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作者:每天超神秀
“the reason i forgive you is because you are not perfect.you are imperfect,and so am i.” ——《瑪麗和馬克思》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瑪麗和馬克思

“忘年”對于友誼來說,是一個珍貴而美好的形容。記得中學時期,那時候學習英語很流行penpal(筆友),交上一個國際筆友是一件非常fashion的事情。不同年紀,不同國家和不同社會閱曆的人之間的思想碰撞,帶來的是一種國際化的文化交流。

你是否想過,有一個人可以分享你所有的喜悅和煩惱?

在不幹擾彼此生活的同時,一種跨越距離的純粹友誼,一個踏實貼心,設身處地為你解決問題的朋友。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筆友

《瑪麗和馬克思》中的兩個主人公,就是這樣的一對筆友,一個8歲,一個44歲,一個住在澳洲,一個住在紐約,兩個跨越年齡和距離的筆友,通過一封封書信分享彼此的疑問和生活,在對方的鼓勵中逐漸遠離孤獨獲得了救贖。

作品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澳洲粘土動畫,是聖丹斯電影節(創辦于1984年,專門為獨立電影人而設,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制片電影節)開幕大作,導演是亞當·艾略特,他的作品大多表現了他對生理或者心理有缺陷的人們的人文關懷,了解過他作品的人,大多都能從這些影視作品中有所收獲,對個人生活有所反思,進而抱着更加向上的态度去生活。作品由托妮·科萊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艾瑞克·巴納等聯袂出演。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作品海報

電影講述了一對跨國筆友曆經了20年時間的友誼,同時該部作品也是導演的半自傳式影片。一明一暗兩種色調對比之下,是生活經曆完全不同卻又在性格上有着相似之處的兩個人的生活。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開始互相通信,慢慢發現了彼此的共同愛好,愛吃巧克力以及喜歡“阿諾一家”動畫,最重要的兩個人都沒朋友是孤獨的存在。瑪麗因為“便便色”的胎記而自卑,馬克思則有着精神疾病。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瑪麗、馬克思

一份跨國信将他們聯系在了一起,他們通過這封信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并且從心中收獲鼓勵和安慰。當然,少女瑪麗的年少心事也曾戳中中年馬克思的痛苦經曆,曾經一度讓他崩潰。成年人的堡壘有時候很容易被孩子的天真擊潰,善良的馬克思最終決定原諒了瑪麗。他們又重新開始通信,直至馬克思最終離開這個世界,他們之間20年的通信時間見證着這段堅不可摧的友誼。

1976年,8歲的女孩生活一片灰色,頭上長着“便便色”胎記的她因為長相非常自卑,加上少言寡語的父親總是不怎麼管她,隻喜歡将撿來的死鳥做成标本。母親嗜酒如命,平時總是喜歡小摸小偷,還老是說她是一個“意外”。瑪麗是父母因為酒後意外誕生的,父母并沒有愛情是以才會對她如此冷漠。雖然她很想要兄弟姐妹和父母的關心,但她一直未曾擁有過。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瑪麗

從外公的口中她得知自己是爸爸們從啤酒杯底下找到的,是以她以為澳洲的嬰兒都是從啤酒杯裡出來的,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郵局看到美國黃頁上很多美國人的名字,她随機挑選了馬克思作為她的傾訴對象,她想知道美國小孩是怎麼來的。

44歲的紐約男人馬克思收到了這封充滿小朋友疑慮的信,如果是普通的“正常人”,他們或許會為之一笑不予理會,但患有亞斯伯格症的馬克思收到信的第一反應卻是震驚,他用一貫的操作讓自己冷靜下來之後,他盡己所能的回答了瑪麗的問題。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回信

跨越遙遠距離和年齡差距的兩個人就此成為了筆友,當瑪麗因為胎記被嘲笑的時候,馬克思教了她一個方法輕松碾壓對方;馬克思說自己過于肥胖需要減肥的時候,瑪麗也開動腦筋給了馬克思以星期首字母為“減肥食譜”首字母的減肥方法。他們開心的分享着身邊一切的同時也分享了自己的煩惱。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馬克思

直到童言無忌的瑪麗因為“與愛有關的事情”對馬克思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回憶起童年往事和生活挫折的馬克思是以精神錯亂住院了八個月時間,遲遲等不到回信的瑪麗以為馬克思因為自己過多的問題抛棄了自己,她燒毀了馬克思的信準備徹底将其遺忘,此時的她充斥着負能量,“憤懑、疑惑和自厭”。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放棄的瑪麗

出院的馬克思,中了彩票,買到了一輩子吃不完的巧克力和“阿諾一家”玩偶,人生三大目标已經完成了兩個,此時的馬克思鄰居好友已經去世,對瑪麗的思念與日俱增,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他向瑪麗坦白了自己患有亞斯伯格症并且向其陳述了這一病症的相關症狀,無法了解文字字面以外的意思,無法了解别人臉上的表情,不善于表達感情、過于敏感,且非常容易擔驚受怕,喜歡解決事情。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容易擔驚受怕

關鍵的是,患有這一精神疾病的馬克思并不覺得自己有病,有缺陷或者需要接受治療,除了一點,馬克思希望自己可以學會哭泣。

兩人的友誼在一次次分享和回答中不斷堅固和升華,瑪麗也逐漸長大,直到瑪麗為了研究馬克思的精神病症,将其作為自己的大學課題,并以馬克思為例寫了一本相關書籍,寄給馬克思随信并附上“希望能早日治愈你的疾病”。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瑪麗的信

