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狄青:北宋“面涅将军”,以白丁之身出将入相,缘何被“莫须有”冤杀?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人,善骑射,北宋名将,因面有刺字,人称"面涅将军",真正的以白丁之身,逆袭成大将军,知名度却不到岳飞的百分之一,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

狄青:北宋“面涅将军”,以白丁之身出将入相,缘何被“莫须有”冤杀?

狄青,他的老师是范仲淹,和文彦博、寇准同朝出将入相;世人皆知,岳飞,是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可远在岳飞之前的北宋名将狄青,就是被文臣士大夫们以“莫须有”诬陷,最终郁郁而终。

狄青,在民间有一副广为流传的对联:

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百管争鸣,笛清(狄青)难比萧和(萧何)。

狄青:北宋“面涅将军”,以白丁之身出将入相,缘何被“莫须有”冤杀?

面涅将军

公元1008年,这一年大宋签订了两宋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檀渊之盟,当时北宋的皇帝是宋真宗,这一年狄青出生了。

狄青,在十几岁时候,自家兄弟被拖欠农民工工资,气愤不过,PK了奸商,他对兄弟说,就你这暴脾气,进了大牢也能惹祸,还是我去吧,他被官府抓进大牢后,脸上被刺字,发配军中。

军中,一呆就是14年,苦练骑射绝技,史书上记载的勇猛,用咱们自己的话来说,你得翻译成玩命、盖世无敌的的意思,直到遇到了贵人:范仲淹。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党项族老大李元昊,在西北宣布脱离北宋自立,史称:西夏,这一年,宋仁宗28岁,元昊38岁。

《天龙八部》里,慕容复心心念念复国的西夏,就是这个时候立国的。

同年,狄青率军平乱,在保安大败李元昊,史称:保安大捷,这是北宋和西夏大战以来,头一次大败李元昊,一举扭转了整个西北战局,为了防止李元昊玩小动作,狄青,率人在关键地点,大量建筑军事设施,李元昊一点脾气都没有。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宋仁宗30岁,李元昊37岁,元昊诈降,宋仁宗一高兴年号都改了,其后发生36寨暴动。

给各位看官看看数据:

36(寨)*500(户)*5(每户)=10万人

北宋,没有名将吗?怎么可能呢,西北无人吗?更不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赵氏皇族的遗传病:黄袍加身之后,猜忌武将,这才是病根啊。

北宋,在和西夏的国战当中,是屡战屡败,且损兵折将,连一代名臣:韩琦、范仲淹上线,都不敢带兵线,只敢在防御塔下混人头。

狄青,经过在军中十数年的磨练,骑马和射箭,技能达到了MAX级别,且每次打仗都是冲在队伍最前面,还极其有特色:脸上带着铜制面具,披散着头发,极具威慑力,很容易就被人看中,后面就是喜闻乐见的升官。

狄青:北宋“面涅将军”,以白丁之身出将入相,缘何被“莫须有”冤杀?

东华门唱名:

狄青,有一个旧将,叫焦用,两人的交情很好。话说有一次,焦用带兵路过狄青的防区,没说的,狄青必须要尽地主之谊啊,哥俩好啊,六六六啊,喝的贼爽。

狄青,是和韩琦在一起的,焦用的一个手下,跑去韩琦那边告状,说焦用克扣军饷,韩琦查明之后,就当着狄青的面,下令逮捕焦用,要按律法斩了他。

狄青,赶紧帮焦用求情,说:焦用,是好儿郎,有军功。

韩琦,听到这没脑子的话就无语了,十分不屑地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没给狄青面子,斩了焦用。

韩琦,估计没有想到过,100年后,自己的曾孙:韩侂胄,因为同样的理由,被天下士大夫排挤。

狄青,只是猛将,且此时北宋是名相时代,名臣济济,做不了什么;韩琦的曾孙,处于南宋,这位爷可是敢废立皇帝的爷,因这种理由被士大夫排挤,狄青能忍,他可不能,直接发动庆元党禁,杀的天下读书人,是人头滚滚啊,这个作者另外一篇里面有表述,这里不详述。

狄青:北宋“面涅将军”,以白丁之身出将入相,缘何被“莫须有”冤杀?

平定邕州

北宋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广源州突然被交趾打了偷袭,侬智高的父亲和五个兄弟,都被交趾活捉了,侬智高就去交涉,得知需要大量的钱财,行,能用钱解决也是好事,可等钱到位之后,交趾居然不守信用,撕票了。

侬智高,见此情形,觉得还是得拜个大哥,得有人罩着,就想找北宋,北宋说,当小弟可以啊,保护费你得交吧。

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侬智高,瞅准机会,带人攻破了邕州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守城的那是文官,看到这种情况,没说的,撒丫子就开溜了。

侬智高,连续打下了两广很大的地盘,在邕州(今广西南宁)称帝。

北宋,在西北方,和北方的战事刚刚告一段落,朝廷刚想喘口气缓缓,没料想岭南广源州侬智高,一个土著头头,率军大规模骚扰广西南部,且叛军势如破竹地包围了广州城,一开始朝廷是真没在意,一个土著土司啊,能干嘛?

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狄青,凭借多到令人无语的战功,以及名臣的赏识推荐,升职到了枢密副使。

各位看官,可能不晓得,这个职位是代表着什么呢,这么说吧,代表了北宋当时武将的巅峰,再往上就封无可封,可见无论是宋仁宗,还是此时的南宋名臣们,对狄青,那是真的爱护有加,但这个职位也是祸根。

北宋朝廷,安排多位将领前去平叛,前前后后人是没少去,可没有什么成绩出来,宋仁宗有些坐不住了,此时,狄青上表,主动请战。

狄青,对宋仁宗说:臣当兵出身,除了上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能带领数百个外族部落的骑兵,再加上一些禁军,去将叛贼的头砍下送回京城。

宋仁宗,当场就喝下了这碗鸡汤,没说的老铁,放权,要在这里强调,此时此刻,北宋朝廷,无论是皇帝,还是名臣,都对狄青很信任,不怀疑。

狄青:北宋“面涅将军”,以白丁之身出将入相,缘何被“莫须有”冤杀?

