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四維為何被史上稱其為“救時閣老”?實至名歸

作者:魔約曆史

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晝夜,内閣首輔、太傅兼吏部尚書張居正病逝,明神宗賦予張居正崇高的榮譽,谥“文忠”、贈上柱國頭銜、命錦衣衛堂上官與司禮監太監護喪,歸葬江陵!

張居正去世時,内閣輔臣隻有張四維與申時行、于有丁三人,不管是排序仍是威望與資曆,申、于二人都不能和張四維相提并論,于是張四維順理成章地繼任為内閣首輔,大明王朝進入了張四維主政時代。

張四維為何被史上稱其為“救時閣老”?實至名歸

張四維

張四維潇灑又頗有才智,明習時事,與兵部尚書楊博交往甚厚,其舅父王崇古以兵部尚書銜,總督宣府、大同、山西三鎮軍事,張四維受他們的影響,也熟知邊防事務,更喜歡談論兵事。張四維,字子維,是山西人,他出生于一個鹽商世家,父親為蒲州豪賈。嘉靖三十二年中進士,因其文章、書法出神入化,便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

張四維為何被史上稱其為“救時閣老”?實至名歸

嘉靖三十四年授翰林院編修,在翰林院任職期間,“因詞林少事,張四維與志同道合者閉戶讀書,自傳記、諸子、百家,無不窮詣博覽,而尤好深沉之思,蓋隐然複公輔之望”。憑借其卓越的才華,張四維也為内閣次輔、大學士徐階所器重,被贊譽為當世奇才,還稱贊他“異日必濟大業者也”。當時嚴嵩專權,使朝野上下沆瀣一氣,可張四維倒是出潔身自好、淤泥而不染

明代翰林院雖然屬于一個清水衙門,但是明代的内閣大學士多來源于翰林院,是以明人稱明代中央官場,“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閣”,有鑒于此,翰林院掌院這一職務不輕易受人。張四維掌管翰林院後,大臣們都說,“天子且相張公矣”。因為張四維精明幹練,可斷大事,是以高拱想要援引四維進入内閣,不料被殷士儋捷足先登。由于内閣的紛争,張四維遭到言官彈劾,便請辭告老還鄉。

隆慶六年春,太子出閣,皇帝召四維充任東宮侍班官,協理詹事府事。給事中曹大埜揚言張四維賄賂首輔高拱,才多次獲得升遷,張四維上書請辭,但是皇帝下旨讓他立即入朝,擔任太子的侍班官。明世宗嘉靖在位長久,諸司檔案資料甚缺,但張四維極力搜集整理,自嘉靖十年以後的軍事上的政務、國庫稅收、人員的調動等等資料,都一應具備、有條有理。辦事得力的四維自然深得張居正的賞識。萬曆三年三月,張居正請求增置閣臣,便推薦張四維,于是張四維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與機務。

張四維為何被史上稱其為“救時閣老”?實至名歸

張居正

張居正,國庫空置,農民起義一場接着一場,危機四伏。四維堅決支援張居正的各項法令和改革,實行考核辦法,清理田地和糧食,征收銀稅,普及“一條鞭法’,裁減人員,減少開支,防禦邊疆,治理黃河、淮河等。皆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簡單地說,張居正統治着國家。為了追求行政效率,用法家的思想來治理國家,張四維不同于文绉绉的大學士呂調陽,他有自己的治國主張,有自己的政治見解。當張居正權力鼎盛之時,張四維就提醒他要小心謹慎,防微杜漸。令人遺憾的是,當時的張居正,權勢正是如日中天,哪裡聽進去忠言。

張四維為何被史上稱其為“救時閣老”?實至名歸

現在張四維成為内閣首輔,他決心施行自己的治國理念。張四維曾經與内閣次輔申時行相商今後的治國方法。不久後,恰逢皇嗣誕生,張四維趁機上書:“皇子誕生,普天同慶,宜以大慶施行惠政于天下,以養國家元氣。”皇帝看了龍心大悅,遂即頒布天下施行。從此,朝政大變,民心大悅,言路也打開了。在“朝事一大變”的氛圍下,張四維授意禦史孫繼先上疏請求重新啟用因為建言而獲罪的大臣,如翰林編修吳中行、翰林檢讨趙用賢、刑部員外郎艾穆等人,皇帝接受了這一主張,下旨:“朕一時誤聽奸惡小人之言,以緻降罰失中,這本内有名,建言得罪的,起用。”這些之前因為反對張居正的正直官員們重新步入了官場,官場中重新充滿了正能量。

張四維為何被史上稱其為“救時閣老”?實至名歸

張四維,他的身上有着山西人典型的厚重與精明,身為首輔,居恒簡重,臨大事、決大疑,皆迎刃而力斷,其志在扶危定傾,其心在安利國家。其為政方式寬厚簡約,雖然不似張居正的雷厲風行,但是卻極得人心,政局也相應穩定。惜乎天不假年,張四維主政時間太短,未能使萬曆朝的政局再次出現中興之勢。

萬曆十一年,張四維的父親嵋川公病逝,四月初,張四維接到消息後,痛不欲生。皇帝知道後,派司禮監太監前去慰問,并希望張四維可以“奪情起複”,依舊在内閣處理政務。但是張四維急于回鄉奔喪,加之有張居正的前車之鑒,張四維婉言謝絕了皇帝。臨行前,張四維到文華殿辭别皇帝,“勸神宗以法敬祖宗、孝順親人、勤理政務、正身清心、少私寡欲、仁民愛物、并要做到始終如一。”這也是張四維作為首輔向皇上最後的叮囑。

張四維為何被史上稱其為“救時閣老”?實至名歸

平心而論,張居正與張四維都是萬曆年間的英雄豪傑,而且這兩個人都憂心國事,希望通過變法或者改革來複興大明,重振朝綱。隻不過二人的施政綱領不同,張居正更加喜歡申韓法家之術,持政苛刻,在加上慈聖皇太後的倚重與信任,一定程度上代行了皇帝的君威,雖然政治卓著,但是也為日後的倒台埋下了隐患。張四維為政寬仁,更加符合儒家對國家的治理,加上罷黜當權的一批奸邪權宦,啟用了大批正直的大臣,更是對皇帝也盡心輔佐,不敢大權獨攬、作威作福,是以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緻好評。

無奈,張四維當内閣首輔的時間太短,雖然隻有區區的三年時間,但這三年足以讓朝廷上下改頭換面,是以張四維被稱為“救時閣老”實乃實至名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