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改革創新」邵春堡:新質生産力的提出及其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作者:長安街讀書會
「改革創新」邵春堡:新質生産力的提出及其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邵春堡:新質生産力的提出及其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改革創新

「改革創新」邵春堡:新質生産力的提出及其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

生産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科技創新是生産力發展的重要标志。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我們強調把握戰略機遇,就是要把長期積累形成的生産力量變上升到質變。習近平總書記适時提出新質生産力,并作了深刻論述:

在形成上涉及三方面 —— 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更新等催生新質生産力。

在内涵上強調三要素和其他要素的創新性配置 —— 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變化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産率。

在發展上明确兩個引導 —— 建立與新質生産力相适應的新型生産關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去推進。

新質生産力的提出及其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為高品質發展,建設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指引和實踐推力。

一、技術革命性突破是新質生産力的關鍵

科技創新是對未知世界探索得出的一個個确定性,因而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機遇。一般科技發展常有,而科技革命百年不遇。大陸曾經錯失兩次工業革命的機遇,趕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車後,提出資訊化帶動工業化和“兩化”融合,為企業和地方發展提供了機會,成就了“中國制造”。當今各國都認識到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性,都想占據有利位置,借機促進發展。分析這輪科技革命的特點,我們就會深刻地感受技術革命性突破對新質生産力産生和發展的驅動、先導和關鍵作用。

(一)多點突破、多領域群發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以往科技革命的顯著差別是,并非在某一個點上集中爆發,而涉及幾乎所有科技領域,如,太空探索中的宏觀世界,量子力學視窗看到的微觀世界,生物科學和基因研發中多彩的生命世界,深海深地探測中的地下世界,伴随生态建設的能源材料世界,超群出衆的數智世界,等等,創新突破的方向很多。抓住科技革命機遇,就要加快實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颠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新動能。

(二)兩次科技革命疊加形成強大推力

本輪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同程度地涉及資訊、數字、智能,具有極強的傳播性,惠及面廣。兩次科技革命疊加形成強大沖擊力,它所引發的産業變革正在世界主要國家間同步推進,各國競相實施新産業變革戰略,而且許多技術的轉化、應用和推廣,沒有前兩次工業革命對硬資源的限制,資料等輕資産成為新的重要的生産要素。

(三)科技加速激增

各領域的科技以趨快、增多、向上的狀況蓬勃發展。如,數字科技涵蓋了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鍊、虛拟現實、增強現實、元宇宙等。又如,近兩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就湧現出Open AI的ChatGPT、Sora,谷歌的Gemini ,百度的文心一言,華為的盤古,阿裡的千問,月之暗面的Kimi,清華的Vidu等許多大模型,最近OpenAI釋出視訊語音即時互動的AI大模型GPT-4o,從去年10月以來還産生了大量AI視訊應用工具等。新科技發展一浪高過一浪,發明專利和論文數在激增,知識在加速更替。科技加速激增的背後是範式突破、厚積薄發、災難刺激、戰略競争、投資拉動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

(四)科技的融合內建

本輪科技革命的許多内容相伴而生,并以融合、綜合、互動、滲透、內建、破界、一體化等方式呈現。比如,大資料+、網際網路+、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材料技術+等“1+多”的融合,都是一種通用性技術和多種科技及産業的融合,産生奇妙的效果;又如,人-機-物的三元融合,使所有人和物能夠實作互聯、互通、互動;再如,科技間的融合,像生命科學、物質科學、資訊科學、認知科學與複雜性科學的融合,就能孕育重大的科學突破。此外,還有科學-技術-生産一體化的融合式發展等。

(五)科技疊代進化

許多科技項目不斷地改進性能,完善功能,實作對原有技術、産品、項目的替代、補充、銜接、整合、增強等作用。如,網際網路從Web1.0的單向資訊傳遞,到Web2.0的進化和互動,再到Web3.0的融合與智能;又如,通信技術幾乎以十年一個周期的速度疊代推進,從1G、2G、3G、4G走到5G,當下正進行6G的研發工作;再如,虛拟技術疊代,先有VR(虛拟現實)/AR(增強現實),再有MR(混合現實)/XR(擴充現實),還有數字孿生等。近年來在數字技術支援虛拟産品的基礎上孕育着元宇宙。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科技的疊加、疊代、融合,對産業變革形成強大動能;技術革命在多點多領域密集爆發和加速激增,使技術創新驅動着要素創新、産品創新、産業創新,進而為新質生産力的形成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創新源泉。

