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的茶藝之争:兩人所推崇的茶道到底有何不同?千利休和豐臣秀吉各自所推崇的茶道究竟有何不同?"體驗派"千利休:遵循自然、清淨無垢的佛心"學院派"豐臣秀吉:崇尚權力、追名逐利的野心"體驗派"與"學院派"本質上對立千利休和豐臣秀吉茶道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千利休的死亡并非追逐茶道本真的終結結語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的茶藝之争:兩人所推崇的茶道到底有何不同?千利休和豐臣秀吉各自所推崇的茶道究竟有何不同?"體驗派"千利休:遵循自然、清淨無垢的佛心"學院派"豐臣秀吉:崇尚權力、追名逐利的野心"體驗派"與"學院派"本質上對立千利休和豐臣秀吉茶道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千利休的死亡并非追逐茶道本真的終結結語

"道不相同,不相為謀。"同在織田信長門下為莫逆之交,豐臣秀吉師從千利休學習茶道,後一統日本卻以莫須有的"僭越"罪名賜死曾經的師父。

一個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一個日本戰國時期的一代枭雄,同樣推崇日本茶道的二人師徒反目勢同水火,究其根源,有茶道茶藝的立場之争,更有新舊勢力的此消彼長。

鑒真東渡,為日本送去了唐朝文化裡的"茶文化",最初茶隻作為入藥的藥引,後茶文化在日本上層社會武家之間興起,有一位叫做村田珠光的日本禅師将唐朝流通到日本的中式茶具與日本本土所用的日式茶具相融合,将禅的意境與茶道相結合,形成了"草庵茶"。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的茶藝之争:兩人所推崇的茶道到底有何不同?千利休和豐臣秀吉各自所推崇的茶道究竟有何不同?"體驗派"千利休:遵循自然、清淨無垢的佛心"學院派"豐臣秀吉:崇尚權力、追名逐利的野心"體驗派"與"學院派"本質上對立千利休和豐臣秀吉茶道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千利休的死亡并非追逐茶道本真的終結結語

而後,其再傳弟子武野紹鷗繼承衣缽創造性地提出了"茶禅一味"的說法實作了茶道的民族化。

千利休深得武野紹鷗的真傳尤善茶湯,在織田信長門下做茶頭,偶然收織田信長的接班人豐臣秀吉為徒,二人一時相見恨晚結成莫逆之交,但茶道理念最終還是相去甚遠。

千利休出身商賈之家,18歲就拜師武野紹鷗學習茶道,可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茶道革新。千利休的茶道講究"純粹"二字,"佛法即在茶湯中",茶道即是茶道,不可摻雜物欲。

千利休崇尚"草庵茶",即生火、燒水、點茶、喝茶,僅此而已,沒有繁文缛節,一切從簡方為茶道。如若過分追求喝茶所處茶社的安逸、喝茶所用茶具的華美、過分強調點茶的動作姿态、講求鑽研技巧的繁複,反倒是失了茶道本身的意義與韻味。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的茶藝之争:兩人所推崇的茶道到底有何不同?千利休和豐臣秀吉各自所推崇的茶道究竟有何不同?"體驗派"千利休:遵循自然、清淨無垢的佛心"學院派"豐臣秀吉:崇尚權力、追名逐利的野心"體驗派"與"學院派"本質上對立千利休和豐臣秀吉茶道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千利休的死亡并非追逐茶道本真的終結結語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千利休的茶室面積不大,喝茶所用的茶碗也選用樸素低調的高麗茶碗,對于飲茶的環境,千利休更多的追求即簡單質樸又清幽曠達,兼具山野之風,身處其中悠然閑适,因而更注重茶道的體驗感。

千利休認為,飲茶本就是令心情舒暢、神經放松的活動,因而盡可能的簡化繁瑣的流程以達到真正的修養身息。

千利休舉辦茶會,目的純粹是為了讓參加茶會的人能夠擺脫世俗的困擾,真正做到内心清淨,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就是千利休所追求的恬淡的飲茶氛圍,他借飲茶展現給世人的是對精神自由的渴求和追逐。

千利休式的茶道打破了固有等級劃分的界限,實作真正的自由和人人平等,這樣遵循自然,抛開一切雜念,不計較利益得失,便是擁有了清淨污垢的佛心。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的茶藝之争:兩人所推崇的茶道到底有何不同?千利休和豐臣秀吉各自所推崇的茶道究竟有何不同?"體驗派"千利休:遵循自然、清淨無垢的佛心"學院派"豐臣秀吉:崇尚權力、追名逐利的野心"體驗派"與"學院派"本質上對立千利休和豐臣秀吉茶道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千利休的死亡并非追逐茶道本真的終結結語

