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現|中國乃至世界最早介紹茶文化的《荈賦》中,産茶的“靈山”在哪裡?

文/王克明

晉代詩人、文學家杜育(毓)(?-311)寫的《荈(chuǎn)賦》,是我國重要的茶文化史料,第一次記載了滿山滿坡的茶園,第一次寫到飲茶後神清氣爽,困倦頓消,慵懶盡除的感受。後世的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曾多次引用《荈賦》内容。

賦中描寫的靈山,曆來受到茶史研究者的重視。那麼,靈山究竟在哪裡呢?

發現|中國乃至世界最早介紹茶文化的《荈賦》中,産茶的“靈山”在哪裡?

杜育塑像(資料圖檔)

杜育與《荈賦》

《荈賦》從茶的産地、采摘、沖泡至飲用,較為全面地描述了茶的生産過程,其賦曰:

靈山惟嶽,奇産所鐘。厥生荈草,彌谷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責青霜,白黃若虛。調神和内,倦解慵除。

《荈賦》了解起來有點費勁,翻譯過來就是:

鐘靈毓秀的靈山,是奇異特産鐘愛的地方。那裡生長着茂盛的荈茶,沿着山谷一直彌漫到山崗。承載着豐沃土地的滋潤,享受着陽光雨露的孕育。待到初秋,農閑之時,結伴同行,上山采摘,精心制作。煎茶就用岷江水,隻取上遊流下的活水清流。品茶的器具,要選擇陶瓷制品,那是出自東邊浙江一帶的越窯陶瓷。酌取茶湯的瓢,是用匏瓜做成,樣式就如周朝祖先公劉做的那樣。茶湯剛煎好時,茶沫下沉,白華上浮。靓麗猶如積雪,燦爛好似春花。有淳厚的茶湯,與色如青霜的浮華相應和,白黃相間。飲後神清氣爽,困倦頓消,慵懶盡除。

《荈賦》的幾個第一

《荈賦》是我國也就是全世界第一篇介紹茶文化的專題文章,對茶的産地、生長環境、采收、飲用、擇器、用水、飲茶功效等進行較為完整描繪,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飲茶之道與飲茶境界。

《荈賦》第一次寫到“彌谷被崗”的種茶規模,第一次寫到秋茶的采摘,第一次寫到陶瓷最宜茶,第一次寫到“沫沉華浮”的茶湯特點,第一次歸納了茶在情感方面的效用,即調神和内,解倦除慵。

因為《荈賦》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陸羽在《茶經》的“四之器”、“五之煮”和“七之事”中,3次使用《荈賦》的論述作為茶經的用典,可見《荈賦》對《茶經》寫作的影響之深。

蘇東坡在《寄周安孺茶》詩中,不無感慨地寫道:“賦詠誰最先,厥傳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論著始于陸。”宋吳淑所作《茶賦》中,也對杜育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清文既傳于杜育,精思亦聞于陸羽。”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将杜育與陸羽擺在了并肩的位置。

從《荈賦》與《茶經》的篇章和結構來看,《茶經》是對《荈賦》的繼承、發展和完善。

發現|中國乃至世界最早介紹茶文化的《荈賦》中,産茶的“靈山”在哪裡?

陸羽《茶經》(資料圖檔)

昔日靈山今何在?

《荈賦》中描繪的1700年前就“厥生荈草,彌谷被崗”的靈山在何處?至今未見到确切記載。

茶史專家朱自振在《茶史初探》中,講到三國兩晉時期産茶史料時,再次提到《荈賦》,肯定了至遲在晉時茶樹種植就有一定發展了。

《茶史初探》中寫道:“靈山是指什麼地方?現在無從查考。不過,筆者從《宜興縣志》中偶爾發現,這首詩和盧仝《走筆謝孟谏議寄新茶》、杜牧的《題茶山》等詩,都作為歌哦宜興或宜興人的作品,而收諸該志的‘藝文'部。如果不是《宜興縣志》編纂搞錯,那麼這一線索也可證明,兩晉時在宜興的某些山嶺,其植茶也相當興盛了。”

從上述中可知,朱自振對《宜興縣志》的記載是持有疑問的。他贊賞了《荈賦》對晉時産茶盛況的記載,而對靈山是在宜興的說法并不支援。

那麼,《荈賦》靈山今何在?“水則岷方之注”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煮茶何必岷江水?

