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作者:大槐樹下好乘涼

明朝萬曆年間有兩位著名的大臣,一位就是守邊多年,為大明朝西北邊防線的穩定,做出突出貢獻,後來又擔任兵部尚書的王崇古,另一位就是接替張居正成為内閣首輔的張四維。

而這兩位大人物的名字,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了,十分難得,太珍貴了。是機緣巧合,還是另有故事呢?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在山西省運城市永濟,有一座寺廟叫萬固寺,寺裡面有一座标志性建築,就是萬固寺塔。塔立于寺後面,高聳如雲,氣勢如虹。在這座塔上鑲嵌了一塊石匾,上面刻着四個楷書大字“多寶佛塔”,字型清晰,蒼勁有力。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在塔上鑲嵌石匾的很多,一般都是塔銘,然而石匾上面除了四個大字之外,兩旁還有兩串小字,仔細一看,這可不得了,上面寫着大明朝曆史上兩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一個就是王崇古,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一個就是張四維。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兩位大人物吧為!兩個人都是本地人,過去這裡有一個著名的地方叫蒲州,兩位都來自蒲州,兩個人還有親戚關系,王崇古是張四維的舅舅。

王崇古是明朝嘉靖、隆慶、萬曆朝著名的守邊大臣,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一生中有三大功績,平蕩倭寇,在東南沿海與倭寇作戰,在西北鎮守大明朝的邊防線,大明朝把西北邊防線上分為九鎮,号稱九邊重鎮。王崇古一個人在七個鎮工作過,可以說是明朝守衛邊防線的元老級人物,《隆慶和議》是明朝後期一項重要國策,改變了大明朝與蒙古人的軍事對峙的局面,雙方開始做生意,互通有無,進而開創了和平的新局面。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這麼重大的事件,王崇古就是積極的參與者和推動者。當時他正在任上,發生了蒙古族内部的沖突沖突,王崇古與朝廷中的首輔高拱和次輔張居正等人抓住有利時機,積極推動,最終《隆慶和議》達成,進而開創了百年的和平局面。《明史》對王崇古評價相當高,“崇古身曆七鎮,勳著邊陲”。

而張四維的名氣更大,他是王崇古的外甥,在他的成長中,舅舅沒少提攜,加之張四維聰明機警,個人的不斷努力,後來能夠成為大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的副手,配合張居正進行改革。可見張居正也是十分賞識和培養張四維的。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後來張居正死了,張四維就來接替他,成為内閣首輔。

張居正死了,好的的制度政策,張四維沒有繼續執行,而是配合萬曆皇帝對張居正清算,可見張居正錯了人,看走眼了。

張四維在首輔的位置屁股還沒有坐熱,老爸就死了,不得不回家守孝三年,其實是27個月。當年張居正權勢熏天的時候,老爸去世了,張居正沒有回家守孝,上演奪情,掀起了滔天巨浪般的風波。張四維可沒有這個膽量和能量,還是極不情願,乖乖地回老家守孝去了。守喪期快滿了,準備回北京大幹一場的時候,老天沒有給他機會,張四維病死了。張四維由于清算張居正,名聲不好,後世對他的評價不高。

兩位大人物都介紹完了,也一起去看看這座萬固寺和萬固寺塔。

萬固寺地勢很高,一路向上,現在新修建了一座石牌坊。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塔位于最高處,遠遠的就能夠看到。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萬固寺是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始建于北魏正光三年,隋代複修,取“萬年永固”之意,叫萬固寺,号稱“中條第一禅林”。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下面一座影壁,上面寫着巨大的佛字。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山門古樸,古香古色,旁邊立有哼哈二将。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寺廟逐漸升高,沿山路而上。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一組建築叫藥師洞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裡面有一塊石碑很是珍貴,上面有線刻羅漢像。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另一組建築體量高大,磚石結構,為著名的無梁殿。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殿前懸挂三塊匾額,也都是當地的名人所題,隻是匾額兩側的小字不清楚了。不知道當年是哪位大人物所題寫。明朝中後期,這個地區出了很多大人物,可謂名人荟萃,十分少見。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旁邊的八字影壁,上面鑲嵌着磚雕二龍戲珠,活靈活現。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萬固寺塔據說原有“玉佛、寶瓶、舍利子、金版佛經”四件珍寶作為鎮塔之物,故名“多寶佛塔”。

現在塔為八角十三層,下面最大,然後每層遞減。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氣勢壯觀。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下面就是鑲嵌于塔上的石匾“多寶佛塔”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該石匾鑲嵌于萬曆十四年,張四維已經于萬曆十三年去世,而王崇古還在世。兩位大人物的名字為什麼同時出現在一塊石匾上,左邊寫着王崇古題,右邊刻着張四維書,一個題,一個書都是寫的意思,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個人大膽推測,王崇古退休回家養老,而張四維給老爸守孝丁憂在家,舅舅和外甥都在老家蒲州,一天舅舅和外甥相約一起去萬固寺遊曆,他們二位在當地可是響當當的大人物,都可謂是衣錦還鄉之人。當寺廟的主持、方丈等聽說兩位來了,必然最高規格接待,陪同遊覽,香茶素齋,談論之餘,寺廟的方丈向兩位大佬讨要墨寶,得到兩位大佬的題字,必然是萬固寺無上的榮耀。一陣謙虛之後,談到寫什麼呢?舅舅王崇古說:“就給寶塔題字吧!就題寫多寶佛塔”。張四維作為外甥,當然由他來動筆書寫了。于是落款留下了左邊王崇古題,左為上,而右邊是張四維書。當時這塊石匾沒有刻出來,等萬曆十四年石匾刻好,鑲嵌的時候,張四維已經作古。

以上就是本人的推測,歡迎朋友一起探讨,如果有知道這段故事的朋友,歡迎在留言區裡賜教。

萬固寺沒有大規模的修繕,基本上保持着古樸滄桑的感覺。有機會來到永濟,一定要遊萬固禅寺,看多寶佛塔。來欣賞一下兩位大佬的這塊石匾。

神州大地的文化古迹太多,太精彩了。大槐樹積蓄十年,厚積薄發。如果你也熱愛文物古迹,喜歡曆史文化,就請持續關注吧!希望對您的尋古出行有所幫助。

300篇精彩美文,必定有你喜歡的,就請持續關注吧!

你的點贊、關注和轉發,就是對作者最大的支援。

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大名,在一座古塔上同時出現

作者:大槐樹,70後,北京人,民間古迹的記錄者。 熱愛文物古迹,喜歡老祖宗留下的這些老東西,用手中的相機,記錄古迹的美麗;四海漫遊路上的探路者,喜歡把旅遊中的景物,推介給大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記錄更多的曆史故事,傳承更多的傳統文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