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聰明的張居正死後,為什麼會被清算,難道他沒有考慮到?

張居正死後,反對改革的保守勢力迅速反撲,張居正被削奪一切官爵,滿門查抄,地方官為迎奉上意,将張家大門釘死,以緻餓死者十餘人,張居正的長子張敬修不堪受刑而自殺,弟弟和次子被充軍煙瘴之地,“身後一敗塗地”。

繼任内閣首輔的張四維,疏奏張居正“征斂無藝,政令乖舛”,提出要“蕩滌煩苛”。于是,支援改革的官員如吏部尚書梁夢龍、禮部尚書徐學谟、兵部尚書張學顔等都遭到了排擠迫害,“斥削殆盡”。張居正大力推行的“考成法”、“一條鞭法”也相繼被廢除,改革徹底失敗。

聰明的張居正死後,為什麼會被清算,難道他沒有考慮到?

對此局面,其實張居正早有預料

其實,張居正很早就意識到了,自己死後可能會被清算。萬曆五年,張居正父親去世,一天之内竟接連收到皇上三道诏書,地方官引為一大盛事,在江陵建造“三诏亭”以為紀念。張居正知道後,寫信給湖廣巡按朱琏,信中寫道,“異日時異勢殊,高台傾,曲沼平,吾居且不能有,此不過五裡鋪上一接官亭耳。”

萬曆九年,小皇帝已經十八歲了,張居正提出“乞休”,他在奏疏中請求皇帝“賜臣骸骨生還故鄉,庶臣節得以終全”。盡管當時他主持的改革尚未完全成功,但繁重的政務,錯綜的人際關系,新政的重重阻力,都令張居正感到十分不安,他不得不作深長的計議,希望可以急流勇退,保全臣節。但李太後否決了張居正的請求,反而要求他輔佐萬曆一直到三十歲。

從以上幾件事來看,越到後來,張居正越是感到自己被清算的危險,但身在局中,并不是他想退出就能夠退出的,他所推動的改革已經成為一股浪潮,裹挾着他和一大批官員不斷向前,根本不可能停下來。而那些利益受到改革損害的人,早已時刻在暗中窺伺着張居正,隻要一有機會,必定會狠狠地反擊,無論張居正是去世,還是緻仕,隻要他不在首輔的位置上,就一定會遭到清算。

聰明的張居正死後,為什麼會被清算,難道他沒有考慮到?

為什麼張居正能夠推動改革

張居正改革之是以能夠順利推動,主要得益于兩個方面,一是得到了皇權的支援,二是得到了宦官的支援。

明朝時大臣能否入閣,入閣後能有多大權力,能否推行其主張,主要看皇帝對其是否寵信和支援。明穆宗朱載垕英年去世,其子朱翊鈞即萬曆帝,以虛齡十歲繼登大位,一時未能親裁政事,皇室的最高權力便暫時掌控在了其生母李太後手裡。

外廷中,首席顧命大臣、内閣首輔高拱,因頂撞李太後,被斥回原籍;另一顧命大臣、原吏部尚書高儀又急病身亡,于是隻剩下一個張居正,便得以以師保和首輔的身份,成為唯一的顧命大臣。張居正利用李太後望子成龍的願望和在徽号上的野心,給予滿足,順利被委以大柄和對皇帝“朝夕納誨”之責。是以,當張居正在推行改革是,反對派改革的幹擾如“奪情”等,都可以讓孝皇帝出面排除。而且,就算小皇帝不願意,背後還有李太後的支援。

聰明的張居正死後,為什麼會被清算,難道他沒有考慮到?

在另一方面,對于長期以來和内閣激烈相軋争權的宦官勢力,張居正盡量緩和沖突,力求将阻力轉化為助力,取得互相的支援和合作。

馮保是一向被李太後母子視為“肺腑内臣”,在隆慶、萬曆交替的關鍵性轉折時刻,高拱要求集權力于内閣,親自出面并示意科道等官點名彈劾馮保,結果反被李太後貶斥回原籍。在馮保最為窘迫的時候,張居正對馮保采取了默相認可的态度,并極力為之緩解,兩人從此結為“盟友”。

在日常政務和事務中,張居正對馮保采取有限度的忍讓和倍加禮遇,比如給他送珍珠簾、給他撰寫《預作壽藏記》等,以搞好關系。就這樣,馮保便成了張居正與皇帝、太後之間交流的有效管道,隻要說上一兩句好話,就可以為張居正的改革作出有力的推動。而通過馮保,張居正還有效地鉗制宦官不敢過分擅權作惡,在宦官勢力跋扈的明朝,内閣能隐隐位于宦官之上,實屬難得。

就這樣,張居正做到了“雖然沒有獨裁者的權位,卻有了獨裁者的神通”,得以順暢地一展自己的抱負。

聰明的張居正死後,為什麼會被清算,難道他沒有考慮到?