從前面的鋪墊我們就能知道,馬克思并未覺得他的種種症狀是一種病症,他也并未想過治療。馬克思大發雷霆,在語言無法表達自己内心的各種情緒之時,他憤怒的拔下了打字機上代表“瑪麗”首字母的“m”,将其作為回信寄給了瑪麗。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收到書的馬克思

準備出門去看望馬克思的瑪麗深刻的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寄出的道歉信一直沒有收到回信,瑪麗從此開始一蹶不振,丈夫也随之離開了她。在瑪麗對自己失望準備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馬克思寄來了全套的阿諾玩偶收藏,她獲得了原諒。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瑪麗獲得了原諒

他們和好如初,瑪麗找回了生活的勇氣。在生完寶寶之後帶着寶寶一起去看望了自己20多年的筆友馬克思,這個給了自己生活的勇氣和支柱的人已經幸福的與世長辭了。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愛自己

正常人瑪麗,從小因為腦袋上的“便便色”胎記,父母的冷漠對待自卑而缺乏安全感,無法吐露心聲的她之鞥呢通過心情戒指表達情緒,但卻沒有可以表達“快樂”的戒指。喜歡上一個男生,卻因為自己的長相而自卑,她一直以為是自己不夠好不夠漂亮是以才沒有人愛自己,是以想通過整容去胎記的方式來獲得安全感,但去除代表“醜陋”的胎記,還是沒有讓她找到自信。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失去自信

她在信中告訴馬克思:“也許愛并不适合我”。

卻收到了刻有“love yourself first”的餅幹作為回信。

。聽從馬克思建議的瑪麗,扔掉了心情戒指,收獲了初戀的愛。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婚禮

瑪麗一直覺得胎記是影響自己人生的錯誤,是以她認為消除了這個胎記自己的生活就會變得美好,作為馬克思的摯友,她覺得得了亞斯伯格症的馬克思也需要“消除”這種症狀,做一個正常人。但馬克思從未對此感到羞愧,他意識到這是一種“精神殘疾”,但他并不需要治療,而且享受着當一個“亞斯派”。。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他用自己的方式面對和處理世界的一切,認定自己方式的正确性。他認為那些“正常人”才是一直自我沖突的存在,需要氧氣,卻去砍伐樹木,公交從不準時卻安排時間表。看似不像“正常人”一樣,看到煙頭都控制不住自己的馬克思,一直在以正确的方式教導瑪麗如何愛自己,馬克思能夠接受自己的缺點,也不會因為他人的看法就否定自己的價值。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馬克思的教導

與之相對的,“正常人”瑪麗才是那個一直依賴他人對自己評價的存在,一直以來,馬克思都是她的精神支柱。因為出書失去馬克思之後,她卻因為對丈夫缺乏信任将其拒之千裡,丈夫的離開則讓她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瑪麗和丈夫心裡的距離

瑪麗将馬克思當做精神患者想要治愈他的時候,是對他的一種否定,他認定的唯一朋友,居然這麼多年來對他的自我認可一無所知,他無法認可這樣的朋友。但當馬克思意識到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之時,他選擇原諒瑪麗,“我年輕時,想成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每個人都要學會認識自己,肯定自己,才能學會愛自己。愛自己,包括接受自己的不足,認識他人的不足,學會與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和平相處。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認識自己

馬克思最終将自己學習并貫徹了一生的原則,交給了瑪麗。瑪麗最終也學會了愛自己,和這個世界和平相處。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他們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必須得适應它們。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我很高興自己選擇了你 。”

當瑪麗背着孩子來見馬克思的時候,這位一生的摯友已經悄然離去了,他臉上帶着微笑,“表情小書”還在旁邊,他終于等來了一生唯一的朋友。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終相見

臨終之前,他還在看着瑪麗寄來的信,他用熨鬥燙平之後,貼滿牆面的照片、信和畫,他用20年的時間,找到并堅守了這段友誼。

馬克思的人生有三個願望:

1、取之不盡的巧克力;

2、全套“阿諾一家”玩偶;

3、一個真正的朋友。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馬克思的三個願望

前兩個他憑借中彩票的錢輕松獲得,但是朋友他卻用盡一切去努力了。雖然瑪麗曾經給他造成了很多傷害,他卻從未真正放棄過這段友誼。讓他暴怒的世界,他也在努力的學會與之相處。一直堅持努力實作夢想的馬克思,才是那個生活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人。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學習的馬克思

“you are my best friend. you are my only friend.”

人生并非處處圓滿,但相遇讓我們有了更多堅持下去的理由。患有亞斯伯格症的馬克思,不能識别感情也不能在臉上表達感情,但他說腦子已經在微笑了。愛他的人不多,但他卻在盡力愛護身邊的每個人。被欺負冷落的瑪麗,曾經對生活失去一切希望,卻在馬克思那獲得了重新生長的能量,在名利面前她也曾幡然醒悟,隻為保護自己的朋友。兩個帶着缺點的普通人,因為相遇最終獲得了成長和幸福。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自己《瑪麗和馬克思》簡介兩個“孤獨患者”之間的對話,一個“不會愛”的成年人,教會一個孩子愛互相堅守的友情

瑪麗的來信

馬克思和瑪麗在認識20年之後終于得以相見,也許這才是他們最好的結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