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作者:每天超神秀
“the reason i forgive you is because you are not perfect.you are imperfect,and so am i.” ——《玛丽和马克思》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玛丽和马克思

“忘年”对于友谊来说,是一个珍贵而美好的形容。记得中学时期,那时候学习英语很流行penpal(笔友),交上一个国际笔友是一件非常fashion的事情。不同年纪,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阅历的人之间的思想碰撞,带来的是一种国际化的文化交流。

你是否想过,有一个人可以分享你所有的喜悦和烦恼?

在不干扰彼此生活的同时,一种跨越距离的纯粹友谊,一个踏实贴心,设身处地为你解决问题的朋友。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笔友

《玛丽和马克思》中的两个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一对笔友,一个8岁,一个44岁,一个住在澳大利亚,一个住在纽约,两个跨越年龄和距离的笔友,通过一封封书信分享彼此的疑问和生活,在对方的鼓励中逐渐远离孤独获得了救赎。

作品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澳大利亚粘土动画,是圣丹斯电影节(创办于1984年,专门为独立电影人而设,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独立制片电影节)开幕大作,导演是亚当·艾略特,他的作品大多表现了他对生理或者心理有缺陷的人们的人文关怀,了解过他作品的人,大多都能从这些影视作品中有所收获,对个人生活有所反思,从而抱着更加向上的态度去生活。作品由托妮·科莱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艾瑞克·巴纳等联袂出演。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作品海报

电影讲述了一对跨国笔友历经了20年时间的友谊,同时该部作品也是导演的半自传式影片。一明一暗两种色调对比之下,是生活经历完全不同却又在性格上有着相似之处的两个人的生活。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开始互相通信,慢慢发现了彼此的共同爱好,爱吃巧克力以及喜欢“阿诺一家”动画,最重要的两个人都没朋友是孤独的存在。玛丽因为“便便色”的胎记而自卑,马克思则有着精神疾病。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玛丽、马克思

一份跨国信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他们通过这封信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并且从心中收获鼓励和安慰。当然,少女玛丽的年少心事也曾戳中中年马克思的痛苦经历,曾经一度让他崩溃。成年人的堡垒有时候很容易被孩子的天真击溃,善良的马克思最终决定原谅了玛丽。他们又重新开始通信,直至马克思最终离开这个世界,他们之间20年的通信时间见证着这段坚不可摧的友谊。

1976年,8岁的女孩生活一片灰色,头上长着“便便色”胎记的她因为长相非常自卑,加上少言寡语的父亲总是不怎么管她,只喜欢将捡来的死鸟做成标本。母亲嗜酒如命,平时总是喜欢小摸小偷,还老是说她是一个“意外”。玛丽是父母因为酒后意外诞生的,父母并没有爱情所以才会对她如此冷漠。虽然她很想要兄弟姐妹和父母的关心,但她一直未曾拥有过。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玛丽

从外公的口中她得知自己是爸爸们从啤酒杯底下找到的,所以她以为澳大利亚的婴儿都是从啤酒杯里出来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邮局看到美国黄页上很多美国人的名字,她随机挑选了马克思作为她的倾诉对象,她想知道美国小孩是怎么来的。

44岁的纽约男人马克思收到了这封充满小朋友疑虑的信,如果是普通的“正常人”,他们或许会为之一笑不予理会,但患有亚斯伯格症的马克思收到信的第一反应却是震惊,他用一贯的操作让自己冷静下来之后,他尽己所能的回答了玛丽的问题。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回信

跨越遥远距离和年龄差距的两个人就此成为了笔友,当玛丽因为胎记被嘲笑的时候,马克思教了她一个方法轻松碾压对方;马克思说自己过于肥胖需要减肥的时候,玛丽也开动脑筋给了马克思以星期首字母为“减肥食谱”首字母的减肥方法。他们开心的分享着身边一切的同时也分享了自己的烦恼。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马克思

直到童言无忌的玛丽因为“与爱有关的事情”对马克思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回忆起童年往事和生活挫折的马克思因此精神错乱住院了八个月时间,迟迟等不到回信的玛丽以为马克思因为自己过多的问题抛弃了自己,她烧毁了马克思的信准备彻底将其遗忘,此时的她充斥着负能量,“愤懑、疑惑和自厌”。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放弃的玛丽

出院的马克思,中了彩票,买到了一辈子吃不完的巧克力和“阿诺一家”玩偶,人生三大目标已经完成了两个,此时的马克思邻居好友已经去世,对玛丽的思念与日俱增,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他向玛丽坦白了自己患有亚斯伯格症并且向其陈述了这一病症的相关症状,无法理解文字字面以外的意思,无法理解别人脸上的表情,不善于表达感情、过于敏感,且非常容易担惊受怕,喜欢解决事情。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容易担惊受怕

关键的是,患有这一精神疾病的马克思并不觉得自己有病,有缺陷或者需要接受治疗,除了一点,马克思希望自己可以学会哭泣。

两人的友谊在一次次分享和回答中不断坚固和升华,玛丽也逐渐长大,直到玛丽为了研究马克思的精神病症,将其作为自己的大学课题,并以马克思为例写了一本相关书籍,寄给马克思随信并附上“希望能早日治愈你的疾病”。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玛丽的信

