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後的長江白鲟”目擊者:17年後 長江鲟 不再留遺憾

作者:人民網四川頻道

原标題:17年前 長江白鲟 錯過救助 17年後 長江鲟 不再留遺憾

“2003年發現的那條長江白鲟是雌性,四五月份就可以交配産卵了,我們很想把它留下來,可惜當時沒有人工飼養的條件。”四川省水産局漁政處處長張志英回憶說,那是他最後一次見到長江白鲟,也是世界上最後一隻被救助的長江白鲟。

1985年參加工作的張志英,于1986年開始從事漁政管理相關工作,和大江大河以及裡面的魚類,打了足足三十餘年的交道。對于近日長江白鲟滅絕的消息,張志英表示他個人更傾向于功能性滅絕的說法,即存活的長江白鲟已經無法實作種群的延續。

“長江白鲟、中華鲟、長江鲟等大型魚類對于大江大河來說,就像人血液裡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闆等重要的健康名額。”張志英微微颔首輕歎說,除了這三種大型魚類,長江上遊有上百種特有魚類,至少有十餘種他已經很久沒聽說在野生環境中出現了。

遺憾

2003年救助長江白鲟

曾打算人工飼養,條件不足錯過

“2003年到現在,整個長江就出現過兩次長江白鲟。”張志英回憶說,其中一次是在江蘇南京,還有一次是在四川宜賓。“當天下午我們收到消息就趕過去了,當時那條長江白鲟出現了應激反應,已經有點翻肚皮了,差點就死了”,還好經過救助,第二天基本恢複了。

張志英表示,“2003年那次很想把‘她’留下來,那條長江白鲟是雌的,四五月份就可以交配産卵了,可惜當時沒有人工飼養的條件”,養長江白鲟這種兩三米、甚至三四米長的大型魚類,目前用的池子至少都是一千多平方米。“當時如果有條件,能再捕到一條雄性的魚,就可以交配繁殖,長江白鲟一次可以産超過10萬枚卵。”張志英表示,雖然從魚卵到魚苗,再到成魚困難重重,但至少有了希望。而令人心痛的是,後來條件成熟了,卻再難見長江白鲟了。

張志英展示了當時救助長江白鲟現場拍攝的照片,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它三米多的長度,三個人肩并肩站在魚旁還不到魚身的三分之一。對于長江白鲟具體少于多少條,便無法完成種群延續,張志英無法給出一個數字。對于魚類的調查無法像陸地上的動物一樣直覺。除了專門的生物調查,日常更多時候他們通過“漁獲物”來了解水中的情況。“漁獲物”通俗地講就是漁民從水中捕獲的水生動物。目前,四川最長的長江白鲟标本長度達到四米多,由20世紀90年代一條死亡的長江白鲟制作而成,而其他的大多在兩米長左右。

記憶

長江白鲟産卵場基本都在四川

有“三塊石”為證

張志英介紹說,20世紀80年代還能在長江中看見中華鲟;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一年中,多的時候能看到三四條長江白鲟,少的時候也有一兩條;長江鲟一直到90年代末期基本還能年年可見。而這與它們不同的生活習性和環境變化有關。“起源于四川不敢說,但幾個主要的産卵場基本都在四川”。

“說起四川的産卵場,不得不提到‘三塊石’。”張志英從書櫃中翻出一本《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圖檔集》,在一張名為“三塊石白鲟中華鲟産卵場”的照片裡,三塊巨石矗立于江邊。長江白鲟、中華鲟、長江鲟産卵要有湍急的水流作為外部刺激才行,而“三塊石”本身以及該區域亂石灘等條件正好造就了該處水流湍急的水環境。在該圖集最後的保護區功能區區劃及規劃圖上,可以看到三塊石産卵場位于向家壩水電站下遊,順江而下,還有南溪等幾個主要産卵場。而再往下走,水勢相對來說較為平緩,适宜于魚苗成長。與長江白鲟、長江鲟有所不同的是,中華鲟到長江交配繁殖後會遊回大海生活;而長江白鲟和長江鲟基本定居長江。“葛洲壩建成後,中華鲟洄遊的路線中斷,就越來越少在長江中看見中華鲟了。”張志英介紹說,宜賓的向家壩建成後,長江白鲟和長江鲟的蹤迹也越來越難尋覓。

水壩阻斷、壓縮生存空間是一方面原因,同時食物減少也嚴重威脅着這些大型魚類的生存。“水至清則無魚,曾有漁民說長江的水太清了。”張志英表示,對于整個水生生态系統來說,水太清并不是一件好事,真正健康的江水需要一定的含沙量。年複一年,同樣一網下去,以前漁民能打到百餘斤魚,不少還是接近成年人小臂長的大魚;而現在少的時候甚至隻有幾斤。食物少了,産卵的地方也去不了,再加上水文環境變化等原因,綜合因素造成了現在長江中大型魚類難得一見的情況。

努力

“水中大熊貓”長江鲟

後代即将重返野外

17年前錯過了長江白鲟,這一次,張志英和他的同僚們不會再錯過九尾野生長江鲟。他們正準備将人工飼養的性成熟的達氏鲟放歸到長江中。

張志英介紹說,長江鲟本名叫達氏鲟,九條從野外捕回時已經性成熟的達氏鲟,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已經成功實作了規模化的交配繁殖。一尾雌性達氏鲟一次可産卵約十萬個,其中七成可孵化為魚苗。“過去增殖放流,我們放的都是三四十厘米的小魚,近幾年我們還放了500尾1米左右性成熟的達氏鲟,都是它們的後代”,而達氏鲟達到性成熟,需要6到8年的時間。

為何野生長江鲟比大熊貓還要珍貴?張志英解釋道,長江鲟和大熊貓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相對來說目前大熊貓人工圈養技術更成熟,數量更多。同時野外大熊貓不時還會進入人們的視野。而現在在野外已經很難看到長江鲟了。是以相對來說,“水中大熊貓”長江鲟比大熊貓還要珍貴。

“養魚不容易啊!”張志英回憶說,之前他們也經曆過人工打針催産等過程,到現在通過水流沖擊制造漩渦,模拟自然中的激流,已經無需再人工幹預了。據他了解,目前中華鲟國内有人工飼養繁殖成功的,但尚未規模化。而長江白鲟因為錯過,一切都還是零。除了這些大家知道的魚類,像青石爬鮡、黃石爬鮡因為沒有找到合适的“開口餌料”,也就是母乳,遲遲無法實作人工飼養;而圓口鮦魚的魚苗長到手指長時身上就會出現白點,得了小瓜蟲病,過不了幾天就都死了,“十多年了,還是沒有攻克”。

令人振奮的是,在四川洪雅與夾江中間一段六七公裡、位于兩個水電站之間的封閉水域,目前正在安裝監控裝置,張志英和他的同僚們正準備将人工飼養的性成熟的達氏鲟放歸其中。“該段水域既有靜流,也有激流,希望它們可以在其中交配繁育後代”。而選擇封閉區域的原因是便于監測,岸上的監控裝置會接收安裝在魚身上的聲呐傳回的信号。通過魚在水中的活動軌迹和交配繁殖期的撈苗人工觀測,從業人員可以了解其生存情況。不過,監控水中的生物難度比監控陸地上的動物更困難,“預計第二年能交配繁殖已經是很樂觀的了”。

“這個就是大家平時吃的江團,但現在幾乎捕捉不到野生的了。”在四川省水産局内的标本室裡,張志英感歎說。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林聰 攝影報道

(責編:高紅霞、羅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