曾支援張居正的皇權,成為清算他的主力

張居正以超人的膽識,盡量利用了曆史舞台所能給他提供的條件,進行改革活動,取得了比商鞅、王安石變法更大的成果,但是,随着張居正因病去世,所有改革措施均被推翻,張居正一家也遭到了清算,甚至有人要求“開棺鞭屍”,後來在輿論的壓力下,萬曆終究沒有行此喪心病狂之舉。

“政以人舉”的結果,是必以人亡。張居正之是以能推動改革進行,主要是得益于來自皇權的支援,無論是他對宦官勢力的壓制,還是對反對派的壓倒性優勢,其實都是皇權的力量,而不是他本身的力量。那麼,一旦皇權不再由張居正掌握,張居正便會失去一切優勢、喪失所有的力量。

然而,事實恰好如此。

聰明的張居正死後,為什麼會被清算,難道他沒有考慮到?

萬曆五年之前,小皇帝對張居正基本上是言聽計從,視之為嚴師。即便偶然有不同意見,在李太後的嚴厲訓斥下,也不敢顯露。然而,随着小萬曆的逐漸長大,以貪婪為中心的各種邪欲在他心中更加熾長,而且越來越不加掩飾。

有一次,萬曆谕令取用光祿銀十萬兩,張居正十分不滿,上疏說道:“若再有取用,臣等亦決不敢奉诏矣。”按當時的君臣關系,公開聲明“決不敢奉诏”,是極其嚴重的不敬,實屬罕見。他對張居正表面恭敬有加,心裡卻是“積忿許久”急于收回自己的權力。加上随着改革的推行,國家政治、經濟形勢好轉,對萬曆來說,張居正的作用已經慢慢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于是,在張居正死後,一向支援張居正的皇權,轉而支援反對改革的保守勢力了,改革派人士“以孤焰,耿耿于迅飙之中”,完全沒有能力反抗,結果隻能是一閃而滅。

聰明的張居正死後,為什麼會被清算,難道他沒有考慮到?

張居正得勢之後,私德有失,為清算他的人提供了借口

權力和地位,可以有助于發揮才智,但亦最能蔽聰塞明,對人進行腐蝕。張居正“得志以後,則明于治國而昧于治身”,使得後來反對派清算他的時候,有了衆多的把柄。

用人方面,張居正過于自信,往往因惡忤喜順,錯用了一些旨在投機的小人。比如,張四維對張居正“四時愧問不絕”,入閣後又“曲事居正”,成為張居正的親信心腹之一,但他絕不會想到,日後張四維竟然成了清算他的主将,“務傾江陵以自見,盡反其所為”。

曾有人送了張居正對聯,聯為:“上相太師一德輔三朝,功光日月;狀元榜眼二難登及第,學冠天人”,“日月并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這兩副對聯可謂極盡吹捧之能事,但凡有一點謙遜之心,都會将其退回,然而張居正竟得意地挂了起來。

聰明的張居正死後,為什麼會被清算,難道他沒有考慮到?

張居正生病時,京都和地方的官員都為他齋醮祈禱,所拜表章的副本,很多都通過行賄他的家人送到他手裡,這本就不合規矩,但張居正不僅沒有制止這一行為,反而“或見而颔之,取筆點其一二麗語”,以緻官員“争募詞客為之,冀其一啟顔”,帶壞了官場風氣。

萬曆五年,由皇帝出面,在廷試中調包,把原定為狀元的宋希堯,降為二甲第一名,把張居正之子張嗣修,從二甲第二名拔為一甲第二名。事後,萬曆對張居正說:“朕無以報先生功,當看(照顧)先生子孫”,而張居正竟然也就欣然接受。

張居正的生活更是窮奢極欲,妻妾成群,自奉甚厚。回鄉辦喪事時,“自京師除道,達其室四千餘裡,填塹刊木,廣狹如一。所至廚傳列竈千計,外藩大吏望塵迎拜”。張居正所坐的特制大轎,由三十二人擡,前面是起房間,後面是寝室,兩廊一邊一個書童焚香揮扇。

張居正被抄家時,抄出黃金萬餘兩,白銀十餘萬兩,這數字看起來不多,但張居正并非世家大族出身,明朝官俸又極薄,皇上所賜有限,他何以能過上奢侈的生活,不言自明。這又給反對派以可乘之機。垂涎他的家産,也正是萬曆要抄他家的一個重要原因。

聰明的張居正死後,為什麼會被清算,難道他沒有考慮到?

綜上所述,張居正的改革,整頓了吏治,減輕了農民負擔,“一條鞭法”也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社會向前發展,可以說延續了明王朝幾十年的統治。而當他死後,改革被推翻,明王朝形勢立即急轉直下,不可收拾,這也從反面證明了張居正功不可沒。

然而,在當時的情況下,張居正改革失敗乃是必然,他死後被清算也是必然。一方面,他在個人私德方面有所欠缺,給人以口實。另一方面,張居正的改革動了包括皇權在内的保守派的奶酪,在當時的社會、政治、道德、倫理結構下,注定了張居正不可能徹底進行改革,是以人亡政息并非偶然。

對于這樣的結果,張居正應該早有預料,但對此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想要抽身退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皇帝允許了他“緻仕”,張居正回到了老家,就能真正做一個不問世事的“富家翁”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當張居正不再掌權時,便是對其展開清算之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