二、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是新質生産力的核心

科技創新帶動生産要素的創新及其互相配置,使新科技在生産過程中轉化成産品、工具和服務。

(一)資訊占比決定着生産要素創新的趨勢

任何社會的物質、能量和資訊都是并存的,它們各自的占比變化決定社會性質。農業社會物質占比重,工業社會能量占比重,數智社會資訊占比重。當今生産要素的創新朝着資訊、資料、智能、軟體等輕資産、軟要素的方向發展,土地、能源、勞動等要素的份量在降低,傳統管理正在被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更新。有專家認為,人類社會經曆了兩大經濟時代,即利用自然物質作為勞動資料的農耕經濟時代,利用礦物能量作為勞動資料的工業經濟時代,目前則進入主要利用資訊作為勞動資料的智能經濟時代。

(二)新科技使生産力三要素發生深刻變化

一是勞動者的科技素養得到提高。在穿戴和便攜式智能器械裝備下,勞動者的體能智能得到延展;智能機器的标準化、精準化,要求勞動者掌握相應的高新技能,增加了勞動者中技術人員、工匠等各類人才的占比;重複和乏味的崗位将被無人或少人的智能工廠、工廠中的房間、生産線取代,勞動者發揮着對智能機器的掌控及人機協作功能;随着人工智能更多取代人的工作崗位,未來人們将更多從事創新、創造、創意、創作的工作,科技還會使人更加健康長壽,延長人快樂勞動的時間。

二是以智能工具為主的生産資料廣泛出現。智能機器是工具史上質的飛躍,工具從機械化、自動化演進到智能化,不靠人的設定,通過傳感器感覺環境狀态,并将其資料化、變量化,使工具智能自動,具有機動靈活、自主運作等特點。智能機器有超出傳統工具定位的趨勢,在勞動現場無人操控的情景下,一些智能機器相對獨立地完成任務,具備工具和準勞動力的雙重角色,制造業機器人正在被廣泛使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廣泛應用,孕育出更高科技屬性的生産工具,并向着軟硬體兼有的形态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工業軟體等非實體形态的工具得到廣泛應用。

三是勞動對象的範圍擴大且有的還能感覺。勞動空間拓展到科技涉及的幾乎所有領域,勞動對象由較多的自然形态對象向着人工合成材料、現代新型材料擴充,豐富了勞動對象的品種、範圍、類别,呈現出人工化、精細化的趨勢。随着許多物體屬性的新發現,興起新的材料革命和生物工程,人類可選擇更好性能、更為廉價的勞動對象,部分勞動對象因配置傳感器、物聯網、雲計算,變得感覺起來。資料是勞動對象的重要擴容,由于數字技術激增,處理資料的雲計算、邊緣計算、大資料、量子計算等算法和算力領域的技術紛紛湧現,網絡疊代優化,資料海量積聚,使資料從資料、工具屬性變成了要素、資源的定位,加之資料的不衰竭性,通過與其他要素融合,能放大價值創造效應。資料作為新型生産要素,對傳統生産方式變革具有重大影響。

生産力三要素的科技含量和智能性,使它們之間的互相關系更加緊密和協調,提升了生産力的整體水準。

(三)技術凝聚和數智平台成為要素配置方式

各類優質要素向新質生産力順暢流動,得益于兩種創新的配置方式。

一是新技術凝聚要素的組合方式。技術創新改變着原來資本、勞動、資源等投入規模決定的配置方式。随着勞動力和土地的低成本優勢減弱,各類産品和服務亟待提升技術含量,新技術更加成為要素配置的核心驅動和彙聚中心。技術創新使資本、資源、勞動、管理等要素跟着新技術走、圍着新産品轉,資本、勞動、資源等要素被吸引和流向效率更高的技術和産業領域。

二是平台放大要素市場的配置方式。數智平台突破時空限制,放大市場範圍,可對勞動、資源、裝置等物質資源優化配置利用,也可對資訊、機會、資料、軟體等非物質資源有效組合,進而降低生産成本,提高效率,縮小企業間、地區間、國家間以及人群間的發展差距。

要素優化配置提高了經濟活動效率。比如,智能産業的效率背後展現了算力、算法、資料的要素組合;平台發展突出了供給方、需求方和平台各要素的優化;綠色發展中人、機器人和生态的組合等,都是通過要素創新配置帶來更高的效率效益。

(四)全要素生産率是新質生産力發展的績效标準

技術創新、要素創新,以及各要素優化組合都會反映到全要素生産率上來。全要素生産率主要衡量技術進步名額,同時關注要素創新、優化組合的綜合效率效益。是以,發展新質生産力須紮根于技術創新,并打通技術驅動要素高效組合和利用的中間路徑,以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産率。近年來數字經濟發展迅猛且效果好,很大程度得益于數字經濟的網絡、技術和資料諸要素的優化配置。随着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品質和效率将會更加凸顯。

