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作者:婁東書安

世傳目前在全國所有國有博物館,王獻之唯一傳世墨迹——《鴨頭丸帖》為上海博物館所藏,但該貼卻沒有王獻之的落款及印章,從邏輯上說是否是王獻之的真迹仍是存疑。如今民間發現一幅有王獻之落款和印章的《廿九日帖》,該貼整體紙張磨損均勻裂紋自然,墨色泛亮應是使用油煙墨汁,印章之色随不同年代收藏者落印參差不齊,顯示出曆史的陳舊滄桑,絕非現代之人有能力仿造。這幅民藏版《廿九日帖》究竟是否王獻之的真迹,還需眼力高深的專家予以進一步鑒定,如是真迹,當為稀有國寶,擁有該貼的藏家明确表示,将此貼捐贈給國家。

《廿九日帖》是東晉王獻之緻其一位同輩兄長的信劄,信中所寫是王獻之為自己未能送别而緻歉,并問對方身體狀況的内容。民藏版4行,44字,縱87厘米、橫43厘米,51枚印章。除了王獻之的落款印外,共經曆10位赫赫有名人之手,第一位鑒藏者印章是宋徽宗趙佶,之後有宋高宗趙構、周之冕、項元汴、耿昭忠耿嘉祚父子、安岐、乾隆、嘉慶,最後一枚印章是宣統皇帝的鑒賞印章,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1924年宣統從紫禁城帶出數千幅字畫法帖之事,這批字畫迄今沒有任何線索,如果流失在民間也是極為正常。

現收藏于遼甯省博物館有幅《廿九日帖》是唐人摹本,縱26厘米,橫11厘米,紙張面積是民藏版的十三分之一。

《廿九日帖》為王獻之早期行書作品,師承來路十厘清晰。字形偏于扁方形,橫向取勢,且掠畫多為隸法,用筆含蓄深沉,點畫厚樸,近鐘繇與王羲之早期書風。其中"獻之"、"何如"、"再拜"為書信常用語,是以作慣式草體。用筆秀媚飄灑,風流俊美,筆意連貫而舒展,章法生動,感之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出入右軍法中,師古創新的面貌躍然紙上。

《廿九日帖》為行書,但有的字近楷書,如"日"、"白"、"昨"、"中"等,有的字是草書,如"何如"、"獻之再拜",楷、行、草共處一紙,自然、協調,毫無牽強之感。書寫自由,不拘體式,由此可見東晉士人寄情翰墨,自由書懷的風尚。

《廿九日帖》結體端正嚴整,用筆洗練而沉穩,筆畫厚實,并在方正的均勢中加入欹側、高低、長短的變化,增強了字的動感。行筆勁健有力,洗煉沉穩,筆畫間提按轉折比較明顯。其中楷體字"日"、"白"、"中"等轉折處多用方筆,很接近後來的北碑。尤其是帖首"廿九"二字,幾乎是平鋪筆毫,若側鋒刷出。轉折處亦見頓按之力。擒縱有緻,皆出規入矩。其結字呈橫張之勢态,方整而有體積感。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民藏版 遼甯博物館版

原文

忠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憲侯獻之書。廿九日,獻之白:昨遂不奉,恨深。體中複何如。弟甚頓,勿勿不具。獻之再拜。

釋文

忠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憲侯獻之書。二十九日,獻之拜上:昨日竟沒有同你話别,很是怅然和慚愧。你近來身體恢複如何。我則很乏頓,匆忙間就不再叙了。獻之再拜。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以下就印章按年代排序:

王獻之(344-386年)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王獻之印”

字子敬。原籍琅邪臨沂(今屬山東),出生于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工書,兼精諸體,尤以行草善名。與王羲之并稱"二王"。乾隆皇帝最喜愛的三王書法作品,其中一幅就是王獻之的《中秋貼》。

趙佶(1082-1135年) 2枚印章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宣龢” “禦書”

即宋徽宗,是宋神宗第11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徽宗獨創的瘦金體書法獨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沒有人能夠超越。他組織編撰的《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是美術史研究中的珍貴史籍,至今仍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趙構(1107—1187年)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紹興”

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在位35年,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趙構精于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

周之冕(1521-?)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周之冕印”

明代傑出畫家,字服卿,号少谷,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卒年不詳,活躍于萬曆年間。

項元汴(1525-1590年) 11枚印章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項墨林父祕笈之印”“得密”“子京”“墨林”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帝匋唐之苗裔”“淨因菴主”“沮溺之儔”“子孫永保”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項子京家珍藏”“天籟閣”“神品”

字子京,号墨林,别号墨林山人、淨因菴主人等,浙江嘉興人。明國子生,為項忠後裔,為明代著名收藏家、鑒賞家。家資富饒,廣收法書名畫,所藏法書、名畫以及鼎彜玉石,儲藏之豐,甲于海内,"極一時之盛"。精于鑒賞,辨識真赝,析及毫發,當時無人可比。項元汴工繪畫,兼擅書法。

耿昭忠(1640-1686年) 3枚印章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信公珍賞”“公”“信公鑒定珍藏”

字在良,号信公,漢軍正黃旗人,原籍山東。清初"三藩"之一、靖南王耿繼茂次子。擅文章,工藝事,善鑒别。今世流傳之宋、元名迹,其上每有耿氏藏印。

耿嘉祚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耿嘉祚”

字會侯,号漱六主人,耿昭忠之子,著名文物收藏家。

安岐(1683-1743後) 2枚印章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心賞”“無恙”

字儀周,号麓村、松泉老人。天津人, 一說北韓人。約卒于乾隆九年至十一年間(1744~1746) 。安岐先世為鹽商,家資巨富。自幼讀書,喜愛法書名畫。當時幾位著名鑒藏家先期相繼謝世,所藏精品,大多為安岐收藏。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23枚印章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乾隆禦覽之寶”“古希天子”“乾隆鑑賞”“宜子孫”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三希堂精鑑璽”“壽”“乾隆禦覧之寶”“乾”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五福五代堂八征耄念寶”“石渠寶笈”“秘殿珠林”“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石渠定鑑”“石渠繼鑑”“萬有同春”“忘機心宇曠”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養心殿”“繪事後素”“靜挹古香”“寶笈重編”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鑑古”“心鏡”“神品”

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

愛新覺羅·颙琰(1760-1820年) 3枚印章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嘉慶禦覽之寶”“寶笈三編”“嘉慶鑑賞”

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生母孝儀純皇後魏佳氏。 在位二十五年(1796-1820年在位),年号"嘉慶"。

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宣統禦覽之寶”

清朝第十二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十位皇帝,年号“溥儀”,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曆史上最後一個年号。

以下二枚印章目前已知工具書中沒有記載,不知出處: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曾氏鑒賞”

疑是王獻之《廿九日帖》真迹出世

“心園珍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