这里面有个插曲:

两宋,历来都是文人治国,从上面的韩琦典故就可以知道了,猜忌武将才是政治正确,宋仁宗,左思右想,觉得还是派个人去协助狄青,给他打打下手。

宰相庞籍,坚决反对,对宋仁宗讲:一开始就是个弹丸之地的小打小闹,到如今朝廷不得不郑重对待,原因就在于将军没有大权,指挥不了大军,要是你这次还不给狄青放权,那还不如不让他去。

宋仁宗,琢磨琢磨,自己也觉得有道理,授予狄青,全面负责这次军事行动的大权。

在两宋,其实还有一个陋习:镀金,就是会有权贵子弟,会在军中挂一个闲职,分享军功,为以后进入官场累积政治资本。

狄青,对此事心知肚明,直接放出话:为国效力是好事,但我这个人吧,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赏罚分明,真到了前线,如果你不出战,军法处置,别怪我没提醒啊。

言归正传,公元1052年冬,当听到朝廷派了狄青过来,广西的将领就想给上任的领导一个惊喜,惊喜就是:私自带8000步兵出战,结果大败于昆仑关。

狄青,率军抵达目的地之后,首先是斩了一批在当地作战不力的军官和临阵脱逃之人,整肃军纪,时值元宵节,他下令,大军休整10天,按照习俗,该吃吃,该喝喝。

侬智高,并不了解中原信息,也不了解狄青,当打探到狄青这幅作风,彻底放心了。

在探子打探到侬智高,没有戒心,狄青,在元宵节第二晚,突然擂鼓聚集众将,命令每人带上10 日的口粮,连夜行军,大破昆仑关,侬智高据说是逃到大理,后被人所杀。

这次行动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么说吧,这次军事行动,是北宋解除武将不能专用的禁忌之后,获得的最大的一次军事胜利。

狄青:北宋“面涅将军”,以白丁之身出将入相,缘何被“莫须有”冤杀?

狄青之死

狄青,从到军中开始,一直都是冲锋在最前面,可以说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一定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被自己人弄死。

两宋的赵氏皇族,重文轻武,这是刻画在他们血液里的东西,当狄青,不在京城,在外打仗,士大夫们还不觉得,可一旦狄青回到了朝廷,出将入相,天天朝夕相对,那情况完全就不同了。

文官们,想尽了一切招数,宋仁宗,虽然意动但懒得行动,不少名臣,比方说欧阳修,也在宋仁宗面前说了几句,倒是没有什么私心,只是出于爱护的想法,也没想把狄青怎么着,狄青什么性格,这些个名臣们,门儿清,要不然也不会让他官职做到那么大。

下面这段话,你最好读10遍,不,是20遍,你就能明白宋真宗为什么要写劝学诗了:

宰相文彦博,也建议宋仁宗,罢了狄青的官,宋仁宗不答应,为狄青辩解说:狄青是忠臣。

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狄青,找到文彦博想自辩,文彦博说,我个人不怀疑你,但朝廷怀疑你,你一个武将,却手握兵权,还掌管枢密院,这是大忌。

公元1056年,京师发大水,狄青,为避水患,将家搬到相国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文官士大夫们等键盘侠们,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拿这个可劲儿说事,朝廷便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离京出判陈州。

公元1057年,狄青,嘴生毒疮,三月,抑郁而终。

宋仁宗,在禁苑中为他举哀,追赠中书令,赐谥“武襄”,后为其神道碑额题名为“旌忠元勋”。

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给近世将帅排名次,认为狄青从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为人深沉而有谋略,又能谨小慎微,保全名声,有始有终,对狄青颇为感慨和思念,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祀。

狄青:北宋“面涅将军”,以白丁之身出将入相,缘何被“莫须有”冤杀?

岳飞之死,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套路,狄青之死,就真的是死于自己人内斗了,欧阳修原本是想着维护政治正确,就随口喷了一喷,因为西北的李元昊被狄青的防御措施,看得死死的,动弹不得,当时内外可以说是没有大的战事,估计他也没想到,就这么多嘴一句,开启了两宋文人士大夫喷武将的传统,真是猜到了开头,猜不到结局。

狄青,因军功,做到了枢密使,这是啥?这才是祸根,因为这个位置,一直都是文人来坐,狄青动了文人的蛋糕啊。在狄青给焦用求情的时候,大家也看到了,文人风气在当时是多么正统,狄青也是羡慕文人的,不管武将功勋多高,从当时韩琦的态度上,就能看出一二,文人是打从骨子里就看不上武将的。

从狄青的履历和史料上来看,干的没脑子犯政治忌讳的事,那真是太多了,但大家都选择了无视,直到触碰到了文官们的底线,他们才动手。

狄青,师从范仲淹,但还是书读得不够,作者不是喷狄青哈,当时名臣们,难道不清楚这个位置,狄青做不得?可还是让他做了,狄青的一些名臣好友,史料上也有记载是劝过皇帝的,但是没得用,明白吗,根子还在于皇帝!

宋真宗,一首《劝学诗》,定下了两宋的政治基调,开启了文人盛世,武将的悲歌,时至今日,读书这个话题,依然不会过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