三、現代化産業體系是新質生産力的價值載體

科技轉化為産品産業才有價值,企業和産業注重叢集和産業鍊才有更大競争力,現代化産業體系成為價值載體才有戰略意義。

(一)新興産業在新科技的應用和産業化中培育壯大

大陸新興産業主要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産業、生物産業、新能源汽車産業、新能源産業、節能環保産業、航空航天産業 、海洋裝備産業等九個方面。

新興産業要從科技成果轉化開始,并非所有技術都能轉化成成果,是以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評估技術價值,進行産品原型轉化,積極開發技術、生産能力和市場,協同上下遊供應鍊,強調技術改進能力。

轉化為産品的技術,要擴大規模,向着産業化發展,像數字科技産業化那樣使各種科技都能塑造出相應的新産品,并沿着技術創新鍊條,催生具有全新工藝流程和嶄新裝備的新産業、新模式、新業态。新興産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的戰略性産業。目前,大陸多數新興産業已相對成熟,有較大規模,實踐路徑相對明确,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作用。

(二)未來産業在孕育和萌芽性科技中布局建設

布局未來産業,需要世界眼光,注重前瞻性,掌握主動權,用“明天”的技術鍛造“後天”的産業,站在今天,競逐未來。是以,未來産業理應是前沿科技驅動的前瞻性産業,代表科技和産業的發展方向,科技含量高,産業關聯度強,市場空間大,有較大的不确定性和較強的可塑性。

在對未來科技和産業研究基礎上,大陸明确了未來産業的規劃和布局,包括未來制造、未來材料、未來資訊、未來空間、未來能源、未來健康,具象地看還包括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資訊、人形機器人、AIGC、生物制造等。

數字經濟既屬于新興産業,也屬于未來産業,要按照高品質發展的要求,在強調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立數字産業叢集的同時,加快先進晶片技術研發、人工智能及算力網建設、推進“人工智能+”行動。

(三)傳統産業在新科技賦能中改造、轉型和提升

科技創新不僅催生新産業,也賦能傳統産業。傳統産業中不少是支柱産業,目前的産業和市場占比大,事關國計民生,不能簡單視為“低端産業”,而是要結合新科技對其改造、轉型和更新。

改造要有力度,要像傳統産業分步推進資訊化、數字化、智能化那樣,用各種科技改造傳統産業,也要遵循由外在簡單到内在複雜、由一般功能到強功能的遞進過程。

轉型要有深度,要從戰略高度驅動而非僅憑技術驅動,從觀念、體制等方面使其深刻轉化,在經營和業務層面發力,将技術、工具、軟體滲透和鑲鉗到生産流程中,針對痛點和堵點去解決問題,提升整個企業的戰略經營水準。

更新要有高度,要引入高新技術,促進傳統産業的資訊化與自動化融合,用高端智能制造+工業網際網路等技術,促進傳統産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達到降本、增效、低碳的高品質效果。

(四)在産業叢集和産業鍊建設中完善産業體系

技術上,探索一代、研發一代、生産一代、儲備一代。産業上,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布局建設未來産業。還需通過産業叢集和産業鍊供應鍊,建構産業結構更新、産業間協同、産業優化的産業戰略格局,形成現代化的産業體系,以提高企業和産業的競争優勢。

打造産業叢集,要結合國家産業戰略需求導向和創新主體意願進行,引導不同範圍的企業參與叢集,包括從企業到相同行業的叢集,從相同産業的實體區域範圍到虛拟範圍的叢集等,全方位打造産業叢集,增強産業的發展韌性、創新能力、競争優勢,避免以生産要素的機械化、同質化堆疊來培育産業叢集。要通過産業叢集擴大企業和産業規模、降低産品成本、鞏固市場地位,激發企業需求和創新,在競争中占據有利位置。

延伸上下遊産業鍊,是彰顯企業和産業實力的重要方式,在保持企業核心競争力的同時,要形成更加緊密的産業鍊,及時将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産業和産業鍊上,包括加速應用原創性、颠覆性科技創新成果強鍊補鍊,集中科技資源在優勢産業領域缺項環節進行重點攻關。

完善現代産業體系,包括對傳統産業的改造、新興産業的培育、未來産業的布局,打造産業叢集和延伸産業鍊都是為了實作産業結構深度轉型更新,保證産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使其成為新質生産力的産業載體,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完備的産業體系優勢,進而推進制造強國、數字中國、網絡強國、農業強國、品質強國等戰略目标實作。