从前面的铺垫我们就能知道,马克思并未觉得他的种种症状是一种病症,他也并未想过治疗。马克思大发雷霆,在语言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各种情绪之时,他愤怒的拔下了打字机上代表“玛丽”首字母的“m”,将其作为回信寄给了玛丽。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收到书的马克思

准备出门去看望马克思的玛丽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寄出的道歉信一直没有收到回信,玛丽从此开始一蹶不振,丈夫也随之离开了她。在玛丽对自己失望准备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马克思寄来了全套的阿诺玩偶收藏,她获得了原谅。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玛丽获得了原谅

他们和好如初,玛丽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在生完宝宝之后带着宝宝一起去看望了自己20多年的笔友马克思,这个给了自己生活的勇气和支柱的人已经幸福的与世长辞了。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爱自己

正常人玛丽,从小因为脑袋上的“便便色”胎记,父母的冷漠对待自卑而缺乏安全感,无法吐露心声的她之鞥呢通过心情戒指表达情绪,但却没有可以表达“快乐”的戒指。喜欢上一个男生,却因为自己的长相而自卑,她一直以为是自己不够好不够漂亮所以才没有人爱自己,所以想通过整容去胎记的方式来获得安全感,但去除代表“丑陋”的胎记,还是没有让她找到自信。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失去自信

她在信中告诉马克思:“也许爱并不适合我”。

却收到了刻有“love yourself first”的饼干作为回信。

。听从马克思建议的玛丽,扔掉了心情戒指,收获了初恋的爱。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婚礼

玛丽一直觉得胎记是影响自己人生的错误,所以她认为消除了这个胎记自己的生活就会变得美好,作为马克思的挚友,她觉得得了亚斯伯格症的马克思也需要“消除”这种症状,做一个正常人。但马克思从未对此感到羞愧,他意识到这是一种“精神残疾”,但他并不需要治疗,而且享受着当一个“亚斯派”。。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他用自己的方式面对和处理世界的一切,认定自己方式的正确性。他认为那些“正常人”才是一直自我矛盾的存在,需要氧气,却去砍伐树木,公交从不准时却安排时间表。看似不像“正常人”一样,看到烟头都控制不住自己的马克思,一直在以正确的方式教导玛丽如何爱自己,马克思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也不会因为他人的看法就否定自己的价值。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马克思的教导

与之相对的,“正常人”玛丽才是那个一直依赖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存在,一直以来,马克思都是她的精神支柱。因为出书失去马克思之后,她却因为对丈夫缺乏信任将其拒之千里,丈夫的离开则让她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玛丽和丈夫心里的距离

玛丽将马克思当做精神患者想要治愈他的时候,是对他的一种否定,他认定的唯一朋友,居然这么多年来对他的自我认可一无所知,他无法认可这样的朋友。但当马克思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之时,他选择原谅玛丽,“我年轻时,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每个人都要学会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才能学会爱自己。爱自己,包括接受自己的不足,认识他人的不足,学会与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和平相处。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认识自己

马克思最终将自己学习并贯彻了一生的原则,交给了玛丽。玛丽最终也学会了爱自己,和这个世界和平相处。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他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得适应它们。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自己选择了你 。”

当玛丽背着孩子来见马克思的时候,这位一生的挚友已经悄然离去了,他脸上带着微笑,“表情小书”还在旁边,他终于等来了一生唯一的朋友。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终相见

临终之前,他还在看着玛丽寄来的信,他用熨斗烫平之后,贴满墙面的照片、信和画,他用20年的时间,找到并坚守了这段友谊。

马克思的人生有三个愿望:

1、取之不尽的巧克力;

2、全套“阿诺一家”玩偶;

3、一个真正的朋友。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马克思的三个愿望

前两个他凭借中彩票的钱轻松获得,但是朋友他却用尽一切去努力了。虽然玛丽曾经给他造成了很多伤害,他却从未真正放弃过这段友谊。让他暴怒的世界,他也在努力的学会与之相处。一直坚持努力实现梦想的马克思,才是那个生活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学习的马克思

“you are my best friend. you are my only friend.”

人生并非处处圆满,但相遇让我们有了更多坚持下去的理由。患有亚斯伯格症的马克思,不能识别感情也不能在脸上表达感情,但他说脑子已经在微笑了。爱他的人不多,但他却在尽力爱护身边的每个人。被欺负冷落的玛丽,曾经对生活失去一切希望,却在马克思那获得了重新生长的能量,在名利面前她也曾幡然醒悟,只为保护自己的朋友。两个带着缺点的普通人,因为相遇最终获得了成长和幸福。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自己《玛丽和马克思》简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对话,一个“不会爱”的成年人,教会一个孩子爱相互坚守的友情

玛丽的来信

马克思和玛丽在认识20年之后终于得以相见,也许这才是他们最好的结局。

继续阅读