清人嚴可均輯纂的《全晉書》中記載:“(杜)育,字方叔,襄城(今河南襄城縣)人。初與石崇等為賈谧二十四友,永興中拜汝南太守。永嘉中進右将軍,後為國子祭酒。有《易義》若幹卷,集二卷。”

從杜育的任職經曆可見,他到過的地方應該很多。《荈賦》所述的“水則岷方之注”,是說煮茶要用岷江水,可見,杜育是有機會在煮茶時用上岷江水的。

正因為這樣,如果杜育在宜興品茶也用千裡之外的岷江水,是不現實的。是以,杜育品茶和《荈賦》的創作應該在岷江附近,他所見到的“靈山”也應在岷江附近。而在岷江邊品茶,用“出自東隅”的陶器是完全可以辦得到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水與茶的關系。有“茶仙”之稱的清代陸廷燦,在其《續茶經》“伍·茶之煮”中說,陸羽嘗謂:“‘烹茶于所産處無不佳,蓋水土之宜也。’此論誠妙。況旋摘旋瀹,兩及其新耶?故《茶譜》亦雲‘蒙之中頂茶,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袪宿疾’是也。”

就《荈賦》中的“靈山”與“岷方之注”而言,結合“水土相宜”的特點,“靈山”隻能位于岷江邊。

發現|中國乃至世界最早介紹茶文化的《荈賦》中,産茶的“靈山”在哪裡?

清嘉慶版《華陽國志》(資料圖檔)

漢嘉郡地有靈山

《華陽國志·蜀志》在漢嘉縣欄記載:“漢嘉縣郡治。故青衣羌國也……沫水從岷山西來,出靈山下。其山上合下開,水出其間,至縣東與青衣水合,東入于江。土地多山,産名茶。靈山下有靈關,在縣北六十裡。有峽,口闊三丈,長二百步。關外即夷邑。”

晉時的漢嘉縣,在今四川雅安市,三國蜀漢章武元年(221年)置,屬益州。轄境約為今四川雅安、蘆山、名山、寶興、天全、荥經、漢源等市縣區。

從“沫水從岷山西來,出靈山下”,可見靈山可能就是雅安的靈關處,今寶興縣有靈關河、靈關鎮。這裡地屬龍門山區,再從“土地多山,産名茶”可見這裡在西晉時期就是蜀茶産地之一。在這裡,“靈山”和彌谷被崗的“荈草”都能找到出處。

今寶興縣青衣江支流靈關河畔有靈關鎮,距岷江直線距離有100多公裡,在靈關河邊品茶,要用二三百裡外的岷江水,似無道理。

靈山揭其右,離堆被其東

西漢時期的揚雄,在贊美成都的《蜀都賦》中寫道:“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臯彌望,郁乎青蔥,沃野千裡……靈山揭其右,離碓被其東……”

古人以坐北朝南為正向,古地圖以左為東,以右為西,“靈山揭其右”指靈山标示蜀都之右翼,即靈山在蜀都的西面;“離堆被其東”是指蜀都在離堆的東面。

離堆為都江堰分水入平原之門戶,《史記》中“鑿離堆辟沫水之害”,即是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介紹,“離堆”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代稱。

“離堆被其東”,是指沿着都江堰澆灌的膏腴之地一路向東為蜀都。從“靈山揭其右,離堆被其東”可見“靈山”與“離堆”方位并列,岷江在成都平原西北面的出山處——都江堰。

《太平環宇記》在“永康軍(轄地同于今都江堰市)”條目下有:“通靈山,周地圖雲上有通靈寺,因名。”《乾隆灌縣志》有“(縣治)其自西迤北則有靈岩山”。這幾條資訊,将“靈山”共同指向同一個地方:都江堰市的靈岩山。

發現|中國乃至世界最早介紹茶文化的《荈賦》中,産茶的“靈山”在哪裡?