四、範式創新是實作新質生産力的發展觀方法論

把形成中的新質生産力變成更大突破、更大躍升、更大發展的現實生産力,需要遵循生産力與生産關系沖突運動的發展觀,堅持實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方法論。

(一)生産力決定生産關系的适應性發展

發展新質生産力,要打通束縛經濟社會發展的堵點卡點,改革體制、制度、政策,建立新型生産關系;提高勞動者科技素養,要更好地适應工具、裝置較多的智能性質,以及擴大了範圍的勞動對象,優化學校的學科設定和教育模式,培養高品質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流動機制,建立包括勞動者與管理者、人與智能機器人協作的和諧關系;适應較多公共屬性、社會功能的資料、數字化工具、網絡平台的狀況,在健全要素參與收入配置設定機制的同時,要正視數智化生産資料和資料要素的共享和融合趨勢;要防範和盡可能避免新科技和新産業發展中出現違背社會、人類、生态的現象,充分發揮生産關系的反作用,通過倫理引導、行政監管、法治手段積極調适方向,促進新質生産力發展。

(二)創新驅動到錨定目标的高品質發展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為此,要把創新驅動作為發展的關鍵,把高品質發展作為錨定的目标。一方面向“新”而行,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路徑,以颠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另一方面以“質”緻遠,不簡單追求從農業、工業,到服務業、數智産業等業态上的變更,而注重追求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比如,用AI選育種籽,以數字技術支援種植、收割、加工,展現先進生産力的質态,用更少的資源消耗,創造更多的物質财富;通過新質生産力形成的關鍵變量,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最大增量。

(三)科學技術到經濟社會的牽引發展

科技創新在新質生産力形成和發展中發揮驅動、主導、核心、關鍵作用。科技創新作為新質生産力的出發點,并非一次完成,科技與生産要素、産業發展是個循環往複的過程,離不開技術創新和科學進步源源不斷的支撐。要從源頭改革科技創新生态體系,優化布局,整合資源,注重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加快前沿科技發展,加大對高端裝備技術、數字科技前沿領域技術、融合應用技術、可孕育新型生産工具技術等四個領域的原創技術、颠覆性技術的攻關和突破。強化知識産權保護,實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四)不平衡到相對平衡的辯證發展

尊重大陸發展不平衡的國情,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找準創新的發展方式。一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從不同地方、不同行業出發,強調“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避免在發展新質生産力上搞“大水漫灌”“一刀切”“一鍋煮”,確定政策、資金用在正确方向。二要先立後破,穩中求進。發展新質生産力不能忽視和放棄傳統産業,要讓新興産業與傳統産業互相促進、相得益彰。三要揚長避短,有所為有所不為。要結合資源禀賦、産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情況,認清各自的優劣勢,做到揚長避短,精準求解,避免千篇一律和“上下一般粗”。例如,“東數西算”就是數字經濟發展中因地制宜、政策布局的典型案例,充分考慮了大陸産業結構東強西弱、資源結構西富東貧的實際,使東西部優勢互補。

(五)内部到外部的寬松性發展

新質生産力憑着要素創新和内在機理強化自身,更應立足市場和競争去開放式地發展。一是要處理好開放式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的關系,通過國際合作,吸收全球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通過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更大範圍參與全球産業鍊供應鍊,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二是要處理好産業創新與産權保護及其公平競争的關系,鼓勵新技術和新産業互相趕超,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三是要處理好鼓勵創新與寬容失敗的關系,技術創新和産業化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由于企業在市場競争中很難預料對技術和商業的選擇,因而要正确對待探索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失敗,尤其要有包容的态度和環境。

總之,科技創新、生産要素、産業變革、發展範式,這四個方面邏輯銜接,互動促進,構成新質生産力産生和發展的路徑。科技創新是動力源泉,生産要素創新和優化組合是基本核心,産業變革是擴大價值和提高效率的關鍵,範式創新是助力推進的發展觀和方法論,通過四個方面的共同作用,新質生産力将會展現蓬勃生機和強勁活力,進而開創高品質發展新境界。

【邵春堡:長安街讀書會成員、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

注:授權釋出,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重慶日報、新華網、央視訊、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視界、中原標準時間、澎湃政務、鳳凰新聞用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注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出處和作者。

責編:許雪靖;初審:程子茜、陳佳妮;複審:李雨凡

長安街直播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現正面向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各省市縣(區)等所在的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機關部門聯合開展相關黨建閱讀學習活動。近日,經相關部門準許,已正式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中央組織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證監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青團中央等定點幫扶地的有關機關加入“長安街讀書會”黨建閱讀合作機制,并聯合承辦“長安街讀書會”系列讀書學習活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