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那代文人,絕大多數不以書法為業,隻是毛筆作為那一代人的主要書寫工具,其書法主要是在謄錄抄寫抑或書信往來時才派上用場。
他們當中有不少經年累月抄襲碑帖,出古煥新;也有大部分人并沒有經過長年累月的訓練,技法上并非很完備。然而,無論如何,以他們幾十年的涵養發酵出來的書寫卻透露出溫暖、包容的氣象,讀來如春風拂面,自是舒暢。

王獻唐(1896—1960)字獻堂,初名家駒,後改名王獻唐,号王鳳生(王鳳笙),以字行。曾任山東省立圖書館館長、中央國史館副總纂修。先生長于金石文字、版本目錄之學,對詩、書、畫、印也有較好的功力。王獻唐生前著述頗豐,如《山東先哲遺書》《國史金石志稿》《山東古國考》、《中國古代貨币通考》《古文字中所見之火燭》《春秋邾分三國考、三邾疆邑圖考》,但大部未曾印行。今有《王獻唐遺書》刊行。
王獻唐先生博學廣涉,精于考古金石之學,于古文字、書畫印均有很高的成就。先生的大篆金文書法取自毛公鼎、散氏盤一路,線條雍容。氣韻清正,格調端莊。上面第一幅對聯,線條以方筆入紙,轉折自然穩健,結體呈強烈的縱勢,整幅作品氣息高古純淨,書卷儒雅,毫無張揚之氣。第二幅集字《散氏盤》,然而卻減弱了原帖的體勢欹側,強化了圓潤凝煉的部分,更具文人書卷氣。
更值得一提的是王獻唐先生的篆刻。
先生是金石收藏大家,其印多取周秦古玺、漢晉鑄印,旁及皖浙名家,其風格峻爽樸茂,古雅醇美,不斤斤形貌,卻氣韻天成,内裡透出一股自然蘊藉的光芒,這也是深厚的學養所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