鼓聚集衆将,指令每人帶上10 日的口糧,連夜行軍,大破昆侖關,侬智高據說是逃到大理,後被人所殺。

這次行動的意義,十分重大,這麼說吧,這次軍事行動,是北宋解除武将不能專用的禁忌之後,獲得的最大的一次軍事勝利。

狄青:北宋“面涅将軍”,以白丁之身出将入相,緣何被“莫須有”冤殺?

狄青之死

狄青,從到軍中開始,一直都是沖鋒在最前面,可以說無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他一定想不到,自己有一天會被自己人弄死。

兩宋的趙氏皇族,重文輕武,這是刻畫在他們血液裡的東西,當狄青,不在京城,在外打仗,士大夫們還不覺得,可一旦狄青回到了朝廷,出将入相,天天朝夕相對,那情況完全就不同了。

文官們,想盡了一切招數,宋仁宗,雖然意動但懶得行動,不少名臣,比方說歐陽修,也在宋仁宗面前說了幾句,倒是沒有什麼私心,隻是出于愛護的想法,也沒想把狄青怎麼着,狄青什麼性格,這些個名臣們,門兒清,要不然也不會讓他官職做到那麼大。

下面這段話,你最好讀10遍,不,是20遍,你就能明白宋真宗為什麼要寫勸學詩了:

宰相文彥博,也建議宋仁宗,罷了狄青的官,宋仁宗不答應,為狄青辯解說:狄青是忠臣。

文彥博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

狄青,找到文彥博想自辯,文彥博說,我個人不懷疑你,但朝廷懷疑你,你一個武将,卻手握兵權,還掌管樞密院,這是大忌。

公元1056年,京師發大水,狄青,為避水患,将家搬到相國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對此頗有疑惑議論,文官士大夫們等鍵盤俠們,就跟打了雞血一樣,拿這個可勁兒說事,朝廷便免去狄青樞密使之職,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銜,離京出判陳州。

公元1057年,狄青,嘴生毒瘡,三月,抑郁而終。

宋仁宗,在禁苑中為他舉哀,追贈中書令,賜谥“武襄”,後為其神道碑額題名為“旌忠元勳”。

熙甯元年(1068年),宋神宗,給近世将帥排名次,認為狄青從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為人深沉而有謀略,又能謹小慎微,保全名聲,有始有終,對狄青頗為感慨和思念,下令取來狄青的畫像放進宮中,并親為他禦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禮節來祭祀。

狄青:北宋“面涅将軍”,以白丁之身出将入相,緣何被“莫須有”冤殺?

嶽飛之死,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套路,狄青之死,就真的是死于自己人内鬥了,歐陽修原本是想着維護政治正确,就随口噴了一噴,因為西北的李元昊被狄青的防禦措施,看得死死的,動彈不得,當時内外可以說是沒有大的戰事,估計他也沒想到,就這麼多嘴一句,開啟了兩宋文人士大夫噴武将的傳統,真是猜到了開頭,猜不到結局。

狄青,因軍功,做到了樞密使,這是啥?這才是禍根,因為這個位置,一直都是文人來坐,狄青動了文人的蛋糕啊。在狄青給焦用求情的時候,大家也看到了,文人風氣在當時是多麼正統,狄青也是羨慕文人的,不管武将功勳多高,從當時韓琦的态度上,就能看出一二,文人是打從骨子裡就看不上武将的。

從狄青的履曆和史料上來看,幹的沒腦子犯政治忌諱的事,那真是太多了,但大家都選擇了無視,直到觸碰到了文官們的底線,他們才動手。

狄青,師從範仲淹,但還是書讀得不夠,作者不是噴狄青哈,當時名臣們,難道不清楚這個位置,狄青做不得?可還是讓他做了,狄青的一些名臣好友,史料上也有記載是勸過皇帝的,但是沒得用,明白嗎,根子還在于皇帝!

宋真宗,一首《勸學詩》,定下了兩宋的政治基調,開啟了文人盛世,武将的悲歌,時至今日,讀書這個話題,依然不會過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