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西才子”劉鳳诰

在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大門的楹柱上有一副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幅楹聯将濟南風光特征概括得恰到好處,吸引了大量的遊客.這幅楹聯的作者就是被譽為“江西才子”的劉鳳诰.

劉鳳诰(1760?1830),字丞牧,号金門,是萍鄉市上栗縣赤山鄉石觀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後,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其後曆任國子監祭酒、太常寺卿、内閣學士、兵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其間先後任過廣西、山東、浙江等省的學政,充當過湖北、山東、江南等省的鄉試正考官.乾隆皇帝很賞識他,稱他為“江西大器”.

劉鳳诰才思靈活,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萍鄉民間流傳他許多随機應變、能言善對的故事.

劉鳳诰少年時就以神童之名著于鄉裡.某年春插時,一個頗識文墨的老漢見劉鳳诰從田邊經過,便說:“禾稈綁秧父抱子”,命對.恰巧一少女提着一籃小筍經過,劉鳳诰靈機一動,便對道:“竹籃盛筍母懷兒”.大家盛贊絕妙.

舊制科舉,一甲三名必由皇上殿試欽點,以決甲第名次.劉鳳诰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殿試,來到金銮殿上後,好奇心驅使他擡頭窺視金殿四周,不巧被皇上瞧見,皇上怒斥道:“你看什麼?”劉鳳诰一聽,誠惶誠恐地答道:“臣想看殿上的字畫.”皇上說:“哪些字畫?”劉鳳诰說:“對聯,皇上若不信,臣可以背誦出來.”皇上一聽,不妨讓他背背,便說:“你若能背出殿上的對聯,便可免罪.”劉鳳诰果然将殿上的對聯一字不漏地全部背出來了,皇上說:“你怎麼有此記性?”劉鳳诰答道:“皇上,殘月堪照天下.”(傳說劉一眼有疾.)皇上聞言大喜,當即口吟上聯囑對:“東啟明,西長庚,南極北鬥,誰是摘星子?”劉鳳诰略加思索後,對道:“春牡丹,夏荷花,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殿下文武百官莫不驚服.按才學,劉鳳诰本該中狀元,無奈此對意思本來就是專點探花的,“東西南北”非對“春夏秋冬”、“摘星子”非對“探花郎”不可,于是,皇上便欽點劉鳳诰為探花.

劉鳳诰在京為官,曾以侍讀學士身份随乾隆皇帝出遊泰山,登峰頂,覽群山,見氣勢迥然,甚是歡欣,随即在峰頂寺廟憩息.寺中方丈借此千載難逢的良機,命小沙彌擡進巨匾,請求禦書,以增榮耀.乾隆皇帝素負文墨,遊覽各地,均喜歡題詩書墨以留禦迹.見方丈求書,心中竊喜.然而對碩大巨匾,文思滞塞,吟哦再三,終無從下筆,一時渾身發熱,極不自在.忽見劉鳳诰随侍左側,便靈機一動,以筆在手掌上虛劃數筆,伸掌以詢劉鳳诰道:“卿以為可以嗎?”劉鳳诰見乾隆掌中空空如也,知乾隆要自己代拟,又不肯出聲相求,便頻頻颔首,口中假裝吟頌:“‘一覽無餘,盡善盡美.'好!”乾隆一聽這八個字,甚有帝王氣魄,默默會意,興緻勃勃地揮毫即書,不料,一開手将“一覽無餘”的“一”字提高了半格,如果再寫下去,字的布局排列甚不美觀.他急速停了筆,手不禁汗出涔涔.劉鳳诰見此情景,也很焦急,忙思補救辦法.正思索間,猛見乾隆的手又伸過來說:“書此,何如?”劉鳳诰心知皇上故伎重演,趕忙湊上前去,裝作認真地品味了一番,說:“‘而小天下,更美更善.'更絕!”乾隆這一下可放心了,按劉鳳诰所言,一氣呵成.至今,泰山頂上的寺廟裡便是挂着這塊“而小天下,更美更善”的橫匾.

劉鳳诰“崛起寒微”,真可謂“醴泉無源、芝草無根”.他出身貧苦農家,6歲喪母,從小嗜學如命,勤奮刻苦.中進士後,去京城參加殿試,身上僅有14串錢,隻好一路步行,實在走不動了才租騎毛驢.功夫不負有心人,一舉成名及第歸,萍鄉父老于興賢堂(今萍師附小)為他集宴慶賀.劉鳳诰很喜愛杜甫的詩,曾集杜詩3卷.他在《著作箴六》中說:“文以載道,弗尚詞華,飛毫聘藻,失之浮誇.”因而他的詩也都寫得很樸實.因為他的詩,廣東巡撫李恭毅不嫌他出身寒微,欣然将女兒許配給他,留下千古佳話.劉鳳诰在書法方面造詣也很深,正楷、行書、草書樣樣精通,至今石觀泉還刻有他的墨寶.他為人秉性剛正,自持甚嚴,晚年寓居南昌時,江西巡撫某貪劣,劉鳳浩說:“此錢穿耳!”絕不與往來.他做學問更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曆時20餘年,三易其稿,終于完成了曆史巨著《五代史記補注》,還編著了《存悔齋文集》32卷,外集4卷,成為流芳百世的著名學者.道光十年(1830)正月,劉鳳诰在杭州病逝,歸葬南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