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西蘆溪斥資千萬打造劉鳳诰“文化名片” 吸引全國文化名家實地采風

作者:中國江西網
江西蘆溪斥資千萬打造劉鳳诰“文化名片” 吸引全國文化名家實地采風
江西蘆溪斥資千萬打造劉鳳诰“文化名片” 吸引全國文化名家實地采風
江西蘆溪斥資千萬打造劉鳳诰“文化名片” 吸引全國文化名家實地采風
江西蘆溪斥資千萬打造劉鳳诰“文化名片” 吸引全國文化名家實地采風
江西蘆溪斥資千萬打造劉鳳诰“文化名片” 吸引全國文化名家實地采風
江西蘆溪斥資千萬打造劉鳳诰“文化名片” 吸引全國文化名家實地采風
江西蘆溪斥資千萬打造劉鳳诰“文化名片” 吸引全國文化名家實地采風
江西蘆溪斥資千萬打造劉鳳诰“文化名片” 吸引全國文化名家實地采風
江西蘆溪斥資千萬打造劉鳳诰“文化名片” 吸引全國文化名家實地采風

中國江西網萍鄉訊彭秋生、記者萬炳全報道: 11月12日上午,蘆溪縣源南鄉源溪村劉鳳诰文化大院前廣場鑼鼓喧天,熱鬧非凡。當地群眾用古老、獨特、優秀的民俗禮儀文化龍舞、獅舞、牛帶茶燈等節目表演方式,迎接全國文化名家前來采風,以此展現當地群眾民進入新時代對生活的熱愛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參加此次采風的全國文化名家有: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書法藝術委員會主任、對聯學理論專家餘德泉,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江西省詩詞學會會長、江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江西省社科院二級研究員胡迎建,中國楹聯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南昌大學教授、《江西楹聯內建》主編、對聯文獻專家龔聯壽,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詩詞學會副會長、全國著名詩人熊東敖,中華詩詞學會理事、江西省詩詞學會副會長、江右詩社社長、詩詞名家熊盛元,《深圳特區報》新聞研究中心主任、發展研究部主任、著名媒體人、古漢語專家高福生,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副主席、廣東嶺南美術出版社社長、著名文化批評雜志《海風》主編徐南鐵,廣州大學教授、中國文學地理學會會長、詩詞研究家曾大興,江西省古代文學研究會會長、江西省詩詞學會副會長、南昌市楹聯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學地理學會常務理事、江西師範大學教授杜華平,江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員、省楹聯學會副會長張小華,湖南省楹聯家協會副主席魯曉川等全國文化名家參加采風活動,蘆溪縣委書記楊勁松,縣委副書記、縣長劉占純,縣委副書記龍軍,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鐘勇,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劉潔蘭等上司陪同。

在劉風诰文化大院,源南鄉黨委書劉志琴向前來采風的全國文化名人介紹,劉鳳诰(1761~1830年),字丞牧,号金門。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試一甲第三名(探花),被乾隆皇帝稱為“江西大器”。劉鳳诰祖祠又稱源溪劉氏宗祠,位于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源南鄉源溪村源陂自然村,占地面積2800餘平方米,背倚之小山與銀鳳嶺山脈相接,前有廣闊田疇,舉目遠眺,玉女峰勝景一覽無餘,是謂寶地。老宅為明清客贛建築風格,均為磚木結構,現儲存祠堂四處,古戲台一處,福神廟一處。

現在的源溪劉氏宗祠始建于南宋末年,後多有改擴。處于中間位置為總祠,即劉氏宗祠,規格最高,為一大闊間三進結構,内為柱梁結構,搭成大通間,便于祠祭活動。正堂左邊和左前方、右前方三棟分别為源溪劉氏第八世的三個分祠,分别為金公祠、朝公祠、成公祠。其外牆各處裝飾有大量人物、動物泥塑、繪畫,其造型優美,神态逼真,色彩鮮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今年以來,為了弘揚好家風家訓,更好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群衆身邊有看得見、摸得着的載體,縣委以劉鳳诰宗祠為中心,努力将劉鳳诰宗祠打造為全縣廉政文化和家風家訓教育基地、楹聯文化基地、國學教育基地、民俗文化基地,預計總投資1000餘萬元,分為三期建設,即一期工程為征地拆遷,牌樓、家訓、院場等設施主體建設;二期為景觀建設,停車場、道路、美化建設,達到古樸、厚重的目标;三期為家風家訓館、民俗文化展館、楹聯文化館、國學教育館等配套設施建設。目前第一期建設正在緊張的施工中,各個展館的設計布展方案已初步确定。

參觀後,大家對當地幹群對非遺文化的保護翹手稱贊。文化名人餘德泉在接受中國江西網記者采訪時說,劉鳳诰文化大院能夠儲存這麼完整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由于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破壞太多,現在能夠儲存下來是鳳毛麟角,能夠儲存下來,既有上司的文化意識,還有當地群衆對先賢的尊重,是以今天我們能夠看到劉鳳诰的古文化大院,對我們來講,也是一種很高興的事情,我們希望中華傳統文化在習主席的提倡之下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弘揚,我們能夠為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盡一份力量,我們絕不推卸自己的責任。

“我剛才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受就是說像劉鳳诰這樣很有成就的文化名人,他的産生,他的成長,是與他生活的環境是有密切關系的,他不會突然憑白無故的冒出一個文化名人,是以今天我們發現這裡的文化氣氛很濃厚,這應該就是他生長的土壤。雖然他小時候不一定生活在這裡,但是這種氛圍,這種傳統就影響了他,是以說要培養一個文化名家,培養一個人才不是那麼容易的,他與地理環境有關系,與人文環境有關系。”文化名人曾大興說,我們剛才看了一下這個宗祠的地理位置、地理環境很好,後面是山,背有靠,自然環境很好,人文環境也很好,這裡的人一心向學,你看小孩子們,很小就讀國學經典,成年人對詩書畫都很熟悉,還有當地的村民把非物質文化遺産都傳承得很好,這應該就是這個地方産生文化名人的文化環境。

“我覺得萍鄉的文風很盛,有文廷式、劉鳳诰等,萍鄉的文化可能更接近湖南,劉鳳诰的這種擔當意識很強,他是一個很不一般的文人,他組織過很多地方的科考,科考成功的都是他的門生弟子,他的貢獻也是很大的。文化名人高福生說,萍鄉除了劉風诰,還有文庭式、黃海懷、喻宣萱等文人,之是以能夠出這麼多文化大家,除了個人有特殊的基礎外,應該萍鄉說整個文化氣息都很濃。“這裡的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古韻,地方特色很濃厚,很深厚,包括我們看的一些節目,舞獅、茶劇等傳統文藝節目,氣氛非常濃厚,也很有意思,跟我們現在城裡看的完全不一樣,這個感覺到是中國本來的文化。”高福生說。

文化名人熊聖元說,劉鳳诰的詩、聯、文都很好,他在史學方面的造詣很高,我讀過很多劉鳳诰先生的作品。今天第一次到這裡來,我的感受是很深的,這個地方對古代文化的保留,宗族的凝聚力都很強,令人感動。現場看到小孩讀經讀得那麼好,宗族的後人書法又好,很不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