靈岩山雪景。何勃 攝

靈岩山上梨兒茶

靈岩山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北岸,為玉壘山主峰,山上靈窦泉水清冽甘甜。唐初,印度高曾阿世多尊者不遠萬裡來此山,修建寺廟,名曰靈岩寺。1000多年來,香火不斷,傳承至今。

靈岩山及其周邊山脈曆來是茶葉産地,其地理條件也正合茶樹生長所需的“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的良好生态環境。

靈岩山所在的都江堰市河東地區,在唐代為彭州所轄的導江縣,自古産茶,且品質優良,陸羽《茶經》“八之出”中,就有“彭州上”的記載,将靈岩山所在的彭州茶葉列為上品。

五代時,毛文錫在《茶譜》中記載:“彭州有蒲村、堋口、灌口,其園名仙崖、石花等(号),其茶餅小,而布嫩芽如六出花者,尤妙。”彭州的灌口,為今都江堰市的灌口街道及龍池鎮一帶,靈岩山今屬灌口街道靈岩社群。

發現|中國乃至世界最早介紹茶文化的《荈賦》中,産茶的“靈山”在哪裡?

都江堰市靈岩山

靈岩山一直是茶葉的重要産地。都江堰市檔案館收藏的1982年《灌縣農業區劃資料》中,就有關于靈岩山有古老茶樹的記載:“灌縣大茶樹——梨兒茶(這次資源調查中發現,海拔980米以上),這類茶樹較為古老。現已發現5株在同一地内,其中最大的一株,離地25厘米處直徑56厘米,胸徑20厘米,樹高6.2米,樹冠寬3.3米,葉大(形如梨葉,當地人稱梨兒茶),芽頭重(未作定量分析),發芽早(在當地要比其他小葉種提早10天采摘),枝條粗壯(發現前當地社員隔年進行了一次邊茶采割)。其他尚未詳查,有待今後組織人力繼續資源調查。”

這種梨兒茶,特點是葉大筍長。吳覺農在《茶經述評》中對《茶經》中“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的闡述時說:“‘筍者'是筍狀芽,它的特點是芽葉長,芽頭肥壯、重實。生長出這種筍狀的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大葉茶樹;一種是長勢旺盛的茶樹。這種芽葉,持嫩性強,品質成分含量豐富,成品茶的品質當然居上。”這是否就是《荈賦》中彌谷被崗的“荈草”呢?

明代曹學佺在《蜀中廣記》中,将西晉杜育《荈賦》與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詩一并收入《方物記》中,明确了《荈賦》描寫的是蜀山景色。陳彬潘主編的《中國茶文化經典》,開卷第一篇茶文就是杜育的《荈賦》,将《荈賦》列入我國茶文化之首。

發現|中國乃至世界最早介紹茶文化的《荈賦》中,産茶的“靈山”在哪裡?

靈岩山喜雨坊。付三雲 攝

【作者簡介】

王克明,四川都江堰人,就職于都江堰市檔案館。四川省李冰研究會發起人、理事,李冰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四川省檔案“283工程”進階人才,成都市作家協會會員,都江堰市曆史文化研究中心顧問。主要作品有《都江堰百年檔案記憶》《古城遺韻——老灌縣和如煙往事》《“5·12”大地震都江堰市備忘錄》《都江堰檔案遺珍》《故宮太平花青城是老家》《茶文化發祥地——都江堰市》《都江堰文獻內建·曆史文獻卷·文學卷》《司馬相如歸葬都江堰市初考》《開放的都江堰》等。曾獲四川省政府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成都市政府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等。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