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瑪麗和馬克思》:兩個孤獨的靈魂碰撞出溫情的火花

作者:無物永駐

影片《瑪麗和馬克思》是由澳洲導演亞當·艾略特花費5年的時間完成的一部黏土動畫。影片取材于他的真實經曆,通過講述居住在墨爾本的8歲小女孩瑪麗和居住在美國的44歲的馬克思,兩個同樣孤獨、同樣有缺陷的個體跨越兩個大洲,持續通信20年的故事,帶領我們進入一場有關孤獨、有關友情、有關成長、有關接納、有關和解……的旅程。

《瑪麗和馬克思》:兩個孤獨的靈魂碰撞出溫情的火花

感謝上帝,我們可以選擇朋友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即便島與島之間離得再近也無法連成一片陸地,無盡的孤獨像漫無邊際的海水将我們牢牢圍困。盡管如此,我們依然可以在島與島之間架構橋梁,連接配接彼此,共同抵禦孤獨和寒冷。就像影片中的瑪麗和馬克思,用一封又一封跨越兩個大洲的信件,溝通、陪伴着彼此,安慰、鼓舞着彼此,互為彼此灰暗、冰冷世界裡溫暖而絢爛的火光。

瑪麗,一個居住在墨爾本的8歲女孩。她的媽媽是個愛小偷小摸的沉迷煙酒的女人,爸爸是個愛好鳥類标本、加工茶葉袋40年的沉悶勞工,于他們而言,瑪麗的出生隻是一個意外。很不幸,瑪麗沒有得到應有的來自父母的關愛與重視,她從小便生活在缺愛的環境裡。父母的漠視與冷淡使瑪麗極度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她額頭上的褐色胎記更是加重了她的自卑和孤獨。瑪麗渴望擁有朋友,但她隻有一隻公雞與她做伴。

《瑪麗和馬克思》:兩個孤獨的靈魂碰撞出溫情的火花

馬克思,一個居住在紐約的44歲的猶太人,他和瑪麗有着相同愛好,喜歡巧克力、喜歡卡通片《諾布萊一家》。他肥胖、患有亞斯伯格綜合症(一種泛自閉症障礙),其特點是渴望和别人交往,但又不知如何交往;無法了解文字字面之外的意思,比如看到“take a seat”的辨別,會按照字面意思拿走一把椅子;有強迫症,比如買彩票時固定買相同的号碼,買的金魚也都是一樣的;對面部表情不敏感,需要依靠一本“表情小書”來辨認他人的情緒;循規蹈矩,易于焦慮,過分敏感;喜歡暴飲暴食;不喜歡人群、亮光、噪音和臭味。他有三個願望,分别是擁有吃不完的巧克力、擁有一套諾布萊玩偶以及擁有一個真正的朋友。

《瑪麗和馬克思》:兩個孤獨的靈魂碰撞出溫情的火花

導演亞當·艾略特曾經說過:“我的所有角色都是不完美的,因為我堅信,所有人都是有瑕疵和缺陷的。隻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這些隐藏起來了。我的想法就是把這些缺陷展示出來,并且為人們的不完美、不純粹的東西鼓掌。”

瑪麗和馬克思都是有缺陷、不完美的人,但他們同樣渴望朋友,同樣真誠善良。瑪麗在信中向馬克思真誠地坦露自己的缺陷後,馬克思不僅不介意她的褐色胎記,還安慰瑪麗并教瑪麗如何回擊他人對她胎記的嘲笑,告訴瑪麗無論如何“love yourself first”;馬克思會耐心地解答瑪麗的每一個問題,即使瑪麗的問題總是讓馬克思聯想到不愉快的過去,甚至還對自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傷害;他還會分享給瑪麗他自制的巧克力熱狗配方,給她講述自己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曆。

《瑪麗和馬克思》:兩個孤獨的靈魂碰撞出溫情的火花

而當馬克思寫信告訴瑪麗自己的醫生說自己太胖時,瑪麗也會腦洞大開地建議他使用以星期首字母為首字母的“減肥食譜”;當他說自己不會恰如其分地流淚時,瑪麗則會把自己的眼淚收集在一個瓶子裡寄給他。

其實有缺陷并不可怕,有時候正是我們身上存在着的這些缺陷決定了誰能進入我們的世界。總會有那麼一個人願意擁抱有缺陷的,原本的,真正的我們,就像瑪麗和馬克思,當他們向彼此真誠地坦露自己的缺陷後,他們身上各自存在的缺陷不僅沒有阻斷他們友情的發展,反而使他們之間的感情更加堅韌恒久、真摯動人。

他們就像是一幅拼圖的兩塊碎片帶着各自的不完滿,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在通信的過程中,瑪麗的需求總能得到滿足,情感也有了寄托,她漸漸變得自信和勇敢,不僅學業有成,還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愛情。同時,馬克思也感覺到自己非常有價值,他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信任,也被了解。他變成了一個知識淵博、閱曆豐富、溫柔而有力量的存在。

是以馬克思說出了那段動人的話:“每個人的生命就像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平整,還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煙頭。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樣,但是大概沒有我這麼多裂縫。希望有朝一日,我們的人行道會相交,我們可以分享同一罐甜煉乳。”

