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為人知的她,塑造了今天的馬克龍

作者:閱讀時代雜志
不為人知的她,塑造了今天的馬克龍

“她是一個要求很高、很有決心的女人。”

當地時間5月7日,應法國總統馬克龍特别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離巴黎赴法國西南部上比利牛斯省通路。

不為人知的她,塑造了今天的馬克龍

當地時間5月7日,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在塔布機場受到馬克龍和夫人布麗吉特熱情迎接。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上比利牛斯與西班牙接壤。相比于繁華的巴黎,這裡被山脈覆寫,安甯平靜。在上比利牛斯的一座小村莊,習近平同馬克龍舉行了中法元首小範圍會晤。

為什麼選擇在這裡進行會晤?——按照法媒的說法,“因為馬克龍對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依戀”。

對馬克龍來說,上比利牛斯省具有特殊意義。這裡是他的外婆傑曼·諾格斯的出生地,也是他充滿童年回憶的地方。

馬克龍從小和外婆關系緊密。他曾說,是外婆塑造了自己今天的模樣。法國媒體則如此形容傑曼——“她是法國總統的指南針。”

01

“底層逆襲者”

根據馬克龍自己的描述,外婆從出身卑微的女孩,到一名出色的教師,最後成為學校校長,是一個成功的“底層逆襲者”。

1916年10月5日,傑曼出生于上比利牛斯省塔布市。她從小家境貧寒,母親從事家政服務行業,父親是位鐵路勞工。父母兩人都不太識字,法語也說不好,但傑曼成績優異。

國中二年級的一天,傑曼拿着成績單回家,上面寫着“全優生”幾個字。

高中時,傑曼遇到一位賞識她的哲學老師。在老師的鼓勵下,她繼續攻讀自己喜歡的文學。畢業後,傑曼在法國中部小城納韋爾市找到了一份老師的工作,執教地理。

傑曼身上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憑借着這股勁頭,她一步步當上了校長,在這個崗位上一幹就是23年。

傑曼将一生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她勸辍學的女學生回學校繼續上課,告訴她們那才是“通往自由的求知之路”。她說,這條路并不坎坷,而是極浪漫的——下課後,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喝熱巧克力,一邊聽肖邦鋼琴曲,或是細細品讀季洛杜(法國文學家)的著作。

與傑曼一樣,這些女學生多數來自手工業者或農民家庭。傑曼帶她們重溫自己走過的路,為她們開啟了通往無限可能的大門。

傑曼後來與讓·諾蓋斯結婚,兩人共育有3個孩子,其中之一是馬克龍的母親弗朗索瓦絲。

不為人知的她,塑造了今天的馬克龍

馬克龍的父母

弗朗索瓦絲是位醫學博士,後來嫁給神經學教授米歇爾,馬克龍是他們的大兒子。為了安心工作,弗朗索瓦絲将馬克龍送到自己的母親那裡,讓她幫忙照顧。

跟在外婆身邊,馬克龍雖然見不到父母,卻感覺日子過得很充實。

02

“在她的注視下工作”

傑曼對馬克龍的教育也帶着一種浪漫色彩。她為馬克龍打開了閱讀和文學的大門。

“從我5歲起,外婆每天接我放學後,都要花好幾個小時教我法語、曆史、地理、閱讀等。”馬克龍後來在自傳《變革》中回憶,“我小時候整日大聲朗讀莫裡哀、拉辛、莫裡亞克和吉奧諾(均為法國劇作家或文學家)的作品。”

祖孫兩人成了親密的朋友。他們一起讨論文學和戲劇,聊自己喜歡的作家。

但傑曼從不過分寵愛這個心愛的小外孫。一位法國作家在為馬克龍寫的人物傳記中如此寫道,“她是一個要求很高、很有決心的女人”。她時刻關注着馬克龍的學業。“每逢學校考試,外婆都會緊張地等我回家,哪怕那隻是一場無足輕重的小測驗。”馬克龍曾回憶。

馬克龍很小的時候,就将外婆作為自己的榜樣。馬克龍曾說,是外婆讓他“相信自己的政治命運”。

1992年,16歲的馬克龍認識了比他大24歲的布麗吉特。當時,布麗吉特是亞眠市普羅維登斯中學的文學教師,丈夫是個銀行家,二人共孕育了3個孩子。

不為人知的她,塑造了今天的馬克龍
不為人知的她,塑造了今天的馬克龍

馬克龍和布麗吉特

後來兩人相愛,馬克龍的家人和朋友都對此表示“難以接受”。傑曼是當時唯一支援馬克龍的人,她還邀請布麗吉特來家裡,接待了這對情侶的“首次正式約會”。馬克龍後來告訴記者:“上一代人都反對這段關系,隻有她為布麗吉特留出了位置。這是無條件的愛的最美證明。”

馬克龍步入政壇後,每晚都堅持跟外婆通電話。馬克龍說:“我覺得自己一直在她的注視下工作,我總會想她會怎樣看待我做的每一個決定。”

2013年,傑曼去世,享年96歲。當時馬克龍還是愛麗舍宮的副秘書長。在一次重要的會議上,馬克龍突然離席。他來到外婆的床邊,見到她最後一面。

2017年,馬克龍任法國總統。據法媒統計,在馬克龍的第一個任期内,上比利牛斯是他通路次數最多的地區之一。

2022年,馬克龍宣布競選連任。他在電視演講中說:“從我個人角度講,如果再次當選,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上比利牛斯向外婆獻一束花。”

馬克龍在自傳《變革》中懷念外婆:“如今她已離世,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她,也沒有一天不找尋她的目光,因為我希望自己未來的工作無愧于她對我的教誨……她的音容笑貌,她給我講述的那些往事,以及她的自由和嚴苛,至今都影響着我。”

03

“發小”的餐廳

馬克龍出生于法國北部的亞眠市。上比利牛斯是馬克龍的“第二故鄉”。他年輕時,每年都會和外祖父母一起坐火車來到上比利牛斯的一座小山谷,冬天待一周,夏天待一個月。

在上比利牛斯,馬克龍有許多老朋友。

現年61歲的埃裡克·阿巴迪說,自己在“馬克龍總統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認識了他”。30多年前,馬克龍的祖父帶着他去阿巴迪家開的飯館吃飯,年齡相仿的兩個孩子很快成為好朋友。

如今,阿巴迪經營着一家名叫“牧羊人驿站”的餐廳,他和馬克龍的友誼也延續到了今天。阿巴迪回憶:“馬克龍在任經濟部長時,在我家的沙發上睡了一夜。”

不為人知的她,塑造了今天的馬克龍

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同馬克龍和夫人布麗吉特共同欣賞當地村民的表演。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這一次,正是在阿巴迪的餐廳裡,馬克龍接待了來自中國的貴賓。餐廳木屋外,兩位上司人各自為夫人撐着傘,觀賞着當地村民表演的牧羊人之舞。法國國際廣播集團評論稱,“馬克龍正試圖建立真誠的對話,這是他想到的最細微的一種方式”。

來源:微信公衆号“環球人物”

作者:毛予菲 魯天舒

編輯:景晨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其它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