豐臣秀吉是絕對的素人英雄,從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到坐擁權勢俾睨衆生,盡管學習茶道的初衷是純粹的,但經曆了刀光劍影的打磨,豐臣秀吉更像一個一夜暴富的窮人,精神生活的匮乏讓他急于将自己的榮耀昭告于天下,如果可以将茶道做成盛大的統治者祭天儀式,那麼豐臣秀吉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大做文章。

是以對于豐臣秀吉來說,茶道更像是一種階級身份的象征,他認為茶道并非人人可為之,要做就必定要精細奢華,要做就要按照一套固有的規章,強調絕對的服從,強調細節的華麗,這樣才能夠展現至高無上的權力。

顯達之後,豐臣秀吉在皇宮中舉辦禦前茶會,看似是為了答謝天皇,實則是為了宣示自己顯赫的身份、展示自己征斂收集的奢華茶具以及展現自己應有盡有的金山銀山。在北野大茶會上,豐臣秀吉極盡奢華,所使用的茶具皆為黃金打造而成,茶室也不例外,對外營造一種金錢堆砌的無上的榮光。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的茶藝之争:兩人所推崇的茶道到底有何不同?千利休和豐臣秀吉各自所推崇的茶道究竟有何不同?"體驗派"千利休:遵循自然、清淨無垢的佛心"學院派"豐臣秀吉:崇尚權力、追名逐利的野心"體驗派"與"學院派"本質上對立千利休和豐臣秀吉茶道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千利休的死亡并非追逐茶道本真的終結結語

茶道于豐臣秀吉,乃錦上添花。他所崇尚的茶道并不追求得到内心的平和與甯靜,相反,他大興奢華之風追逐的是一種自我肯定與自我滿足,肯定自己曾經的豐功偉績,滿足于自己取之不盡的财富,彰顯了崇尚權力、追名逐利的赤裸裸的野心。

對于"體驗派"千利休和"學院派"豐臣秀吉,二者的茶道思想是毋庸置疑的水火不相容,"體驗派"強調無為,"學院派"主張"有為",本質上的對立讓千利休和豐臣秀吉無論從政治上看茶道還是從茶道裡悟政治都無法彼此認同,本質的對立裡有精神世界的對立和階級勢力的對立。

精神世界的對立。顧名思義,千利休的"草庵茶"是大衆化的平等世界的象征,而豐臣秀吉的"黃金茶"展現的是差別化的至高無上的權力。千利休想要衆生平等,豐臣秀吉想要唯我獨尊,兩者是不可調和的沖突。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的茶藝之争:兩人所推崇的茶道到底有何不同?千利休和豐臣秀吉各自所推崇的茶道究竟有何不同?"體驗派"千利休:遵循自然、清淨無垢的佛心"學院派"豐臣秀吉:崇尚權力、追名逐利的野心"體驗派"與"學院派"本質上對立千利休和豐臣秀吉茶道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千利休的死亡并非追逐茶道本真的終結結語

盡管千利休并沒有對豐臣秀吉所謂的茶道精神有所指責,但發自内心的厭惡促使他更加堅定自己所選并不會被豐臣秀吉的權勢所脅迫和動搖。

再者,豐臣秀吉本就是追名逐利之人,當自己的對手成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地位穩固不可動搖時,他時刻害怕被這樣的氣勢所壓倒,是以要不顧一切地鏟除障礙,無所不用其極。

階級勢力的對立。千利休所代表的是一個獨立于凡世俗塵以外的渴望自由和平等的新生階層,而豐臣秀吉所代表的則是竭盡所能想要維護正統地位的封建舊勢力。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的茶藝之争:兩人所推崇的茶道到底有何不同?千利休和豐臣秀吉各自所推崇的茶道究竟有何不同?"體驗派"千利休:遵循自然、清淨無垢的佛心"學院派"豐臣秀吉:崇尚權力、追名逐利的野心"體驗派"與"學院派"本質上對立千利休和豐臣秀吉茶道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千利休的死亡并非追逐茶道本真的終結結語

時間的推移,人類的進步,新生階層獲得更多的認可,範圍逐漸擴大,因而千利休所主張的茶道精神為更多人所認同和追逐,在一個本就不平等的封建社會裡,衆生渴望平等勢必造成封建舊勢力的恐慌,于是新生階層與封建統治階層的對立并非偶然。