《瑪麗和馬克思》:兩個孤獨的靈魂碰撞出溫情的火花

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瑪麗和馬克思的交往并沒有一帆風順,正如平靜的海面之下也會有暗流湧動。瑪麗與馬克思的友情危機來自瑪麗創作的一本關于研究亞斯伯格綜合症的著作。其實瑪麗的内心深處一直缺乏安全感,她不知道該怎樣愛自己,她的安全感來自于他人的認可,她常常擔心自己的缺點會讓别人不喜歡,試圖通過改變自己或掩蓋自己的本來面目來獲得他人的認可,是以她想當然地認為馬克思也一定希望可以治好自己的亞斯伯格症。

但她錯了,在馬克思看來,雖然自己患有亞斯伯格綜合症,卻并不需要治療,而且他還挺享受當一個“亞斯皮”的,因為這是自己的一部分,他已經接納了這一部分。小時候的他希望自己成為任何一個人,除了自己。這是對環境的認可,對他人的認可,對自己的不認可,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他去減肥,做心理咨詢。

但是後來他漸漸意識到缺陷也是自身的一部分,與其想盡辦法改變和逃離,不如學會接受和适應;與其費心改變自己,讨好他人,不如做自己喜歡和認可的自己。不被他人認可,不代表自己就是錯的;不被他人了解,不代表自己就是有罪的。獨特的人未曾攜帶任何與生俱來的錯與罪,錯與罪來自世俗世界那些狹隘、傲慢、不寬容、盲目、從衆的觀念。

是以馬克思對瑪麗的行為感到十分憤怒,他把瑪麗當做自己唯一的朋友,而瑪麗卻不能了解自己,反而用大環境的價值觀來看待自己,把自己當成一個需要治療,需要改變的精神有問題的病人。于是他拆掉打字機上面的m鍵寄給瑪麗,以示友誼的決裂。瑪麗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深深地傷害了馬克思,為了求得馬克思的原諒,瑪麗撕碎了所有即将出版的書籍,并給馬克思寄去了一個寫有“我很抱歉”的罐頭。

《瑪麗和馬克思》:兩個孤獨的靈魂碰撞出溫情的火花

由于長時間沒有收到馬克思的回信,瑪麗開始變得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終日酗酒,無所事事,這樣的她使得自己的丈夫也離自己遠去了。瑪麗她沒有清晰的自我認知,她的個人價值完全建立在他人對她的看法之上,是以當她得不到朋友馬克思和丈夫的認可時,她便感覺到自己失去生活的全部希望和意義。

安·蘭德在《自私的美德》一書中提到,對于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他怎樣對待自己,而不是别人認為他怎麼樣;他自己創造的價值,才是自己幸福的源泉和尺标,而不是他人的看法和他人的需要。德國作家尼娜也說過:“如果你要過一種清醒的生活或想變得幸福,你必須愛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正确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愛自己。學會和自己相處,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知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勇于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并在此基礎上努力提升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和人生意義。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自己給自己安全感,同時也能更好地和人相處,更好地經營一段關系。

人無完人,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

在瑪麗對人生徹底絕望,想要自殺的時候,她收到了馬克思的原諒信:“我原諒你,因為你并非完人。你有缺陷,我也有,全人類都有。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他們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必須得适應它們。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我很高興自己選擇了你。”

馬克思原諒了瑪麗,選擇與她和解。因為馬克思意識到,人無完人,是他把瑪麗太理想化了,他不應該要求瑪麗完全了解自己。他人不了解自己,不代表自己有錯,但也不代表别人就是情無可原的。原諒瑪麗,意味着原諒瑪麗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此時的馬克思不僅學會了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同樣接納了他人的不完美。

《瑪麗和馬克思》:兩個孤獨的靈魂碰撞出溫情的火花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一個自我接納的人能接受自己和他人,不會為自己或他人的缺點所困擾,感到内窘與不安,他們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現狀,包括自己的需要、水準、願望,同樣也寬容地對待他人的弱點和問題,從容地生活。”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正如人生沒有徹頭徹尾的絕望。成長使我們慢慢意識到完美,是一種理想主義;而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人與人相處,當有一顆包容的心,彼此體諒、互相了解,且行且珍惜。

花期會過,但花園永遠在

影片最後,瑪麗帶着孩子來到大洋彼岸見馬克思,卻發現馬克思已經與世長辭。他坐在椅子上,表情安詳,仰着頭,正等待着自己一生中唯一的朋友。當瑪麗看向他仰視的方向時,發現整整一天花闆都是自己寄來的信件,照片和畫像,還發現鏡子上貼着自己的自畫像,桌子放着自己寄去的眼淚。

《瑪麗和馬克思》:兩個孤獨的靈魂碰撞出溫情的火花

生命會因時間的流逝而逝去,但瑪麗和馬克思之間那種純粹深刻,直抵靈魂深處的真摯而動人的情感,以及他們對彼此造成的影響卻會因彼此而永恒,是比夜空中的星子還要不朽的存在。

正如花期會過,但花園依然在。孤獨是人的宿命,愛和友誼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将它撫慰。是以不要害怕坦露真心,暴露缺陷,山高水遠總有人為你而來,發現并撫慰你的孤獨,但請記得,無論如何都不要忘了愛自己。

很高興與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歡迎關注自媒體:無物永駐,多平台同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