應仁之亂後,新興城市的出現滋養了自由獨立的人格。千利休出生在堺市,盛産漆器和兵器,吸引了不少商人前來經營買賣。

有商人的地方就有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換來的是源源不斷的經濟流水,經濟發展是城市進步的關鍵,商人雲集,各方勢力的争取赢得政治上的主動權,使得堺市逐漸發展成為一高度自治的獨立城市。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的茶藝之争:兩人所推崇的茶道到底有何不同?千利休和豐臣秀吉各自所推崇的茶道究竟有何不同?"體驗派"千利休:遵循自然、清淨無垢的佛心"學院派"豐臣秀吉:崇尚權力、追名逐利的野心"體驗派"與"學院派"本質上對立千利休和豐臣秀吉茶道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千利休的死亡并非追逐茶道本真的終結結語

在這樣一個高度自由和平等的城市裡長大的千利休自幼與世無争,更願意追逐精神自由,熱愛簡約樸實的生活,這也為後期形成崇尚自由平等的茶道精神創造了條件。

蠅營狗苟裡,隻有讓自己變得強大才能把别人踩在腳下。豐臣秀吉是織田信長的欽定接班人,自幼生活在底層,知道隻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夠擷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日本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擁有權力和地位的統治者内心膨脹而空虛,需要通過大量的揮霍來顯示自己的存在感。

往往物質越富有的人精神越貧瘠,無法纾解的他們隻能通過奢靡的生活方式來掩飾内心的空泛,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身居高位,企圖通過揮霍來提高自己的威望。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的茶藝之争:兩人所推崇的茶道到底有何不同?千利休和豐臣秀吉各自所推崇的茶道究竟有何不同?"體驗派"千利休:遵循自然、清淨無垢的佛心"學院派"豐臣秀吉:崇尚權力、追名逐利的野心"體驗派"與"學院派"本質上對立千利休和豐臣秀吉茶道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千利休的死亡并非追逐茶道本真的終結結語

對生活背景單純的千利休而言,茶道是人生的全部,對常年生活在陰暗逼仄中的豐臣秀吉而言,茶道是權力的衍生品。正是由于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兩者互相對立的茶道精神。

升官發财的豐臣秀吉愈發驕縱聽不得逆耳之言,隻有千利休一人敢于勸谏,久而久之形成的嫌隙使得豐臣秀吉忍耐千利休到了極限,大德寺的木像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突破了豐臣秀吉容忍千利休最後的底線,一句"能讓我低頭的,隻有美麗的事物。"讓千利休永遠的成為了古人。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不僅僅是茶道精神的對立,更是政治立場的對立。千利休追逐自由和平等成為了豐臣秀吉的眼中釘肉中刺,最終也沒能逃過豐臣秀吉的滔天權勢案上的一個莫須有的"僭越"罪名,這個罪名足以讓豐臣秀吉等封建舊勢力将以千利休為代表的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置之于死地。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的茶藝之争:兩人所推崇的茶道到底有何不同?千利休和豐臣秀吉各自所推崇的茶道究竟有何不同?"體驗派"千利休:遵循自然、清淨無垢的佛心"學院派"豐臣秀吉:崇尚權力、追名逐利的野心"體驗派"與"學院派"本質上對立千利休和豐臣秀吉茶道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千利休的死亡并非追逐茶道本真的終結結語

一個是追求自由平等的新階級,一個是想要鞏固封建統治的舊勢力,對立沖突成為必然。

正如,千利休的"草庵茶"看豐臣秀吉的"黃金茶"是視金錢如糞土的不屑與鄙夷,認為毫無必要,與豐富精神世界背道而馳;豐臣秀吉的"黃金茶"看千利休的"草庵茶"是富人看窮人的寒酸,但面對其興起成為主流卻也帶着幾分不得不高看兩眼的無奈與不安。

千利休被賜死,并不意味着"草庵茶"的消亡,更不是代表豐臣秀吉的"黃金茶"獨占鳌頭,相反,正是由于兩種截然不同的日本茶道思想的碰撞,在茶道中打造出一個絕無僅有的獨特的精神世界,成為大和民族真正的驕傲,也成為日本不朽的文化瑰寶。

千利休和豐臣秀吉的日本茶藝之争看似是新舊勢力的追逐,實則是兩種極端思想的碰撞,盡管最終有一方敗下陣來成為曆史,但正是有了思想的碰撞,才能讓日本茶道的精髓得以發揚光大。

文/盛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